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指导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路径探析
2019-12-25王伟
王伟
摘 要:“以本为本”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强国梦的重要保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不足,提出将“以本为本”思想在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实现路径,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的目的,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职业规划目标与人生理想。
关键词:以本为本;职业生涯规划;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1-0155-04
一、引言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6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准确定位,树立职业目标,并采取措施全面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在“以本为本”思想指导下,高校要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提升教育质量,就需要教育者不断的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并建立一系列科学的测评体系,才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以本為本”的重要内涵
(一)坚持“以本为本”是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多种纵向和横向的类型组成,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网络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形式。其中,普通本科教育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普通本科高校数量更是占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因此,普通本科教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2017年10月,在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中指出,截止2016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达1237所,在校生规模突破1613万,我国本科生体量世界最大[2]。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不仅需要系统的学习相应的学科或专业知识,更是青年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本科生作为将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高素质的本科教育,也是接下来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据统计,目前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8:1,本科毕业生比重为87%。金字塔的底座厚度,决定了金字塔塔尖的高度,因此本科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水平。
(二)坚持“以本为本”是本科教育的最基本职能决定的
高校虽然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的重要使命,但是人才培养依然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核心职能,本科教学依然是高等教育的焦点和中心。由于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由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构成,再加上教师的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等对学历、学术成果发,发明专利,获奖等方面的要求过多,使得高校教师,大部分的精力都主要集中在做科研,写论文,申请专利,申报获奖上,对于日常的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到位,表现出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下降等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往往由于环境的宽松,放松学习,沉迷游戏,出现了“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一普遍现象。基于此,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要求高校要回归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培养人才。
(三)坚持“以本为本”是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专业性这一共同属性和高等专业性、高等基础性等特殊属性的统一,是专业性和基础性有机结合的高等专业教育[3]。相较于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在专业性方面,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要高于专科教育,同时,在基础性教育方面,专科教育也远不如本科教育深入、全面。相较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的专业性与研究生教育的差距较大,但是研究生教育却不涉及基础性教育。综上所述,本科教育在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正因如此,青年学生的本科教育阶段才显得更加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好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本领,为就业或是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20岁左右,是一个人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及时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高尚品德,才能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三、高校现状及意义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显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估手段[4]。随后,各高校积极组织实施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并且开展了与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课程教学效果相关的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越来越被高校重视,在教育、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不足。在校大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表现出主观意识淡薄、缺乏理性思考的问题,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对兴趣、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认知不充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人生规划也不明确。这种现状,与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不足有一定关系。首先是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没有很好地树立“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足,大多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工作重点,过分强调面试技巧、求职攻略等求职技能的传授,大学生在就业以后往往会出现理想信念缺失,责任感、使命感不足的现象,表现出对工作满意度不高、离职现象普遍、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基层就业意愿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当前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在就业率为主导的工作前提下,却忽视了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优势和实现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的需要,大学生在就业以后,会出现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不明确,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
2.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第一,缺少政策指导。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外,再没有其他的规定和政策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明确的指导。第二,师资配置不到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多数的职业指导都是学校就业部门、班主任、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完成的,这些老师没有相关的行业背景和企业实践经验,也是照本宣科,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利用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进行单一的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内容更新度较低,缺乏与时俱进的特点,也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此外大部分辅导老师本身还可能承担着大量的其他工作任务,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力度小、形式少[5]。第三,资源配置不合理。高校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很高,不仅建设了各类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以满足教学需求,还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仪器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并定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实习,而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的投入较少,很少有高校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组织社会实践学习。
3.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显著。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般以自我认知、职业生涯条件分析、职业目标定位及其分解组合、职业生涯评估调整等方面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多以课堂传统讲授方式进行,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较为枯燥,通过课堂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再加上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的兴趣不高,积极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新时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地位,因此我国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本科教育就必須坚持将“以本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将人才培养为工作的核心,其它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工作开展。在高校开展培养人才工作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需要我们重视。据统计,201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由于产业布局与高校资源存在地域空间错配,导致毕业生掌握的技能与岗位需求存在差距,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真实了解自己,并进行准确定位,形成明确的职业意向;第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并通过评估找到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第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并对自己的大学生生涯和职业生涯做出长远规划;第四,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评价与总结,适时调整发展轨迹,达到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路径探索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对于价值观正在塑造的青年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认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集体观、个人观,特别是启迪他们将个人的命运和才华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做一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事事担当的时代青年,为追梦、筑梦、圆梦不断奔跑,无所畏惧,这是我们本科教育的本之又本[6]。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自我定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的实现。正因如此,更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贯穿始终,不断地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强化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学生到艰苦的地区,在基层工作岗位建功立业。当前,“00”后即将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群体,这个群体具有价值追求个性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娱乐生活网络化、处事态度理想化、人生理想务实化的特点[7]。因此,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还应结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尽早制定人生规划,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是紧密围绕学生展开的,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辅导员大多担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任务,因此,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集中教育、培训、讲座等学习形式,不仅提升辅导员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有利于辅导员从“事务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8]。同时,还可以建立授课教师信息库,组成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并根据辅导员自身特点,让辅导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展教学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引进骨干教师,带动本校教师组成专业教师团队,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聘请校外的专业职业咨询师、指导师作为兼职教师,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此外,将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一起形成教育合力,使得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的特点紧密结合,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机制,增强教学效果
以“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VR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时代已经到来,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顺应时代潮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大学生的教育质量的提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打造智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新形态,逐步探索智能精准化的教育模式。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一方面筛选、整合网络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制作慕课、微课、电子教案等自学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帮助学习制定精准化、个性化的指导,实现“私人订制”式的指导服务。在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自学的同时,还应主动了解学生诉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例如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将“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充分体现在教学当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