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
2019-12-25王庆
摘 要:土家族能歌善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舍巴日仪式是其代表之一。舍巴日仪式反映出土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透过舍巴日仪式中的程式与舞蹈,不仅可以看到土家族生境状况,而且可以概观其历史长河中的生产生活演变历程。舍巴日仪式扎根于土家族人的文化土壤里,展现出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彰显出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从中可以感悟出真正意义上的土家族文化精神。
关键词:土家族;田家洞;舍巴日仪式;田野民俗志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6-0120-07
“舍巴”是土家语,即摆手的意思;“日”是个动词,就是做或举行的意思。“舍巴日”就是举行摆手活动的意思。“舍巴日”是土家族祖辈流传下来举行祭祀的一种仪式。整个仪式过程分为“请神”“敬神”“送神”几个部分;仪式中主要表演的舞蹈有梯玛舞、扫把舞、毛古斯和舍巴舞。①①这四类舞蹈,在本人的硕士毕业论文中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参见王庆:《土家族舍巴仪式舞蹈文化内涵研究——古丈田家洞个案调查》,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存于吉首大学图书馆。 每个仪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对祖先的敬仰,祈求祖先神灵,消灾辟邪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虽然都是土家族的舍巴活动,但各地从内容到形式,及举行时间都有所不同。例如永顺、龙山祭祀的是八部大王,而田家洞②②田家洞村,是古丈县断龙乡政府所在地,古保公路穿村而过,是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落聚集为3个据点,即铺上、官坊、老屋。黄姓是从外地迁来就定居于此,所以铺上是黄姓人的根据地,他们大都从事政治和商业,也有从事教育的,当时称为客家人,土语叫“帕卡”。他们的到来对田家洞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官坊和老屋住的全是田姓,平头百姓,世代务农。由于互相通婚,使土家族地区开始讲汉话,兴学堂,做小本生意。2017年全村总人口541人,总户数142户,以田黄两姓为主,田姓占80%,黄姓约15%,其他尚有彭、向、尚及部分暂住人口。 祭祀的是祖先;田家洞是“五戊逢社”,永顺、龙山多半是正月举行;田家洞是在社场坪举行,龙山和永顺是在摆手堂举行;而仪式中的厄巴舞、扫把舞、板凳龙这些舞蹈只在田家洞的“舍巴日”仪式中出现过,永顺和龙山等地的舍巴节中是没有的。可见,田家洞的“舍巴日”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本人在田家洞做过40余天的田野调查,对田家洞的舍巴日仪式有过深刻的体验,特以田野民俗志方式记载。
一、关于舍巴日仪式的历史沿革
土家族“舍巴日”活动由来已久。清代光绪年间永顺土家族文人向晓甫就有一首竹枝词“社场”专门描写舍巴活动的场景:“田家洞里社场开,姊妹双双赴会来;最爱云鞋花满口,也装莲步上歌台。”③③[清]董鸿勋:《古丈坪厅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这是描写当年田家洞的舍巴场景。由此可以推断清代田家洞舍巴活动早已盛行了。土家姑娘们穿着最喜欢的满口花板尖儿鞋(云鞋)和盛装,争先恐后相约结伴参加一年一度的舍巴活动[2]。
田家洞的村民称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俗称“五戊逢社”。据采访对象李云富老人说“五戊逢社”有3个说法:其一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二是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土地公公和五谷神的生日;其三是说田家洞七大将军被皇帝赦免罪行的那天正好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于是,舍巴日活动就安排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在活动中,笔者在古丈县断龙山乡田家洞观察到:整个仪式活动中的祭祖敬神对象不同,有祭祀八部大王神的,有祭祀彭公爵主的,有祭祀向老官人的,有祭祀田好汉的,等等。