鼎礼苍穹
2019-12-25林勇鸿
林勇鸿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是面向中国及全球客户的自主遥感卫星运控及地球空间信息大数据服务商,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是中国首个自主运控民用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的企业。吴双是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十一世纪公司”)董事长,负责这家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工作。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这位相貌娟秀、含蓄内敛的女性领导者居然能够从零开始,带领一家民营企业成为了中国商业遥感卫星的开拓者。
飞天逐梦
吴双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企业家,她轻声细语地讲话,温和地微笑,更像一位学者,这也是很多人对她的评价。提起遥感卫星事业,她感慨地说:“我们这代人,脑海里都记忆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太空传回来的《东方红》的音乐,熟悉的旋律承载着国家振兴、民族富强的骄傲,也激发了我对科技的热爱和对太空的向往。”
或许,吴双关于卫星的科技梦就植根于此。有了梦想,就有了方向,此后,吴双的学习和研究一直在卫星及科技之路上前行。
或许,也正是这个梦想,引导着吴双大学毕业后来到航天部,从事卫星科技研发工作,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吴双投身到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但仍怀着科技发展、科技强国之理想,从事与科技相关的工作。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又是一段经典音乐引出的故事。当时,改革开放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吴双带领着几个技术人员在中关村这片具有浓郁科研氛围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创业,创建了全民所有制下按市场机制运行的企业。他们租了一间108平米的平房,就此开始了无线电测试、工业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吴双和她的团队为公司取名“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立志以科技引领发展,实现科技报国的理想。
当时科技产业方兴未艾,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但吴双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她觉得民族产业的振兴离不开科学技术,只有坚持科技引领,踏踏实实地搞好研发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竞争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公司成立之初,办公场地、各种设备简陋,条件很艰苦,但吴双对这些困难都不甚在意,她经常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全心全意带领公司技术团队专注技术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在成立第一年就开发出国际领先的综合测试软件,并在自动化领域获得了国家技术专利。过硬的研发能力和高效的技术团队,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成绩面前,吴双是沉着和警醒的,她深知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要保持企业活力,必须继续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推陈出新。
1993年,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国家设立通信卫星领域科技攻关项目,这次难得的机遇,让吴双的卫星科技梦想扬帆起航。
那一年,吳双和她的技术团队通过努力竞争,成为中关村第一个承接国家通信卫星科技攻关项目的企业。他们研建并成功运行了国内第一个跨区域卫星寻呼通讯网,开展全国联网漫游服务,标志着二十一世纪公司卫星通信系统开发与运营能力的形成。1994年,二十一世纪公司获批成为我国第一批通信卫星VSAT运营商,成功踏入卫星应用领域。
但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数字手机的出现,寻呼业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面对企业发展的瓶颈,吴双开始思考企业未来的出路,多年的技术积累,让她坚信卫星技术必然有新的发展方向。
1998年的一场洪水,让吴双认识到遥感卫星的重要性。当时洪水蔓延,南方多省市大面积受灾,为了更准确地分析灾情,国家科技部组织国家“九五”遥感卫星技术在防汛中应用的相关专项,二十一世纪公司依托在卫星通信网络运行和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承担了其中防汛遥感信息卫星交换网开发研建课题,并以此为契机,积淀了遥感及空间信息应用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和技术创新能力。这件事儿对吴双触动很大,她敏锐地察觉到遥感卫星技术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科技引领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广阔的森林、湖泊、耕地,在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遥感卫星数据和应用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这些现状激发了吴双带领团队投身遥感卫星应用领域、以遥感技术服务国家、践行科技报国的责任、勇气和决心。
卫星遥感技术是航天高端技术,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2001年,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引领下,科技部在科研项目技术创新的同时,提出科研机制体制的创新,这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凭借在通信卫星领域的技术积累,吴双带领她的团队调整企业战略方向,成立了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这次她又抓住了机遇,通过新一轮竞争,她和她的团队承担了“北京一号”小卫星项目,率先进入遥感卫星应用领域。
作为科技部批准的第一个由企业组织实施的遥感卫星项目,目标是研建高性能遥感小卫星系统。项目提出了很高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要求。当时,作为中小科技企业负责人,吴双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质疑,但她没有退缩,不管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勇敢地去迎接挑战。
