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善左旗1947-1966年农业发展研究

2019-12-25李嘉麟谢咏梅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社会变迁农业

李嘉麟 谢咏梅

摘 要:以阿拉善左旗而论,前人研究多集中在清朝、民国年间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对于阿拉善左旗在1947-1966年中的社会经济变迁则少有涉及。这对阿拉善地区社会历史乃至内蒙古社会历史而言,无疑是学术上的遗憾,如研究时段的缺失、研究内容的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有必要进行科学的研究,使阿拉善地区的社会历史研究日臻完善。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社会变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1-0051-05

一、阿拉善农业发展简述

阿拉善左旗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河套以西,东南隔贺兰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望,西接额济纳旗,南邻甘肃省武威市、张掖市,北与蒙古国交界。{1}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清政府在阿拉善地区编佐设旗,建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旗(Ala?譒a-yin qo?譒od ?魻geledqo?譒iyu),(简称阿拉善旗),为直属于理藩院的特别旗,大致包括后来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

清朝以前,阿拉善旗存在零星的农业活动的痕迹,但阿拉善旗农业真正的发展还是在建旗(公元1697年)之后。历经200余年的发展,使阿拉善旗从单一的牧区转变成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交错发展的局面。以下是阿拉善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入清以来,阿拉善农业最早出现在定远营(今巴彦浩特)。关于定远营农业发端,有两种记载:一是随下嫁给阿拉善王的郡主格格的陪嫁人员,也称媵户。媵户中包括种田的庄头,名为满洲人,实多为河间府、保定府、徐水县、新城县一带的农民,为郡主种植蔬菜。二是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清政府恩准,磴口地区四坝乌拉河一带为阿拉善王爷府菜园地,供其妻娥掌公主食用。{2}据《绥远通志稿》记载:

“阿拉善王纳清公主,公主欲治菜园,即时招用汉农辟地数十顷。时黄山行北山下,诸分流自北而南,河流狭窄,只能驾小筏行于其中,即黄河亦然不能行船也。有平遥杨氏者,就黄河故道之乌拉河租地开渠,灌田三百余顷。”{3}

两种记载虽有出入,但反映了阿拉善农业是源于历代和阿拉善蒙古进行联姻的皇室宗女对农业的需求。这些移民将内地的农业技术引进到阿拉善,这是清代阿拉善农业的开端。

乾隆年间,渐有内地民人私自移居旗东北部磴口境内,沿黄河西岸挖渠引水,从事垦殖。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二月,阿拉善札萨克罗卜藏多尔济首次向清政府奏请招募内地民人前往阿旗开垦耕种。清政府批准了罗王请求,自此,阿拉善的农业发展大大加快。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是阿拉善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农田面积不断扩大。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全旗共有耕地约10万亩,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仅阿拉善旗定远营,已有开垦的熟地1190顷(约合11850亩)。

义和团兴起后,当地人烧毁三盛公天主教堂,《辛丑条约》签订后,阿拉善旗承担5万两白银的赔款,其中1.3万两付现银,其余以阿拉善的三道河一带11处总面积90余公顷土地租给法国教堂,租期60年,实为强占。教堂招佃耕种,一直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才正式收归阿旗。综上,清朝末年,还因干旱少雨、人力种籽、肥料缺乏因素,阿旗耕地面积锐减。民国25年(1936)全旗耕地面积(不包括磴口等地)为10631亩,其中水浇地6489亩,民国36年(1947)全旗耕地面积发展为10921亩,但水浇地减为4346亩。

二、阿拉善左旗1947-1966年社会经济变迁

(一)农业变迁

据马成浩{4}调查,民国年间,阿拉善各巴格共有耕地4万余亩。另据旗政府估计,阿拉善旗荒地面积约有十五万亩:“据旗府调查估计,定远营、周家田、腰坝、长流水、紫泥湖等附近约有可耕荒地一万余亩,磴口、三盛公、渡口堂、补龙脑等一带约有十万余亩,四坝一带约有一万五千亩,其他各巴格内约有一万余亩,总计约有可耕荒地十五万亩。”{5}