但在这次的社巴仪式活动中最具特色的是祭祀七大将军,这是土家族其他村落社巴活动中所难以看到的。在田家洞祭祀的七大将军何许人物?为何要祭祀他们呢?笔者在田家洞收集到了一个有关七大将军的动人故事。①①笔者在对该故事的调查中,询问了多位老人,他们的说法虽然有些差异,但只是表述上的区别,对七大将军的故事本体基本一致,因此在本文采取了田祖福的“版本”,其他版本的故事资料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资料室。 据该乡报吾列村民田祖富介绍:相传,在唐朝末年,外敌大举侵犯,百姓苦不堪言,而当时朝廷腐败,军务不力,军队节节败退,在民族存亡之际,断龙山区有7个以田、向、彭三大姓为首的英雄好汉,率众奔赴前线奋勇杀敌。这七位好汉外号叫:铁打汉、千里眼、顺风耳、水里钻、飞山虎、打不死、烧不烂。他们力大无穷,武艺非凡,并称七大枭雄。他们平时在家务农,自食其力,战时应征,为国效忠。他们为保家卫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外寇平定后,他们解甲还乡,归田务农,并将外地的许多先进生产方法和优良品种带回家乡,为百姓造福,为此深受百姓爱戴。为使七大枭雄的功绩美德世代相传,百姓便自觉集资,出力出粮,修建一座“功德堂”,在备料中,不慎砍倒皇木(当时地方官给朝廷纳贡的大楠木),数以百计,一个居心叵测的地方贪官趁机向朝廷谎报军情,污蔑陷害七大枭雄私造金銮宝殿,企图谋反。欺君谋反,乃是诛灭九族之罪,人们怕遭连累,纷纷背井离乡、远走高飞。七大枭雄被关进死牢后,铁打汉大义凛然,理直气壮地大骂朝廷腐败,昏君无道,贪官枉法,陷害忠良。朝廷奸臣当道,为了杀鸡儆猴,便把铁打汉押回原籍,在一个叫“杠则克好”的地方,铁打汉惨遭冤杀。其他6位,等候发落。这样的传说故事是否真实可信,并不是十分重要,但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族群认同意识将得以强化,族群抗争将会加强。这为田家洞舍巴日活动的来源增添厚重的历史感与合理性。
在抗日战争期间,田家洞的舍巴节曾一度被暂停,暂停的原因说法不一。在田野调查中,当地百姓提得最多的是说川军过路时破坏了当时的社场坪,以致停止舍巴节。原来的社场坪就在田家洞,在原来王村通往保靖官道上的一棵古树旁,当时没有具体的一个场地,在树下就是一个香炉碗,谁都不敢碰的,这说明了社场的神圣性。田祖富老人还形容说:“前面就是大路,以前又是没车嘛,就是走路,骑马,座轿,你骑马走到那你下来,轿子你坐到,到那里轿子脚都是断,一定要下来走。后来,大家说他老人家太有威力,这个就这么摆到这里,那路都过不了了,那就想办法迁。”②②田祖富,男,68岁,舍巴日省级传承人,田野调查的主要对象之一。调查地点:湘西州古丈县断龙乡田家洞村。调查资料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間资料室。 于是,舍巴日活动的场地就迁到了现在的社场坪。
田家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间都没有举办过“舍巴日”。直到 1990年田家洞的老人田祖富给古丈县民委写了一封信,信中希望民委能够支持恢复舍巴节(很可惜,现在这封珍贵的信件已经找不到了)。田祖富老人的这一请求得到县民委的支持,当年古丈县民委还给予了2000元的活动经费。田家洞的老百姓对恢复“舍巴日”的兴致很高,自觉凑齐了举办活动所需余款,举办了建国后的第一场舍巴日活动。对于田家洞来说,199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首届田家洞的“舍巴日”活动举办成功,自此开启了中断65年的田家洞舍巴节,这一活动从1990延续至今,从不间断。从此以后,田家洞的舍巴节活动成为了田家洞的重要节日活动,而田祖富本人也成为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每年都不遗余力地主持田家洞的舍巴日活动。
根据当地的老人说,在明清之际,田家洞的舍巴节只有田姓才可以参加,其他姓氏是不能进入舍巴堂的。而这一规矩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渐渐被取消。现在,田家洞舍巴节是田姓最多的5个村子轮流举办——分别为田家洞、洗其哈、报吾列、大龙热、溪龙车。举行舍巴日仪式活动这天全村的人都要敬舍菩萨,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村民们都穿上自己的盛装举行舍巴活动,当地村民也叫“舍巴巴”,①①“舍巴巴”:土家语,即看舍巴(看摆手)之意。 活动场景非常热闹。
二、舍巴日仪式的程式