“北京一号”项目在主管部门和专家们的指导下,确立了国际合作、自主研制和集成创新结合的技术路线,以吴双她们企业为实施主体,与英国开展航天高端国际合作,并与国内数十家技术优势单位组成项目团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成功研建了我国第一个由企业运控天地一体化的“北京一号”遥感小卫星系统。“北京一号”取得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开创了我国由企业按市场规律运营遥感卫星系统的先河,也开创了民营企业进入到原本难以企及的航天科技领域的先例。
同时,公司也按吴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的“小实体、大网络”的经营理念,成功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为企业技术科研发展提供了持续保障。
“北京一号”项目的成功,让吴双赢得了荣誉和赞赏。很多人觉得吴双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却忽略了她私下付出的各种努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家只看到了“北京一号”小卫星的顺利升空,却没有看到卫星发射前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每一步的艰辛努力,没有看到相关技术系统开发和完善受到国外技术屏蔽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吴双在大家面前永远都是云淡风轻、信心满满,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作为一名企业带头人要承担的压力和重担。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无外乎,成功者面对困难不低头、不放弃,努力改变提升自己,把压力和重担转变成责任、勇气和智慧。
“十二五”期间,卫星及应用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吴双带领团队也再次冲击新的目标,为进一步满足市场对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自主保障能力,在“北京一号”卫星基础上,二十一世纪公司启动第二代卫星计划。
当时,国外民用遥感卫星分辨率已达到亚米级,“北京二号”卫星计划方案也定为亚米级,而且还是3颗卫星组成的星座,这在技术上是个巨大的飞跃。在太空给地球拍照并不容易,如何自主测控3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如何保障高效的数据获取,都是新的挑战。
于是,吴双带领公司充分利用此前建立的国际合作渠道,继续与英国萨里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系统。但开展国际航天高端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但有关键技术、航天商业合作模式创新的重重困难,还有商业投资规模的巨大压力,但吴双没有因此止步,她执着坚定、冷静沉着地应对各种问题,积极想办法一一解决。吴双和团队的严谨敬业也赢得了国内外合作伙伴的一致好评,虽然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吴双和团队积累了更多大量宝贵的国际国内航天合作经验,这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吴双的视野更开阔,格局更宽广。
吴双执着的信念和对产业前景的坚定信心,得到国内国际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北京二号”卫星项目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民用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项目,2011年6月,我国政府总理和英国首相共同出席见证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
在“北京二号”卫星项目实施过程中,吴双充分利用公司的中央、地方多元化股东结构优势,依靠政府科技创新产业化政策支持,开展国内国际多渠道融资,并成功创新国际航天领域商业合作的新模式。
“北京二号”星座由3颗0.8米高分辨率卫星组成,可以对全球任一地点在1-2天内进行重复拍摄,星座数据的获取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拍得好,更要用得好”,多年来,北京一号、二号遥感卫星,为我国资源动态监测、城市精细管理、灾害应急等提供了大量遥感信息。如:连续十余年为国务院办公厅提供全国沙漠化土地动态监测;为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提供海量的遥感数据;为北京市政府提供遥感应用创新公共事务管理的技术支撑,并成功向全国多个省市推广。这些应用,提高了政府科学治理能力,节省了财政支出,加强了资源管理,保护了生态环境,福泽后代、利国利民。
目前,二十一世纪公司的遥感卫星运行、大区域影像获取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但可更好地满足国家对高分遥感卫星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国际上,也已成为少数能与国际顶级公司同台竞标的企业,成功进入国际卫星遥感数据市场,实现面向全球的商业服务。
回报社会
多年来,吴双带领公司始终以科技成果回报社会为准则,在北京奥运会、G20峰会等重大活动中,北京一号、二号遥感卫星无偿提供了数据支持,在汶川地震、江苏盐城风灾、四川茂县新磨村山体滑坡和泰国曼谷洪灾等国内外重大灾害中,北京系列遥感卫星也是快速反应、无偿提供空间数据支持,得到相关政府及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特别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还专门向公司派发了照会文件,表示感谢。
吴双在科技创新方面心无旁骛,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和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让她成绩卓越,得到了社会和业界的高度认可。吴双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北京优秀创业企业家”、推动“北京创造”的十大科技人物、“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科技创新奖等奖项和荣誉。
在荣誉面前,吴双一直强调“是国家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的政策支持,才使得我们凭借技术优势,成为首个商业遥感卫星运营企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引领我们实现了稳步和跨越发展。”她始终不计个人得失,把国家放在首位,时刻铭记祖国、报效祖国;她珍惜国家所给予的发展机遇,对所有的帮助和支持充满感恩,她常说,“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离不开我们的股东、专家以及所有的用户部门和相关的友好合作伙伴给予我们的支持”。