新中国后,阿拉善左旗经过十余年的经济发展,至1963年农业已有较大发展:“入春夏以来,雨水比往年偏高,广大群众集体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并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使我旗今年总播种面积在严重的秋旱情况下仍完成39215亩,为计划播种面积4万亩的98.0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完成34156亩,为计划31885亩的106.62%。而粮食作物中的小麦,播种面积完成12273亩,为计划11060亩的110%。经济作物完成1109亩,为计划1550亩的72.16%,其中油料作物完成1060亩为计划1240亩的86.41%。其他作物完成3950亩,为计划6565亩的60.17%,其中瓜菜完成3501亩,为计划3600亩的97.23%。{6}此外,据夏田实产和部份秋作物的估产,全旗粮食总量产量予(应为预)计可达到441.25万斤,完成计划总产88.25%。虽未完成计划,但比62年实际总产350万斤增加26.07%,平均单产129斤较62年正增长26.45%。粮食作物中的小麦,总产量达2392656斤,为计划总产2063000斤的115.98%,比六二年增加27.72%,单产194斤,较62年增长28.31%。而且比大丰收的61年也增长5.84%。油料作物总产达67960斤,为计划总产61600斤的110.32%。”

可以看出,阿拉善左旗農业的生产理念较清代有所提高,土地利用更有规划,更全面,咯昂视产量显著增加。这一转变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初步解决了阿拉善左旗粮食不足本旗食用的困难。

(二)水利变迁

据《阿拉善旗概况》{7}调查民国年间阿拉善旗水利工程情况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阿拉善地区的水利设施种类较为单一,只有水渠一种,难以应对本地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阿拉善旗水利建设事业由小到大逐步发展。50年代起,全旗以改善农牧业生产为目的,采取了挖引泉水、截伏流和人工打浅井的简易水利工程措施,并拥有了蓄水量万立方米以上的塘坝工程,耕地面积逐年增加。1966年前,阿拉善左旗兴建水利工程如下所示:

此外,1958-1967年间,在贺兰山西麓洪积平原与腾格里沙漠交界处的巴润别立镇境内,还修建了腰坝滩井灌区,可以灌溉3000亩土地。1966年阿拉善旗还开始修建黎明上田水库、大水沟水库、庙前梁水库以及巴音毛道引黄灌区等不同种类的水利工程。

可以看出,由于技术的限制,晚近民国年间,阿拉善左旗的水利设施较为单一,只有依赖天气情况的水渠,阿拉善左旗又以少雨多沙著称,故而水渠的作用难以全部发挥。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建立了水库,还修建井灌区、黄灌区,使得阿拉善左旗初步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窘境,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三)土地关系变迁

据《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显示,从1949年到1956年,阿拉善旗的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变化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知:①1936-1949年,由于农业技术及生产理念水平较低,导致农业水平发展较慢;②1949-1952年阿拉善旗农业发展较快,3年之内,总耕地增长2.41倍,人均耕地提升2倍以上;③1954-1956年间,阿拉善旗总耕地面积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户数稳步提升,农业人口数也提升了三分之一以上;④从1936年到1956年期间的五个节点,水浇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率分别是87.50%、88.13%、94.57%、94.23%、89.62%。可以看出水浇地占据总耕地面积的比例是呈抛物线变化的,从1936年起逐年增长至1952年达到第一个峰值,1952-1954年有所回落,至1956年发展到第二个峰值。可以看出同阿拉善的水浇地面积有一定相关,水浇地面积上涨,则总耕地面积增加,水浇地面积下降,则总耕地面积减少。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阿拉善农业的增长水平,必须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利用。

因此,阿拉善左旗接下来兴建了很多水利设施,据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馆藏档案可知,阿拉善左旗在1963年时灌溉面积已经达到两万五千亩之多。“水利建设方面,几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灌溉面积达到二万五千亩,为解放初期的1.8倍。由于水利设备的不断扩大,对抗旱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初步地制约了自然危害程度。”{8}