土家族舍巴活动要历时三天三夜,每天每夜都有特定环节与内涵。第一天称“头舍”(舍巴第一天),第二天称“正舍”(举行正式仪式的日子),第三天称“结舍”(结束的意思)。②②根据笔者的观察,第一天的活动主要是聚落里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二天才是仪式活动的重点,每一个环节都由梯玛在指挥与引领;第三天主要扫除仪式活动中余留下来的各种“残疾物”,但也伴随有浓郁的民俗活动,将仪式活动场地从圣神空间复原到世俗空间。其具体环节的资料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资料室。 这三天仪式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前后两天的仪式活动虽然不多,但聚落老百姓的准备与收场事务十分繁多,从这些繁多的事务中也能体现出聚落老百姓對社巴仪式活动的重视与虔诚程度。
第一天为头舍请神。家家户户在大门左排横挂一块木板,木板上放一块瓦,瓦内放些点燃的棉花籽、王腊、宝香和五谷,其意是烟熏上天,告诉舍菩萨(即铁打汉等七大将军):你勤劳耕织以五谷为主食的子孙们请你们下来,共同欢度最大的节日——舍巴节。各家在堂屋中摆一张四方大桌,桌上茶盘内摆上“刀头”(猪头或一坨四方形的肥肉)、“卡切块”(即柴虎口)、“母也他”(即带叶的竹杠)、“日阿克尺”(即野胡葱)、“细蓬”(即青菜)和“热泽”(即水酒)等,以示感谢舍菩萨的保佑,人们过上了清贫安康的日子,还求舍菩萨赐福子孙,家发人旺,五谷丰登。③③笔者有记录每一种祭品、以及排放位置的照片。存放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资料室。 此时,家庭户主头戴斗笠,穿蓑衣,左脚上前,右脚于后,成弓箭步形,面向门外,磕头7下,对神龛磕头3下;家人小孩在大门外和堂屋中烧香放鞭炮,寨主(根据笔者的观察,在田家洞的寨老或者族长的权力已经衰微,出门组织活动的已经是村长来代替了)则带着村中的年青人来到舍场坪清理杂草,贴上对联。活动场地划分为2个区域,前方的区域是祭祀用,后方的区域是演出队伍用。
第二天为正舍。当天,承办本届舍巴节的村子头人(即寨主),把准备好进贡舍菩萨的供品分别用簸箕装好放在集合地点。然后,参加“舍巴节”活动的人群在各村寨主(即村长或是村支书)的率领下在村口按排次顺序集合,进行巡游展示。活动一开始,要鸣炮七响,大锣三声,巡游开始,按顺序奔赴舍场坪,首先由一彪形大汉敲大锣,带着牛角土号前行,后是横牌《毕兹卡欢庆舍巴节》、龙凤大旗(若干面)、敬神队(由数名老汉手持筛子,簸箕,端着请神祭品,身穿蓑衣,头戴斗蓬)、梯玛队、扫把队(边扫边吆喝“杠则克好沃尾”)、锣鼓队、赦巴舞队、戏曲表演队、炮火队。一路吹吹打打,欢歌笑语,鞭炮连天。
祭祀队伍在头人和梯玛的带领下来到社场坪,放一排鞭炮后敬供品,烧香纸,敬酒,告诉舍菩萨:“你好,子孙敬拜你来了,请你不要岔口(莫责怪),要保佑子孙(平平安安)。”④④这是舍巴活动中梯玛开场白唱词。该唱词在土家族的很多祭祀场合都大同小异。意为在众神的庇护下,使这场仪式活动顺利开展。笔者对这些唱词进行了整理,现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资料室。 整个祭祀仪式分为请神、敬神、送神三个环节。
一是请神。由村里选出的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请神的司仪,最近的一次舍巴节是由田祖富老人担任的。首先,司仪宣读祭词;然后给舍菩萨摆放供品;之后梯玛开始打筶,一直要打出顺筶才算是请到神了。这就是舍巴日活动的请神仪式。
二是敬神。梯玛打得顺筶后,在主祭人的带领下大家开始磕头、上香。之后在梯玛的带领下跳起了八宝铜铃舞和扫把舞。这时,两个壮汉五花大绑抬着一头猪来到社场坪,主祭人激动的说:“打奸臣!”众人一拥而上用脚去踢它(在田家洞猪被比喻成陷害七大将军的奸臣) 。前来参加活动的众人会将打得半死的活猪拖到铁打汉神像面前谢罪。就在此刻,我听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喊道:“咱帕普啊!杀害你的奸臣和贪官枉法的家伙都抓来了,现在当到你的面,血债要用血来还,杀!”话音一落,众人的棍棒就飞向这头猪的身上,在猪还没有断气之前,由屠夫一刀刺进猪的胸膛,掏出还在跳动的活心放在舍菩萨面前,意为抠出奸臣的毒心以慰七大将军的亡灵。这样的场面十分壮烈,又可以看出老百姓对奸臣和贪官的憎恨,对七大将军的敬重与怀念。与此同时,梯玛还要当场将剁断脑壳的雄鸡先供奉在神像面前进行祭奠。然后,再供奉另外6个神灵。①①六个神灵:在笔者的观察中,这六位神分别是八部大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 其祭奠过程是将猪头砍下交给主祭人,主祭人给这六位神灵磕头,表示在神灵的护佑下我们对奸臣和贪官进行惩治。祭奠活动结束后,将猪头交给下届承办舍巴节的村子里的头人,这是轮流给下一届的交接仪式。
