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孝”文化的差异
2019-12-25张华雪
张华雪
【摘 要】中国孝文化中的孝敬父母,“孝”与“敬”并存,强调的是对父母除了赡养之责外,也要敬爱父母。而西方则有很大不同,他们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对父母的爱也建立在个人与个人的平等之上,西方文化中“自己”与“父母”是平等的,中华文化里则更喜欢将“父母”立于“子女”之上。这些差异是各国不同文化熏陶下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数千年逐渐形成的观念。
【关键词】孝;家庭;依赖;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4-0234-02
一、“孝”在中美家庭中的差异
家庭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古代还是现在,西方或者东方,家庭都是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单位。中国宋代诗人张耒便写过“古来家国同”,将家庭与国家上升到一个高度,而西方虽然相对于东方更提倡自由,但家庭仍然是构成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桥梁。中国人将这种“个人对家庭”,甚至更进一步划分,这种“对自己长辈”的情感,称之为“孝”。美国固然也有孝,但两者的内涵却仍有许多不同。
与中国从古代就开始的数代同堂相比,美国的家庭则多数为个体的,很少有几代同堂的家庭,因此在看待家庭上,中国多数把家庭的整体情感放在第一位,而美国则是把个人的情感放在第一位。美国子女成年后便与父母分开居住,彼此之间用爱来联系,又各自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权。美国的父母不会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就算是晚年也与自己的子女没有多大关系。正因为美国的这种家庭环境与家庭观念,导致了美国人对“孝”的理解也和普遍的“孝”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美国短暂的文化里并未孕育出类似中国“孝道”的传统文化。在美国人看来,“孝”可以说成是“爱”,是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下的爱。在基督教的理念里,美国人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父母而活,他们虔诚敬拜的是上帝。首先尊敬上帝,然后才爱父母。这从中美两国的口头禅中就可以窥见一二,中国人发出感叹时,多数情况说的是“妈呀”,而美国则是“my god”。这种宗教的影响与美国文化决定了美国家庭观念中,孝并没排在第一位。
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孝,自古以来关于孝的故事亦是层出不穷,关于孝的诗句也屡见不鲜,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重要标准。赡养父母是一种个人责任,中国人不会将这种责任强加于国家或者其他人。而在美国人眼里,赡养父母除了是一种个人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美国有着完善的福利制度,美国父母在年轻时就会缴纳养老基金,以备退休之后的生活保证。他们不会把晚年生活的依仗放在子女身上,更不会去依赖子女。当他们退休时,养老金已足够他们安度晚年。但在中国,父母的晚年与子女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父母年轻时便为了孩子打拼,孩子成年后只要还没独立生活,父母依然会继续供养子女,甚至子女结婚后也会持续给予帮助。与之成正比,父母晚年时,也会依赖子女。这和美国是极大的不同,虽然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一定影响,但是中国子女如果将父母送进养老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被称之为不孝。从中可以看出,中华孝文化中父母多依赖于子女,而美国的孝文化中更倡导独立。
此外,在生育问题上,也体现了中美家庭中“孝”的差异化。中国古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几千年来形成的思想,就算在现代也束缚着很多人的心,中国人对后代的重视程度可见一二。在中国人看来,不为家族留下男丁,便可称之为不孝 。中国这种孝文化的影响可谓是十分强大。与之相反,“为家族留后”这种思想与美国人的孝相差甚远。尽管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留下后代”这个思想是孝的基本,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孝与留后并没有直接关系。生男生女,甚至是否进行生育都与孝没什么关系,生育是单个家庭的事。因此中国人的孝往往与生育挂钩,在美国两者则并无关系。
最后,中国家庭中的“孝”观念来源于子女内心责任和义务,而美国家庭中的“孝”观念则以自由和尊敬为基础。中国子女内心对父母的孝是来自从小教育的影响,来自几千年中华文化在潜意识里的熏陶。中国子女认为孝顺父母,赡养父母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责任。与中国这种奉献精神不同,美国人认为人生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因此对于孝,他们不会认为是自身必须承担的责任,也不会把赡养父母这件事当成重中之重。他们尊敬父母,却不会在父母老的时候过多去干涉。
二、中美家庭观念中“孝”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从孝文化形成开始,中国就已经是农耕社会,因此对男子劳动力要求是巨大的,加上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一直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几代同堂的大家族传统也养成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彼此依赖性,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孝文化,便生成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对孝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中国古代有着明确的等级尊卑,这反映到孝文化里便产生了中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便形象地说明了中华古代文化对于孝道的影响。无论父母做错了什么,都不能陷父母于不义,否则便是大不孝。而美国成立到现在两百多年,它在成立之初就是以摆脱殖民统治为目标的,所以美国人更倡导自由平等,人权独立。他们的文化中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每个人之间也是平等的,这与中国的尊敬长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也决定了美国的孝注定与中国是相反的两种意识。
中美两国从一开始的制度便不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传统社会,有的只有封建统治,并没有为平民提供的社会服务和福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的社会福利等也不是非常完善。这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父母在衰老后,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他们没有劳动能力,面对封建社会的压榨,也没有能力保障自己的晚年。因此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成立于 1776年,从成立后到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因此美国父母对子女的依赖性并不大,他们有能力使自己安度晚年,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建立在“养儿防老”之上,这也是中美两国为何孝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最后,在宗教上也有着导致两国孝文化差异的原因。自古以来进入中国的宗教很多,但是绝大部分都被凝聚力非常强的中华文化所同化。中国的历史上,每当社会动荡不安时,宗教就会掀起一阵热潮,而当社会安定时,宗教也会趋于稳定。可以说绝大部分是中国文化同化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同化了中国。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一种祖先信仰。我们都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对祖先的崇拜。而最直接的就是祭祀,祭祀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此外还有为祖先建立的各种祠堂与庙宇等,这些祖先崇拜的表现都反映了中国人对祖先,对血缘的重视,加深了家庭之间的关系,也使孝文化更加具有凝聚力。而在美国的宗教信仰里,基督教占主要位置,在基督教里上帝高于父母,人们信仰的是上帝,而不是父母或者远古的祖先。因此美国人的孝展示出了与中国极大的不同,这种宗教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美两国“孝”文化的走向。
三、从中美“孝”文化差异看跨文化交际
剖析中美孝文化差异与其形成原因,进而解决“孝”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對方的文化与传统,在不把本国的文化传统强加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要学会去了解对方的文化,达到互相尊重的目的。孝文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从子女对父母的爱延伸出的一系列情感。只是孝在中国文化中更具依赖性,而在美国更独立。同时,因为孝文化形成的一系列传统与做法,两国之间也有许多不同。中国父母寻求“老有所依”,美国父母则更喜欢与子女分开独立。两个国家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都要努力去理解对方的文化与习俗,求同存异,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误会与障碍,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嘉亮.见证美国之十一:美国孝文化与中国孝文化的差异[DB],2010 (12).
[2]彭林. 中国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DB],2015.
[3]费孝通.美国人的性格[A].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