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遣悲怀三首》的隐秀之美
2019-12-25都仁
都仁
摘 要:中唐詩人元稹为悼念妻子韦丛所做的《遣悲怀三首》一直是历代悼亡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诗中记叙了诗人与妻子曾共同生活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对亡妻深刻爱意与无尽怀念。全诗语言自然浅显,感情真挚深沉,让人读来意犹未尽,余韵悠长,十分有《文心雕龙》中论述的隐秀之美。本文在分别阐述《遣悲怀三首》和隐秀论后,将三首诗分别从隐秀之美的角度进行赏析,并综合论述本组诗从隐秀角度上获得的艺术成就。希望通过对《遣悲怀三首》这样典范的悼亡诗鉴赏,总结其从隐秀角度达到的艺术效果,为深入了解隐秀论及悼亡诗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悼亡诗;遣悲怀;隐秀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1-0067-04
《遣悲怀三首》是中唐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所做的一组诗。元稹(779年—831年),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元稹年少即才名出众,聪明过人。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诗词成就巨大,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
悼亡主题的诗歌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邶风·绿衣》及《诗经·唐风·葛生》,两篇都是《诗经》中典型的悼念诗作。后及西晋潘安的《悼亡诗》,该诗风格质朴,流露的夫妻之情真挚深沉,流传深远,对后来的悼亡诗有很大影响。再到元稹所作的一系列悼亡诗中,《遣悲怀三首》是被赞誉最多的诗作。这三首诗重在伤悼作者已故的原配妻子韦丛。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第二首紧承上首,描写妻子死后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第三首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突出悲怀,深化主题。全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娓娓动人的描绘,缠绵哀痛的真情,成为悼亡诗中的佳作。诗中描写的尽是生活中的平凡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无限怀念与深刻情感,引发无数人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历代悼亡诗中不可替代的佳作。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曾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1}陈寅恪先生也曾说:“元氏长庆集第九卷悼亡诗中有关韦氏之作,共三十三首…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2}由此可知《遣悲怀三首》在悼亡诗中的分量之重,地位之高了。
隐秀是我国南朝梁代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种文艺思想。“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3}范文澜先生认为:“重旨者,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陆士衡云‘文外曲致,此隐之谓也。{4}周振甫先生明确指出“隐秀是修辞学里的婉曲格和精警格”。{5}隐即指文有言外之意,余韵无穷;秀则为文中精妙之句,独拔于全文。隐与秀虽然含义不同,却并非对立存在的概念,“隐待秀而明,秀依隐而深,二者相辅相成”。{6}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使文章主旨更加深刻,表达出多于原文本身的丰富内涵,余味无穷。
日本学者兴膳宏认为:“隐秀”“不是由努力所产生,而是只有通过语言不能表达的某种途径才会出现”。{7}如果将隐秀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时最重要的就是浑然天成,使读者觉得作者情之所至,自然流露,而非刻意安排,堆砌意象,如此读来只会让人觉得矫揉造作,虚伪无诚。所以隐秀的运用是否能给作品带来画龙点睛般的添彩,非常考验作者的思想深度,文字功力以及对所叙述事件或意象的选取能力。
一、 《遣悲怀三首》各自的隐秀之美
《遣悲怀》其一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第一首诗从韦丛嫁给作者时开始回忆。首联用谢安偏爱侄女谢道韫和齐国贫士黔娄两个典故比喻妻子与自己,表达妻子下嫁自己后生活的困苦与艰难。颔联和颈联列举了贫寒生活中的几件琐事:衣物短缺时妻子寻遍竹箱,诗人想喝酒时只能靠妻子拔下金钗去换酒,只能吃野菜充饥时妻子依然甘之如饴,家中无柴可填时妻子就去捡来落叶和枯枝。这几组琐事平陈铺叙,表达妻子之贤。尾联描述如今诗人已经生活充裕,俸钱十万,妻子却已不在身边,只能为她设酒食祭奠,无尽悲凉。
本诗用追忆的视角,从妻子出嫁开始描写。首联用典。颔联颈联选取的都是夫妻共同生活中常见的片段,没有华丽的词藻,令人读来却仿佛历历在目,真挚感人。尾联运用对比手法,将妻子与自己生活时的贫困艰难与如今俸钱十万却佳人不在的凄凉进行前后对比,让人无限感慨。
刘勰在隐秀篇中提到,隐的特点就在于:“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即由于文章的表达自然质朴却内涵丰富,初读时并不能察觉它的高明之处,之后细细品味才能察觉,愈欣赏愈能体会到辞有尽而意无穷。本诗的颔颈两联便具有这个特点,虽然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细节,阅读的过程中却使人犹如亲眼所见韦丛的贤惠、勤劳与体贴,而作者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过往的场景,更可知他二人感情尤深,给予了人们对他们曾相伴的岁月许多想象空间,即“文外有重旨者也”。但尾联急转直下,形成强烈对比:如今的富贵又能如何,陪伴自己走过贫寒岁月的妻子早已不在,只能通过祭奠让她知晓作者终于俸钱十万,更显无尽的悲哀。