三是送神。猪头交接完后,扫把舞队开始跳舞。舞蹈以“扫地”为象征,边扫边呼喊:“杠则、杠则、沃尾,邪神野鬼扫出去,平安健康扫进来,祸国殃民扫出去,国泰民安扫进来,天灾人祸扫出去,五谷丰收扫进来,还是好的统统扫进来,一切坏的统统扫出去。”②②扫地唱词配以舞蹈动作,笔者对这些舞蹈动作都做过了绘图与照片,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民间文献资料室。 意为把不干净的东西扫出去,把平安吉祥扫进来!此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吹响牛角土号,众梯玛跳梯玛舞。舞毕,在嗬吔嗬嗬吔声中,青年男女跳舍巴舞,唱舍巴歌。此刻,毛古斯从四面八方树林中跳出,场中停止一切活动,毛古斯表演从此开始。在毛古斯的表演中,有雀鸟的欢叫声,人群的欢笑声,杂物的敲打声,毛古斯的呐喊声,表演出山洞、寻猎物、摘野果、打露水、围猎、欢庆等土家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形。
第三天“结舍”,意为活动即将结束。此日上午表演的节目有龙灯、狮子灯、蚌壳灯、彩龙船、鲤鱼灯、虾公灯、猴灯、杂技、武术、打贡鸡、打盘鸡、唱山歌、唱情歌、打三棒鼓等民间风俗活动,百花齐放,斗胜争艳,热闹非凡。夜晚,炮声七响,鸣锣三声,火龙(干竹杠捆成的),草把龙(稻草扎的),随着锣鼓声、鞭炮声舞进舍巴堂前的大坪场里,人们点着干竹子火把陆续涌进场坪,火龙与草龙先是各自舞动,到高潮时玩的是“二龙抢宝”、二龙相绞、草龙着火,围观者高声吆喝,执火把者涌进场,将火把甩在二龙身上,在欢呼声中,火龙、草龙、火把一同化为灰烬。B11众人尽兴而止,这场舍巴日活动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落幕了。
三、舍巴日仪式中的舞蹈
舞蹈是田家洞舍巴日仪式中的精髓。在舍巴日仪式上所有的舞蹈也可称为“摆手舞”或“舍巴舞”。在田家洞舍巴日仪式上要跳的舞大致有8种:分别是八宝铜铃舞、扫把舞、舍巴舞、毛古斯、扎巴日、厄巴舞、板凳龙、赤膊溜等。
八宝铜铃舞是田家洞舍巴日仪式中梯玛所跳的祭祀舞蹈,有的说这是祭祀祖先,也有的说是祭祀八部大王。在田家洞是土老司(土语“梯玛”③③“梯玛”:土家语,即“敬神的人”,也叫土老司,是土家族地区主要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人。“梯玛”权限较大,他可管村寨的祭祀、驱鬼、许愿、还愿、婚姻与婚礼,以及求子嗣、求雨、解糾纷、治病、占卜、丧葬等。“梯玛”所用的法器有师刀、斩刀、铜铃、牛角号、五彩柳巾棒等,其装束是头戴凤冠,上穿花褂子、下系八幅罗裙。土家人认为恶鬼有麻阳鬼、青草鬼、水鬼、过堂白虎等,这些鬼给人带来灾祸、疾病甚至死亡。所以土家人遇到灾祸、得了疾病等都要请“梯玛”跳神,驱邪除灾。 )“解钱”时的仪式舞蹈,动作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下跪、叩头、拜神等,梯玛旋转起舞,五彩八幅罗裙撒开,尤如孔雀开屏,显得舞姿格外优美。
扫把舞,是田家洞舍巴日活动的独特舞蹈,这是土家族其他地区所没有的舞蹈,是在梯玛的带领下跳的一种祭祀舞蹈,由集合地一直跳到舍巴坪的一种仪式舞蹈。该舞蹈的道具为一竹笤帚。动作简单,双手握住扫把,出左脚,扫身体右边;反之亦然。但需要边扫边唱:扛泽克色,禾喂(含义是:扫除污垢,我们的英雄要回来,我们的村寨要平安)。整个舞蹈都在反复重复这句,这据说是为了把七大将军的冤魂喊回来,唤回自己的英雄。
舍巴舞即摆手舞,是舍巴日活动的主题舞蹈。根据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不同,族群差异,环境不同,形成了“舍巴舞”的不同形式和特点。但最大的特点是摆手歌舞队,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根据我的观察,在田家洞这次举行的摆手舞中,男的头包青丝帕,身穿枇杷襟式布扣对胸便衣,有脚穿布鞋的,也有穿麻草鞋的,手上都拿着长青树枝。而女性头梳五殷长辫,缠红头绳,身穿满襟外脱肩便衣,并配有花边、大扣花和小扣花、银饰牙签等装饰品,脚穿绣花布鞋,手持一根一尺见方的白竹方帕或白绸子绣花手帕,头上包青丝帕,挽发结,插银簪,耳戴银饰耳环,手腕戴银镯或玉圈,身背花背笼,背笼里放有五彩纸花。不论男女,其舞蹈动作都是一样的,主要有单摆、双摆、团圆摆等,这些动作反映了山区土家族的生计劳作情况。例如:砍火畲、种苞谷、挖土、撒种、摘小米、插秧、打谷子等一些动作。①①笔者对这些舞蹈动作都做过了绘图与照片,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民间文献资料室。
