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2019-12-25周孟熙王瑞

戏剧之家 2019年34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周孟熙 王瑞

【摘 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积淀的瑰宝,对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从艺术设计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终从拓宽传统文化获取渠道、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实践教育和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4-0139-03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是经过几千年岁月更迭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华,更蕴含着整个民族的精神。传统文化涵盖了民间工艺、地域文化、精神理念、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根据马斯洛理论,在物质需求满足的情况下,更多地去享受、追求精神生活。一部分设计工作者率先尝试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符号、剪影、标识引入设计作品中,深受人们喜爱。由此设计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认识从传承逐渐向创新改变。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人格。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创新教育还没有有效的实施路径。本文就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中的应用展开探索。

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使用“艺术设计”作为本科招生学科名称之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全国80%以上的大学以及职业学校都开始培养艺术设计应用人才。但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和产业优化转型,高校也随着时代步伐调整着育人的方式和方法。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高校教育中经历了迅猛扩招、师资结构调整、招生紧缩、调整教育结构等过程。时至今日,大学中艺术设计教育结构体系已经慢慢完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技能教育占比增多。受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的影响,高校教育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正在使用各种方式努力缩短学生从校园进入职场的适应过程,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加大学生能力学习的比率。艺术设计学科也是如此,更加注重技能教育的学习和锻炼。但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教育又不相同,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主要目的,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改革的调整都应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 而不是为了单纯契合学生就业盲目增加技能教育的比重。

(二)教学模式更新缓慢。中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课堂教学。在高校课堂中,当下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填鸭式”教学。虽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理论教学外也增设了实训课,但其教学模式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教师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授课,导致教学模式渐渐模式化、僵硬化、死板化。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渐渐减弱,学生的学习热情渐渐降低,教师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学生按部就班修满学分,把完成教学和学习当成任务来完成。

(三)教学场地和设施不完善。培养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不仅要有课堂教育,还需要完善的实践教育。实践教育就需要完善的教学场地和设施。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拿笔者所在学校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除了电脑实训室之外,没有另外供学生集体实践的实训场地。大大制约了学生利用课外进行实践的机会。

二、传统艺术的内涵与现状

我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沉淀下来的瑰宝,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精髓,包含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改变。在这种变化下,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璀璨的文化又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精神。传统文化虽然因地域、民族、历史等原因而不同,但就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又是和谐统一的。

传统文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思想上有道家、墨家、法家、儒家等哲学思想;文字从商朝的甲骨文经周、秦、汉、魏晋、唐宋等朝代更迭演化出了璀璨的文字文化;语言上,因自然环境、地域区别、民族、政治影响等原因出现了如繁星般的语言文化。艺术形式上有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诗词文化,有以古筝、古琴、葫芦丝、胡琴等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以京剧、昆曲、川剧等为代表的戏曲文化,有行、楷、隶、草等书法文化,有工笔、山水、重彩之分的国画文化,还有酒令文化及传承有序的民间手工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只有了解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才能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以后的发展方向有更清醒的认识。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提升国家软实力发表重要论述。提高国家软实力就是从文化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設,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奠定基础。

三、传统艺术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加深青年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世界文化冲击下,中国的文化体系正在受到严峻考验。吸收优秀文化产生变革的同时,也在逐渐丢失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当代青少年也慢慢对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失去了兴趣。国家针对这一现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等。通过传统文化走进社区、传统文化走进学堂、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方式加深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以此进一步增强青年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1]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即能加强师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文化艺术修养,也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二)打破艺术设计教育程序化的教学范式。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僵硬、死板、程序化的教育倾向。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体制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没有优秀实践案例和创作素材引入教育教学当中,师生在课堂上反复使用已知的教学素材。传统文化蕴含传统艺术的方方面面,可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案例众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从兴趣入手,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H高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教师在教授不同专业课时,尝试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图案等元素讲解案例和布置实践作业,其教学效果远远高于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好的设计作品离不开身后的文化底蕴作支撑。例如,世界知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常使用中国水墨文化元素、吉祥纹样元素、民俗文化元素以及东方哲学的巧思妙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2]而在当下,由于受教育制度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有机会接受传统艺术和相关艺术的学習。高中阶段的学习经历主要是文化课的应试学习和绘画技能培训,这就导致了进入大学后传统文化基础薄弱。那么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也为后期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传统艺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一)拓宽资源获取,夯实美术基础。中国艺术形式中传统文化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流传了千年。但在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教学受西方教学方式影响甚深,传统艺术在教学中遭到冷落。国家政策的出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高校也意识到教学尤其是艺术教学更应该国际化与民族化齐头并进,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优秀人才。首先要做的是拓宽资源获取面。高校教学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是从书本中提炼,从学术文章中摄取,从网络中查找。而拓宽资源的获取渠道,开拓眼界,从实践中直接获取,则是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第一步。如此去发现、整理、挖掘传统文化,不仅能身临其境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3]其方法不局限于学期教学之中,也不局限于教师的引导中。例如,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都实施创新实践学分制度。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挖掘整理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返校后举行分享交流会或者进行头脑风暴,不仅能对自己整理挖掘的内容进行巩固,还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二)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形式,主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开发学生创意思维和创新精神。陈卫和、刘宇新主编的《民间美术与学校教学》一书就提到了教研室创造性地把民间美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把苗族花鼓、剪纸、陶文化等元素和课堂教学结合,产生了好的效果。[4]例如,海南传统文化中有众多世界级、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融入艺术设计实践教育体系中,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进行二次创作,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另外,实践教学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实践考核,使学生利用专业技能进行命题创作。教育者可以引入传统文化进行命题,让学生进行主题创作。通过实践的方式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元素加以重组设计,达到古为今用,从而在实践中创造出优秀作品,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三)在继承融合中创新。继承是学习接受的过程,把不会不懂的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牢牢掌握在手里,传承学习量变达到质变之后才能激发创新。传承是大厦的基石,创新是地标建筑。基石代表了底蕴和基础,只有底蕴扎实,地标建筑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久传承下去,形成传承-创新-传承的良性循环。

例如,按照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要求,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2015年起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至今已经有一百多所高校参与培训,培训人数达到7.1万人。这次培训就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还开设了鉴赏、艺术原理等专业课程,在思维层面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培训回访表明,参加完培训的学员大部分都在积极从事此行业,并在原有传统文化基础上运用所学积极创新,开发出了更加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的新作品。所以教导学生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再运用到创作中,就是传承到创新的过程。反之,带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优秀设计作品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再次传播,增强国家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考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库。我们应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利用好这座宝库的资源,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来,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化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0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王园园,樊海燕.感悟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作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韵[J].名作欣赏,2011,(26):164-165+168.

[3]杨洋.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评《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8,(03):97.

[4]褚力.论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入——以构成设计双语课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161-163.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星.云.海》
《花月夜》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