如果说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那么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强大则离不开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坚守。
上世纪90年代,有人劝吴双,“建个寻呼台吧,赚钱快” ,吴双一笑而过。过了几年,又有人说:“投资遥感卫星战线拉得太长,搞不好还赚不到钱,不如搞房地产,回报更高。”吴双还是笑而不语。面对不同行业高额利润的诱惑,吴双从未动心。不是她不需要钱,而是她觉得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她去做。
面对技术难關和市场挑战,吴双和她的团队从未动摇,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始终专注研发和创新,在坚持科技引领的道路上,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追寻着科技报国梦。
吴双一心扑在遥感卫星事业上,因为她坚信,科技强则国家强。她虽不是共产党员,但她热爱国家,回报社会的想法从来没变过。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推进,吴双和她的企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9年3月,吴双代表二十一世纪公司与法国空客公司在巴黎就开展新一代高分辨率卫星的战略合作签署协议,当时正在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见证了协议的交换。此次国际前沿技术的战略合作,将有助于公司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产品开发,更好地为政府科学治理、自然资源调查等国家重大需求服务。
吴双对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一直都是淡泊的,她带领团队不忘初心,坚持以科技引领发展,践行科技报国理想,在航天遥感卫星应用领域不断探索,为促进生态文明、人类宜居而努力,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鼎礼苍穹
其实,在这个领域,吴双带领团队越是沉下心来钻研,越是感到幸福和自豪。她们踏踏实实钻研技术、经营企业,“把事情做成做好”是她们的企业文化,公司用过硬的遥感技术直接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践行着她们科技报国的理想。
与吴双相识的很多人都说,任何难题,到了吴总这里,她都会尽最大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来把问题解决,大家都感觉,吴双的执着努力和坚持不懈就像春雨,醇厚绵长,润物细无声,默默地影响和带领着她的团队以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担当,心无旁骛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团结合作、奋勇前行。
从1992年至今,公司最初的创业团队成员都在与吴双一起并肩作战,这对于一个人员流动频繁的中关村企业来说简直是奇迹。
公司里一位副总已经跟吴双共事20多年了,他说“吴总从不刻意为大家做什么,但又无时无刻不在为大家着想。看看公司的宿舍和食堂就能了解吴总的为人了。她的温柔善良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修养,总能让人如沐春风。”
吴双并不知道下属对她的评价,当然她私下里也没有机会跟大家讨论这些家长里短,她的时间太宝贵了,全部都投入到了遥感卫星事业这一件事儿上。
吴双还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她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吴双始终笃行诚信的信条和“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经营理念,并要求每一位员工认认真真做事,本本分分做人。二十一世纪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吴双主导撰写了《世纪诚信之约》,并要求全体员工共同遵守,这成为公司成长进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保障。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培养,吴双把人才看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她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二十一世纪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基本信念,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并最终融入中国经济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时代大潮中。
在人才培养方面,吴双特别注重培养年轻技术力量,进行科技传承。北京一号发射时,项目团队里有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勤学好问,给吴双留下了深刻印象。卫星发射刚运行时,吴双特意给她安排了一些技术工作,这个年轻人请教专家、钻研技术文献,在原始指令基础上大胆创新,使“北京一号”卫星实现了在轨卫星性能的多项提升,其中无云数据获取技术取得了发明专利。如今这个年轻人已成长为公司的遥感卫星技术专家。
公司里像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吴双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年轻人在遥感卫星技术领域持续专注地研究创新,在成长过程中充满成就感和荣誉感。
未来是大数据时代,空间大数据,特别是卫星遥感大数据是数字中国和智慧城市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吴双坦言,二十一世纪公司将秉持“遥感使地球更美好”的企业愿景,研发构建国际领先的“地球空间大数据应用平台”,与新一代卫星技术和人工智能、云计算、高速移动互聯技术深度融合,为政府科学治理、资源与环境监测、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及“数字中国”建设等领域提供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和解决方案,打造行业领先、国际一流企业。
吴双说:“我们每天都在观测地球的变化,通过自主技术和能力,为决策和使用者提供即时、精准、便捷的空间信息大数据,地球空间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宜居、生态文明和全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