毛古斯是“舍巴舞”活动中最精彩的内容之一。表演者手拿棍棒,他们浑身扎绑茅草、树叶和稻草,头扎五条大棕叶辫子,俗称“毛人”,其舞蹈动作主要是反映狩猎场景,如寻脚迹、追打、围捕等动作。厄巴②②厄巴:土家语,即公猴子。 舞又称为猴子舞。相传起于五代后期,舞蹈动作模仿猴子的基本动作,表演者身穿用棕树皮做成的衣服和裤子,脸上戴着猴子的面具,整个人装扮成猴子的样子,其舞蹈动作主要是模仿猴子的生活习性,如猴子抓痒、摘果子等动作。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把这些舞蹈当作是土家族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的反映,因此以这样的舞蹈为基础,把土家族的舍巴日活动认定为土家族原始社会的产物。但根据笔者在多次的舍巴日活动所获得信息与相关资料,对前人的这些看法提出了质疑。因为在舍巴日活动中,就其舞蹈而言,既有反映茹毛饮血的生活场景,但更多的是种苞谷、挖土、撒种、摘小米、插秧、打谷子等农耕活动,甚至有打铁、开船、市场交易等活动。土家族的舍巴日活动把这些不同时代的情景串联在一起,其反映的就不是某一时代的产物,而是土家族的一个“历史过程”。如果从农耕、打铁、开船、市场交易等活动来看,土家族的舍巴日活动兴起的时间不会太早,若以田家洞的舍巴日来看,其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改土归流之后[3]。
在田家洞舍巴日活动的舞蹈中,板凳龙舞也是独具特色的。“起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镇溪所东部遭干旱。次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土家族逢元宵节舞龙灯拜年,用钢花烧龙。十六日,放龙下河入海” [2]。可见,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清代初年就形成了舞龙灯、草把龙、板凳龙、泼水龙、划龙舟、晒龙袍等土家族习俗。而在田家洞的仪式上,村民是将长长的板凳做成一条龙的样子,在板凳的两头用稻草分别做上龙头和龙尾,一般分为3人一组,有数组组成一条长龙。其舞蹈的经典动作为两人在前面舞头,一人在后面舞尾,活脱脱的一幅龙摆尾的场景,非常有观赏性。这样的板凳龙舞要“活”起来,关键在于“龙头”,龙头的一举一动使得后面的都要随之而动,而且前后衔接要到位,否则这条龙就会出现不和谐“病态”,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田家洞的老百姓就会认为不吉利。于是,村里在挑选板凳龙舞的人员时十分严格。一旦挑选出来之后,还需要继续一段时间的排练,确保在舍巴日这天不出现“意外”。
此外,还有扎巴日和赤膊溜舞蹈。扎巴日是田家洞特有的一种舞蹈,为女性所表演,曾经有学者认为这是反应土家族女性生殖的舞蹈,后又有学者辩正就是摆手舞的另一种称呼,而当地村民也称这就是摆手舞,其主要动作就是扭胯。赤膊溜是土家族人民在劳作之余自己创造的一种休闲娱乐的舞蹈,表演时,男性上身赤膊,女性上身着背心,用手掌拍打身体的关节、前胸和后背,其作用是用来舒缓劳作的疲劳,此种舞蹈也只有在田家洞才有。
这些仪式舞蹈将土家先人狩猎采集、农耕生产过程一一地演示,这不仅是土家族人对祖先辛苦劳作的崇敬,还是在启迪后人要奋发图强,也是在传承先人的生存技艺与智慧。
四、田家洞舍巴日仪式的文化内涵
由于土家族居住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脉,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应采集狩猎的生计模式,茂密的森林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在原始社会较早期的土家先民,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中,学会了采集与狩猎,并以此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1.狩猎采集文化的反映。从毛古斯舞所遗存的舞蹈语汇来看,可以判断土家族毛古斯舞起源于狩猎阶段[4],发展于农耕时期,或者更准确地说土家族毛古斯舞集中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原始狩猎和农耕生活场景。如自然采集是人类最早经济生产活动的古老方式,采集的对象主要是大自然的植物,如鲜果、干果、植物的块根、茎叶和菌类等。这类劳作都在毛古斯舞蹈中得到体现。还有“打猎(围猎)”“生产”“扫进扫出”“钓鱼”“打露水”等劳作的反映。从毛古斯舞的一系列动作中,不难看出毛古斯舞就是土家先人狩猎过程的演示,以舞台戏剧化的方式展现了土家族先民的狩猎生计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狩猎生计活动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实际的生产生活。但毛古斯舞中的狩猎动作作为一种文化记忆或者历史的回忆,在舞台上仍然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舞蹈中残存着的关于狩猎文化的原始痕迹,就是“毛古斯”源于狩猎这一说法的最好依据。反之,土家族的狩猎文化通过“毛古斯”的戏剧化和舞台化,使土家先民的狩猎文化得以保存下来。