《遣悲怀》其二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第二首则细致描写妻子过世后诗人的生活与心境。夫妻二人曾说过身后安排的玩笑话,如今却真实地发生在眼前。作者(按照妻子的安排)将妻子的旧衣物施舍给他人,针线盒却依然珍存,不忍打开。因为思念着妻子,共同生活时在身边的婢仆也仿佛成为了与亡妻有关的人,让诗人看到便心生痛惜,多次梦见妻子时便为她焚烧纸钱,盼她在那边不要再过贫苦的日子。尾联升华全诗,诗人表示深深知道夫妻永别的哀痛人人都会有,可像自己与亡妻这样共同走过贫苦生活的夫妻,感情本就更加深厚,在永别后回忆起任何事情都只会更加悲伤与哀痛。
首联对比过往的戏言与如今的现实,更增添现实之悲。颔联颈联通过旧物旧人总是想起与妻子的种种过往,夜里入梦后又担心妻子是否在另一世界还要忍受贫寒,便为她烧纸钱,希望安慰她的亡魂。而尾联正是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虽然生离死别是人终有一天皆会面对的,但作者与妻子却是一起携手度过了最贫困艰难时期的“贫贱夫妻”,如今生活即便改善了,当时同甘共苦的人却已不在,这比其他人面对的永别更要悲痛和伤感。
刘勰在隐秀篇中提到,秀是“彼波起辞间,是谓之秀……然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容华格定,无待于裁熔……若挥之则有余,而揽之则不足矣。”尾联一句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前三联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叙述的悲伤,直到尾联一句“诚知此恨人人有”,可是诗人与亡妻却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起到了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效果。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点睛之笔丝毫不刻意,没有用华丽的词句,没有极度渲染作者的心绪。却深入人心,哀传千古。
《遣悲懷》其三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三首作者的情绪达到了哀痛的低谷,由亡妻之悲转向了命运之悲。闲坐时既为妻子的离去哀伤,又为自己的命运感叹,妻子已经离去,人生百年又有多长呢?不过是转瞬即逝。邓攸无子看来都是命运注定,潘岳写下再感人肺腑的悼亡词又能如何?亡妻也不会死而复生,即便传送千古也都是徒然。百年后诗人与妻子合葬,可那时还能够倾诉情意与思念吗?盼着来生再次相逢,这个愿望更是虚幻无期。如今只有整夜睁着双眼思念亡妻,才能报答她生前一直因忧愁而紧皱的眉头。
首联由亡妻伤痛转向自身命运的慨叹,颔联用邓攸和潘岳两个典故,哀叹命运的安排无法逃避,自己无论写下多少悼亡的诗句也不过是徒然悲鸣,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悲哀之情。颈联遥想不可期的相会和同穴也再不能互诉衷情的哀伤,进一步表达了生与死之间的渺远,诗人与亡妻再不能相会的沉痛。尾联自比鳏鱼,{8}实则表达要长长久久地怀念妻子,报答妻子在世时的贤惠与体贴。
刘勰认为秀通常是“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求也。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若想要有独秀于通篇之句,并非苦心推究就能得出,而是思考得当自然形成的。本诗的尾联缠绵悱恻,真挚感人,堪称“秀”句,也正是因为作者感情自然而然地抒发,而非刻意寻找意象或高调标榜自己,才能传送千古,感人肺腑。
二、《遣悲怀三首》整体的隐秀之美
《遣悲怀三首》的文思脉络基本都是以事件发生先后为顺序,单向而简明。诗句上下的承继关系很紧密,对环境和情绪的刻意描写不多,更多是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将片段描写的细致动人,更显真实。这也是隐秀中非常典型的“隐”的特点,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刻意的遣词造句,仅是平铺直叙,读来却让人反复咀嚼仍口齿留香,余味无穷。陈寅洛这样评价元镇悼亡诗:“然则微之为成之所作悼亡诸诗,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软?”{9}指出元镇悼亡诗“真实”的特点。
而在抒情时,诗人多用议论或叙述的方式,俊朗直率,浅切通畅,{10}直抒胸臆,感人肺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和“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两句都是“秀”之句,独拔于全诗,达到了“动心惊耳,逸响笙匏”,所以能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整组诗有隐有秀,“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英锐者抱秀而心悦”。既能在白描过往片段的浅显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言外的深情与悲伤,又能通过点睛秀句动人心魄,拔高全诗。
三、小结
《遣悲怀三首》中,诗人在抒发情感时自然真诚,既不堆砌华丽辞藻,又不刻意标榜自我,仅仅平铺直叙与妻子共同生活时的几个片段,让人读来历历在目,感受到诗人对亡妻的无尽怀念和真挚深情,充满了含蓄之美,自然之美。诗中尾联更是拔高全诗,抒发作者心中伤怀,感人肺腑,惊心动魄。整组诗都充满着典型的隐秀之美,吟诵中总能体会到无尽的余韵和诗人对妻子的深刻悼念。尽管元稹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浪漫的悼亡诗句,但他被公认为最优秀的仍然是《遣悲怀三首》,诗中高度典型化的细节选择和概括力极强的抒情力量{11}是吸引千百年来的读者最突出的特点。
隐秀概念在刘勰的文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有深远的影响。古文论中的核心概念——意境和隐秀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可使意深而丰富,使创作主体的情和理浓厚地包蕴在表层形象后面,丰盈可见又不外露;秀可使境鲜明生动,使表现对象的形和神呼之欲出,具有更大的覆盖力和指涉力。隐秀结合,也就形成了意境的统一。{12}隐秀论具有请秀之美、含蓄之美、自然之美、融合之美。{13}元稹在《遣悲怀三首》中表达出的正是这样的美。刘勰提出隐秀论正是希望扭正齐梁时期华而不实的文风,由《遣悲怀三首》也可看出,中唐时期的诗歌已经发展十分成熟,且已向着刘勰曾希望的方向走去,成为了中国诗歌最鼎盛的朝代。