而事后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阿拉善旗在1959年,耕地面积已经发展到34751亩,比1949年增长3倍。其中水浇地21138亩,占60.8%,比1949年增长2.7倍,人均耕地0.763亩。

三、结论

(一)1947年前阿拉善旗农业发展缓慢原因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阿拉善旗农业虽然已经有二百余年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地生产力低下,往往广种薄收。其农业特点是:第一,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是该旗农业的主要特点。阿拉善的农业技术虽较清代有一定的进步,但在土地利用及生产理念上还是比较落后,“以牧养农”的想法使得牧业始终占据该旗经济的主导地位。内地移民虽然农耕技术较阿拉善左旗原住民先进,可是由于缺少农业用水、肥料、种子,使得地难以尽其利。尤其是缺乏农业用水这一点,阿拉善地区十风九沙,缺水问题是制约阿拉善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水利设施不足。当地农业只能靠天吃饭,而该地“雨量稀少,渠道不修”,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水利设施的覆盖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单产量低且作物种类单一。“农作物的种类,主要是小麦、黍子、糜子,以及大麦、荞麦、豆子之类,蔬菜有白菜,萝卜、黄瓜、韭菜、芹菜、葱、蒜、豆荚等,西瓜、甜瓜也有种植。”且平均起来亩产仅有40公斤。如此低的单产量,如遇灾年,当地农民只能外逃,即使是丰年,阿拉善的粮食也不够本旗食用。如以王士达在1911年统计为例,发现阿拉善旗当时户数仅有1089户,约4789人。而阿拉善旗建旗时,计有8个佐领,1200户,约5500人左右。经过200余年的发展以及有组织或零星的移民,阿拉善旗人口不降反增,这和该地区农业水平较低有一定关系。

(二)1947-1966年阿拉善左旗农业发展积极因素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阿拉善地区农牧界限十分明确,且阿拉善地区所产粮食不够本旗消化,还需要从外地运入,而经过自治区成立后十余年的建设,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用粮问题,甚至还向国家交纳了口粮,如“(1963年)木仁高勒公社向国家交纳了夏粮30万斤的光荣任务;巴镇公社基本满足了城镇人民对蔬菜的需要;各社队栽种了各类果树八千株,园林场今年向市场供应各类果品17000斤;牧区饲料基地和小菜园的发展,不仅给畜牧业生产提供了107万斤粮食饲料和一定数量的草料外,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支援了当时的抗灾保畜和供给了牧区社员群众瓜菜,改善了牧区人民的生活。”可以说,这和这十余年的经济建设是分不开的,在这十余年间,阿拉善农业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再提高农业技术方面召开了一系列气象会议,如1963年11月18日阿拉善左旗人委会召开的今冬明春气象为牧业、农业等生产单位服务工作座谈会议。使当地农民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提前选择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和时机。

关于种植技术方面也有一定提高,如巴彦淖尔盟农业局总结的利用空闲土地的指示:“一、广泛深入地宣传利用空闲土地,种植向日葵、蓖麻的意义。二、按照土地分布的不同狀况,分别规定种植、管理和收获的归属权限。三、综合种植时,应当使邻近作物成熟期大体一致。四、要向对待大田作物那样加强管理。”这些指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单产量。

关于病虫害的防治,也有一定的应对措施。如遇病虫害等情况,会有相关部门作出指示,如1963年农业局组织恢复各旗县病虫防害组织、提供及时的防治指导等措施就使得金针虫、无穗病肆虐阿拉善左旗的情况得以缓解,没有造成较大的损失。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阿拉善左旗巴镇公社哈拉乌农业生产队葫蔴的单位面积产量就可见一斑。自从该生产队建成推广站以来,葫蔴的平均单产量如下表所示:

葫蔴的单产量从1957年到1959年,提高了2.69倍以上。其中,还包括1960、1961年遭受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1962年的旱灾更是阿拉善左旗数十年罕见的旱灾。即便如此,到1963年,仍然提高了1.63倍以上。