2.农耕文化的呈现。第一是对土家族旱地生计方式的放映。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最早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到同治年间,几乎所有的土家族地区的府县志都记录了玉米的种植情況。这一时期,土家族地区种植的玉米满山遍野。土家族人民逐渐掌握了玉米的特性,在选种、耕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并能注意到玉米的特性,重视玉米的贮存方式,玉米不但供人们食用、养殖,还能酿酒。于是在社巴日仪式中出现砍火畲、掀卡子、撒小米、挖土、种苞谷、从仪式动作的行为看,第一表现为旱地生产的动作,如砍火畲、挖土、摘包谷等,在这些动作的后边都接有单摆,使整个动作衔接的很紧,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反映水稻耕作的动作,如插秧、割谷、打谷等,后面都以单摆为衔接。湘西土家族地区尽管在土司时代就有水稻种植的历史,但真正大面积种植水稻是在改土归流之后。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开始进入封建领主经济,为了开辟农田,旱涝保收,政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发布了《劝民筑塘制车示》:“蓄水之法惟有开筑塘堰,制备水车以资灌漑,如水无源流者,或于冲头坡下或于山岔洼壑,相其地势水可积蓄之处,务须开凿塘堰,不嫌其多,且塘之为利非特可以防旱,并得以养鱼种莲。” ①①钟人文:《劝民筑塘制车示》,见张天如:《永顺府志卷十一檄示(刻本) 》,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 这样的劝民告示极大地推动了土家族地区水田农业的发展,开启了土家族地区由旱地农业向水田稻作农业的转型。改土归流后,中央政府对土家族地区进行了直接管理,其目的就是要获得土家族地区更多的赋税。要扩大赋税的来源,就需要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于是,在改土归流后,武陵山区的林木被大量砍伐,以免影响沟地农田阳光的普照,为了提升山沟农田的水温,也需要大量的木材来铺设,实现“铺木造田”。②②参见陈茜博士论文:《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花垣先子腊村为例》(2018年),存于吉首大学图书馆。 如此一来,土家族地区的农田面积得到扩大,即使在极度缺水的喀斯特山区的田家洞也被开垦出了很多的农田,老百姓把这类农田叫“雷公田”。③③雷公田,也叫“望天田”,就是靠上天打雷下雨来滋养的农田,而且需要短时暴雨才能积水酿田。
第三是生活动作的模拟,如打粑粑、打蚊子、喝豆浆等,以及搬包谷、插秧、割谷子、筛谷子、挑谷子、打粑粑、纺纱、喝豆浆等劳作特点。这些舞蹈动作反映出随着农业生产的定型,农耕活动成为了一种常态,农耕文化成为了土家族的主流文化,狩猎采集游耕已经退居到次要地位。所以,在舍巴日的舞蹈中把这些具有“农耕色彩”的生活场景进行“舞蹈化”。
可见,土家族的社巴日仪式活动,可以视为土家族从狩猎采集到游耕,从山地旱作农业到水田稻作农业“历时性”的系统表达与反映。通过社巴日仪式活动把土家族不同时代的生计方式以“珠玑”的方式串联在一起,从纵向的角度反映了土家族的生计历史,同时也反映出土家族社会随着生计方式的演变,其民间习俗、民间信仰、道德伦理、民间文艺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5]。
五、结语
土家族的舍巴日仪式,可以说是土家族发展历史的再现。它完全植根于土家族人的生活及艺术思维里,是土家族挥洒朴质率真、演绎酸甜苦辣、关照生命价值的载体。透过对土家族社巴日仪式的把握,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土家族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体会土家族数千年来的历史进程,还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土家族风俗文化,从而感悟真正意义上的土家族精神文化实质。
