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生命”
2019-12-25马文良
马文良
我对中关村的文化认知,其实是从一座雕塑开始的。1987年,孙贤陵等艺术家听取科学家和各界人士的意见,以生命科学中DNA空间结构符号为艺术造型,创作出雕塑作品“生物链”,昭示着中关村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发展轨迹,喻示着中关村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基因。
1992年,这座“双螺旋”雕塑落户中关村大街,在海淀黄庄路口中央环岛上,它目睹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风生水起、升级改造,亲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批复,以及此后10年中关村的发展壮大,见证了一批企业从小到大,或是开始国际化进程的传奇故事。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掀开了中關村发展新的篇章。
2009年10月,经过改造的“生命”雕塑在中关村西区广场重新落成。作为中关村发展20年的一个节点以及未来发展的全新起点,更彰显了中关村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势头。这次移址落成,新“生命”雕塑伴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全新定位,成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一个标志。
每次经过中关村西区,我都会在这座雕塑前驻足。在中钢国际广场的映衬下,新“生命”雕塑的金色更显熠熠生辉。中关村自海淀区而起,海淀区也因中关村而兴。海淀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和核心区,经过40年的砥砺奋斗,形成了独特内涵和价值体系的高精尖经济结构,也积淀了丰厚创新文化底蕴和创新生态。
如今的中关村已经不再是一个区域概念,而是成为中国高科技、创新创业的代名词。中关村在深化改革上发挥着“探路者”作用,在自主创新上发挥着“主阵地”作用,在创新企业培育上发挥着“策源地”作用,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发挥着“增长极”作用,在扩大开放上发挥着“桥头堡”作用。
中关村也成为世界的“村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在这里聚集,吸引落地了一批世界知名创业服务机构,中关村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近千家,境外上市公司近百家,中关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了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启迪我们在回看、比较、远眺后更好地前行。对中关村而言更是如此,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起步,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中关村的故事,就是一部浓缩版的中国科创史,因为创新创业、民营经济,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铸就了辉煌。
回顾过去,中关村的发展史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史嵌合交织,走出了一条矢志创新引领、探索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发展的中关村之路。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品牌、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是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前沿阵地。
李克强总理对中关村的评价令人振聋发聩:“中关村充满朝气与活力,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展示着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无限创造力。”在中关村,聚集了无数有梦想的创业者,在“勇于创新,不惧风险,旨在领先”的精神和“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风气影响下,通过科技创新和改革释放出创新创业的活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中关村——不仅是科技之城,更是创新之城,还是希望之城。在这座雕塑背后,有太多值得回忆的故事。这既是对中关村燎原之火的记忆,更是中国人对破解生命之谜的憧憬。如今,在这片创新的土地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国原始创新的高度正在这里标注,高精尖产业体系正在这里集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正在这里绘就。
未来的中关村,输送至京外的将是核心技术、管理经验、商业模式,是可以在全国开花结果的“中关村模式”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我们对于中关村文化的认知充满着自信,这不仅来自于40年风雨兼程的峥嵘岁月,更是因为这生动实践背后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关村生生不息的精神,孕育创新的土壤更加肥沃——这既是中关村的“生命”,更是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