总体来看,阿拉善旗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24万公斤增加到1959年的296.2万斤,平均单产量也从1949年的80公斤增加到114.5公斤。

2.建立了一定的奖励制度,激励生产积极性,如推荐64名代表出席1962年内蒙古农牧业先代会,其中农业代表31名,包括集体25名,个人6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加快了当地农业水平的增长。

3.其他产业在一定程度支援农业发展,如巴盟公署在1963年的一次会议中就工业交通如何支援农牧业的会议中所作出的批示,其中关于农业部分的有:第一,修复农业生产机具、工具4000件,其中水车222台,大胶车70辆、步犁80部、汽车40辆次、半机械农具山地犁100部等。第二,积极完成支援农业物资运输任务,包括盟内承运和外援部分,保证农业生产的基本需要。

4.水利设施种类齐全,数量多,使得一部分荒地转变为可利用的农业用地,灌溉面积也有一定增长,特别是蓄水池的出现,可以应对各种恶劣的气候,使得旱灾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减。

(三)农牧交错格局的彻底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余年的经济建设,阿拉善左旗彻底地从单一的牧区转变为半农半牧区域,即哈斯巴根称的“农牧交错”格局。农业在阿拉善左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对阿拉善人民的生活的改善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阿拉善左旗结束了因粮食不足而需从外地运入粮食的历史,甚至还有余粮,可以支援其他区域。阿拉善左旗的经济结构也更为完整,社会经济发展更为全面。

注 释:

{1}参见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阿拉善左旗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2}郑世芬整理《解放前阿拉善旗王府在磴口地区的地租征收》,载于《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3}荣详等纂《绥远通志稿》,“采访录”,手抄本,内蒙古图书馆藏。

{4}马成浩《阿拉善旗农业概况》,载于《边疆通讯》,1947.

{5}陈国钧《阿拉善旗经济状况》,载于《经济汇报》1947,第9卷第11期,第61-77页。

{6}参见阿拉善左旗档案馆《关于1963年农业生产基本总结及六四年计划指标意见报告(初稿)》档案号:2-3-206-2.

{7}《阿拉善旗概况》,载于《西北论坛》,1947年,创刊号,第32-37页。

{8}参见阿拉善左旗档案馆《关于召开今冬明春气象为牧业、农业等生产单位服务工作座谈会议的通知》档案号:2-3-209-2.

参考文献:

〔1〕马成浩.阿拉善旗农业概况[J].边疆通讯.1947,4(01):9-20.

〔2〕马成浩.宁夏阿拉善旗矿业概况[J].边政公论.1947,4(07):48-51.

〔3〕朱风.近代阿拉善社会[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05).

〔4〕陈国钧.西蒙阿拉善旗社会调查[R].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印刷厂,1987.

〔5〕民勤县志编辑组.民勤县志[M].甘肅: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6〕刘援朝.历史与现实,阿拉善盟的汉族与蒙古族──阿拉善盟民族关系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1995,(01).

〔7〕林蔚然,郑广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8〕阿拉善左旗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9〕阿拉善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10〕刘魁立,高丙中.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1〕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R].呼和浩特:民族出版社,2009.

〔12〕王建章.民国阿拉善旗小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史志》出版社,2011.

〔13〕丁鹏.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为例.[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

〔14〕马鹤天.内外蒙古考察记[R].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5〕杨钧期,刘慧,张续,罗自强.民国阿拉善纪事[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In terms of Alxa left banner, the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t rarely involved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of Alxa left banner from 1947 to 1966. This is undoubtedly an academic regret for the social history of Alxa region and Inner Mongolia, such as the lack of research period and research cont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this period, so as to make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lxa region perfect day by day.

Keywords: Alxa left Banner; Social Changes; Agriculture

猜你喜欢

阿拉善左旗社会变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塔尔岭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红 火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阿拉善左旗玉米中微量元素肥料小区试验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