土家族舍巴日仪式是土家族民族文化母体孕育起来的优秀地方艺术,是极富土家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深受土家族人喜爱。随着武陵山区的开发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湘鄂渝黔边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土家族文化又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与土家族民族民间艺术的代表“打溜子”“土家山歌”等走上了国际舞台。
但是,信息全球化、城镇化的冲击使土家族舍巴仪式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惑。土家族由于没有文字,其传承方法也就具有局限性。土家族的仪式多为“家族传承”,如一些民间信仰中的巫师祭司,由家族中长辈教给儿女后辈,又或是只在男性的后人中传承,也有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进行传授学习技艺,也有在祖孙之间隔代传承或隔数代传承等。尤其在“打工潮”仍然盛行的时期,很多村落成为“空巢”,这就使得传承的广度与深度受到限制,难以把土家族社巴的仪式在更大区域流行开去。
參考文献:
[1] 陈廷亮.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9.
[2] 吉首市志编撰委员会.吉首市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6.
[3]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舞蹈文化内涵研究——古丈县田家洞个案调查[D].吉首:吉首大学, 2015.
[4] 彭英明.家庭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78.
[5] 陈延亮,李蕾.土家族舞蹈与山地耕猎文化关系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7(4).
[责任编辑:刘兴禄]
Field Folklore Records of the Shebari Ceremony of Tujia:
A Case Study of Tianjiadong, Guzhang County
WANG Qing
(Normal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Abstract: Tujia people are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and they have a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Their Shebari ceremony is one of their representatives. The Sheba ceremony reflect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scenes of the ancestors of the unearthed families. Through the procedures and dances in the Sheba ceremony, we can not only see the habitat conditions of Tujia people, but also overview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in its long history. The Shebari ceremony is rooted in the cultural soil of Tujia people, showing the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patterns and the daily life scenes of Tujia, from which we can feel the true cultural spirit of Tujia.
Key words: Tujia nationality; Tianjiadong; Shebari ceremony; field folk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