——————————
注 释:
{1}清·蘅塘退士编.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84.
{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4.
{3}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33.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355.
{6}王培娟.刘勰“隐秀”意蕴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47.
{7}(日)兴膳宏.《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A].文心雕龙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1.
{8}姜光斗.悲心贯日月 哀情动千古——元稹《遣悲怀三首》赏析[J].名作欣赏,2005,(15):31-32.
{9}陈寅格.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王淑梅.潘岳《悼亡诗》与元稹《三遣悲怀》比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414-416.
{11}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2011,(03):1-10.
{12}秦海英.《文心雕龙·隐秀》主题新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4,(09):134-136.
{13}王双同.文心雕龙隐秀论之美[J].戏剧之家,2016,(10下).
參考文献:
〔1〕蘅塘退士编.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84.
〔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4.
〔3〕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33.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355.
〔6〕王培娟.刘勰“隐秀”意蕴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47.
〔7〕(日)兴膳宏.《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A].文心雕龙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1.
〔8〕梁祖萍.《文心雕龙·隐秀》阐释[J].语文学刊,2018,38(02):1-7.
〔9〕刘亮.论《文心雕龙》之隐秀篇的主旨及审美观念[J].大众文艺,2017,(15):34.
〔10〕薛展鸿.《文心雕龙?隐秀》研究综述[J].广东开放大学报,2017,26(02):64-68.
〔11〕明海伟.从《遣悲怀三首》看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J].文学教育(上),2013(07):54-55.
〔12〕桑绍龙.元稹与韦丛情感考辨——从《遣悲怀三首》等悼亡诗谈起[J].兰台世界,2007,(21):60-61.
〔13〕闵振贵,刘继才.论元稹《三遣悲怀》[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3):94-99.
〔14〕王双同.文心雕龙隐秀论之美[J].戏剧之家,2016,(10).
〔15〕王淑梅.潘岳《悼亡诗》与元稹《三遣悲怀》比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414-416.
〔16〕姜光斗.悲心贯日月 哀情动千古——元稹《遣悲怀三首》赏析[J].名作欣赏,2005,(15):31-3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The poem of the Tang poet, Yuan Zhen, who mourned his wife Wei Cong, has always been a rare work in the poems of the past. The poem describes the scene in which the poet and his wife lived together, and expressed the author's deep love and endless nostalgia for his deceased wife. The language of the whole poem is natural and profound, and the feelings are so deep and profound that people can't read them. The afterglow is long, and there is a hidden beauty in the "Wen Xin Diao Long". After expounding the three essays of the sadness and the hidden theory,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three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eauty of the hidden show, and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 poems from the hidden show. I hope that through the appreciating of the exemplary poems of "Three Responsible Sadness", I will summarize the artistic effects achieved from the hidden show,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dden show and the poems.
Keywords: Desperate Poetry; Send Sadness; Yin X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