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提高蒙古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019-12-25韩玉英
韩玉英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很多的沿线地区和国家带来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共享商机的同时,也给这些地区的文化领域带来了各类商机与合作的机遇。内蒙古作为沿线地区之一,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空间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了“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关键性发展和交流区域。近几年,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较快,教育事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也较快。随着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蒙汉双语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当今汉语不仅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民族进行正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语言教学中汉语口语教学向来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汉语口语教学质量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该地区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然而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口语教学中,其大部分院校教学重点多集中在如何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上,以至于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大部分仅限于课堂范围,目的直指期末和普通话水平测试。本文试着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提高蒙古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相关策略,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蒙古族学生;汉语口语;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1-0139-03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系统,语言和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因为一种语言就代表着其民族文化,所以保留和传承其语言就是保护和传承其文化。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和教学体制是以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少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为基础,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学习中口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语言的水平则体现在口语表达和交际上。而蒙古族学生接受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汉语口语表达和交际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学好并利用好汉语口语,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和长远性目标。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提高蒙古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教学为民族地区输送和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教学也该顺应时代潮流和趋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尤其是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和提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着的问题是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保护和传承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少数民族学生既要通过学习汉语以达到融入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同时还要通过学习与传承母语与民族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蒙古的蒙汉双语教育也顺应了新的时代背景,试着为沿线国家输送既懂得民族语言,又熟练掌握汉语的,甚至是兼备外语的三语人才。在民族高等教育中传承和保留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各民族优秀双语人才,服务于各个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领域,是当前民族高等教育的责任与期望。目前,双语教学成了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培育民族人才和解决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采取蒙汉双语教学的措施顺应了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发展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的蒙古族人才的需要。目前,蒙古族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其汉语类课程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了。在少数民族院校语言教学中开设汉语口语课程,不仅是为了其能通过普通话考试,更重要的是其能学以致用,全面提高自己的汉语阅读能力和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帮助其在将来走上社会时,能够与人正常的交流沟通,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素质型人才的要求,也为实现其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交流为中心,实现与沿线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共同繁荣与发展。各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合作,贸易往来不断,所以相应的工作岗位需求也逐步增加,这对于沿线和边境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自我发展和推销的良机。作为现代化人才需求的重要文化素质之一,良好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所有少数民族学生走上社会的必备基本素养。然而纵观我国蒙古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现状,虽然在其学习的课程中设置有汉语教学课程,而且学生的汉语能力也有所提高,甚至不缺乏汉语阅读及口语表达都较强的人才,但就总体来看,其汉语口语的表达能力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化和母语差异。文化与语言密切联系决定了口语表达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文化差异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同文化背景语言比较与转换中产生词汇空缺;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多数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死记汉语语法,死背汉语课文,其在汉语学习中将精力着重集中于应对汉语考试,有些学生即使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但却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不够流畅,词不达意,发音不准。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一带一路”经济带上,同时拥有灿烂悠久的蒙古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众多民俗非遗项目,值得和沿线国家一起交流和合作。“发掘蒙古族历史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题的“蒙古族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的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成功召开。与会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着重强调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在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蒙汉兼通,甚至是外加外语的,三语兼通的应用型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并运用蒙汉双语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中,那将是学以致用的最好阐释。
二、大背景下提高蒙古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对策
(一)抓住机遇,加强语言教学
国家層面的宏观政策是机遇也是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不仅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也带来机遇。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全面人才,是少数民族高等学府和教育教学机构的义务和责任。内蒙古自治区正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三条线路穿越的国内民族地区,分布着蒙古族这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口语是蒙古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也是为以后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学习,日常生活、社交、会议,会谈中的口语表达与交流,也包括演讲、讲课,解说等等。在这里我们仅限于课堂的口语训练和课下的学习与运用上。因此,汉语口语课程自然而然成了训练和提高汉语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最好平台。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有限,所以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还是教师成了课堂主体,掌握着课堂话语权和主动权。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会被动接受知识而逐步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权,从而逐渐养成不主动提问﹑不主动开口说汉语的习惯。所以,要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教与学。
“一帶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相应的商业往来、文化交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需要语言的辅助。准确无误、恰到好处的汉语口语表达会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个领域的互惠牵线搭桥。为此,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教育要打开校门,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特别是民族院校的汉语口语教育教学要走向国际。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注重汉语课本书面知识的讲授和应对汉语考试,而应重视对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训练,并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如可以通过课文朗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口感,通过该教学方式,对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主要集中在正确发音、口齿清楚和语句连贯上,并严格要求学生在课文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表达流利、富有情感;通过口语复述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汉语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并为其在生活中的汉语表达积累更加丰富的汉语材料,可以复述记叙文、议论文等各种体裁的文章,要求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对文章内容的基本完整复述、文章主题的基本明确表达及文章结构顺序的合理化;课堂讨论,通过该教学方式,对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及汉语口语表达的实质。
(二)基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疏导教学方法
汉语口语交际在国际上具有传播汉语语言文学和中华文化,增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了解中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人文外交”的功能。在国内,具有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情感交流的作用。在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尽量避免母语的表达习惯和干扰。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文化与口语表达间的关系。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口语过程中因与汉语在语言输入、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别会存在语言磨蚀。二语或者学习外语者会因为某种语言的减少或者停止而产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退化的现象。也会有母语使用者因非病理原因而出现语言能力退化和丧失的现象。这种语言磨蚀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二语习得的效果,在蒙古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中应探寻言语交际的特殊性,注意各类语言交际活动的共性及交际主体、语境和话语的有效转换,以避免产生不同程度的语言磨蚀现象。基于这个基础,汉语口语课的重点应该在于说、就是强调口语表达的目的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受着民族文化的制约。在汉语口语训练中一定要考虑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特点,因此在具体训练中了解蒙汉文化差异和民族心理差异,逐步培养学生对蒙汉交际文化差异的适应和敏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蒙古族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由于含蓄低调的历史文化影响及内敛害羞而引起的畏惧和紧张心理,大部分蒙古族学生都比较被动和含蓄。因此,在具体讲授和训练中尽量营造轻松愉悦的授课环境,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害羞带来的不规范态势语及口语表述等负面影响。
在蒙古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和交流中要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沟通方式,灵活运用唤醒教学方法,注重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大家动机干预,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兴趣,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把握时代机遇方面都要有所提高,以顺应“一带一路”时代背景,更好地融入到文化互通,“民心相通”。
参考文献:
〔1〕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2〕曲宁.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的提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3〕包英格.蒙古族大学生汉语口语能力提高与文化导入教学策略[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04).
〔4〕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0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Due to the geography,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as become a key area of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Nowadays, Chinese is not only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our country,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for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to carry out norm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Inner Mongolia, Mongolian Chinese bilingual talents have become in urgent need. In the process of Mongolian Students' bilingual education, spoken Chinese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ow to learn and make good use of spoken Chinese are related to the student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goals. For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poken Chinese of Mongolian learners in University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Mongolian Learners; Spoken Chinese; Importanc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