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启迪,智慧分享

2019-12-25顾梅颖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思辨教学策略

顾梅颖

摘 要:针对品德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说教和灌输现状,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中《分享真快乐》一课为例,具体阐释在思辨活动中培养低年级学生实践智慧的教学策略:其一,以思辨唤起积极体验,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分享的意义;其二,以思辨拓宽生活经验,在多维视角中感受分享的魔力;其三,以思辨反观不当行为,在矛盾冲突中留意分享的细节;其四,以思辨引发换位思考,在角色扮演中形成分享的智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策略;思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0B-0042-03

孙彩平教授在《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一文中指出:“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实践智慧。”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做人”,是实践的、行动的。实践智慧包含的要素非常丰富,包括“善、感、知、情、意、志、辨、决、策、技、行等,都是与个体生活情境整合而非孤立的存在”。“特别强调对生活情境的切身整体感受,在明辨当下情境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普遍的道德原则进行决断,以及在明辨与决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情境的可能,做出明智的策略选择,再采取相应的行动。”

低年级学生的道德心理尚处于初期发展水平,对待事物的看法常流于表面。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高层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低年级课堂上进行思辨的训练、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必要。既要选择一些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道德材料,以适应对学生道德理解力的培养,又要适度提升道德辨别力和道德事件概括力,让他们在“明辨与决断的前提下”能够做出“明智的策略选择”,获得实践智慧。

早在2013年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中,董一红等专家就提出:“思辨的品德课,是我们未来品德课的追求。”针对品德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说教和灌输现状,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实现价值澄清是一种必要且有效的途径。正确把握低年级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以思辨的活动形式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更深的认知层次,有利于学生实践智慧的培养。本文试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分享真快乐》一课为例,来谈谈在思辨活动中培养低年级学生实践智慧的一些做法。

一、以思辨唤起积极体验,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分享的意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阶段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的缺失”为主要内容进行编写的,旨在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第15课《分享真快乐》以“分享”为主题,分为四个话题:感受与人分享的快乐,了解分享的不同方式,形成乐于分享的习惯,解决分享中遇到的问题。学会分享是儿童亲近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针对“学会做事、学会关心”能力的培养,提出应引导儿童“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孙彩华教授认为,实践智慧“必须在人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人对现实生活与情境整体的经验,在领会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同时,也只有在现实的情境中,在处理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得以展现。”本课教材内容源于生活,教学目标指向生活,在教学时当然要立足于生活,在真实具体的情境汇总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

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是“分享阅读更有趣”。以回顾同学生日时全班共同分享蛋糕的情景导入新课,谈谈品尝后的感受,引出分享的概念。再阅读课本上的绘本故事《一起读,更有趣》,说说小女孩的做法,想想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初步感知分享的概念和意义。

生活性是道德與法治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对常见的问题进行思辨,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获得更深的启迪。我特别提出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要将妈妈送给她的书与大家分享呢?你们有没有这样做过?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都非常真实有趣:

“因为她觉得这本书很好看,所以要跟大家分享。”

“她觉得书里的故事很有趣,表演成节目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看到。”

“我在书里看到有意思的内容都会讲给朋友们听,让他们和我一起笑。”

“上学期我在年级部的经典诵读活动中还表演了绘本故事呢!”

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必然要建立在自身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外界德育必需通过自己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才能得以实现。以思辨提问提醒学生观照生活现象,联系自身经历,以唤起积极体验并提高主体意识,从而得出分享的初步概念和意义——分享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好东西,获得更多更深刻的快乐。

二、以思辨拓宽生活经验,在多维视角中感受分享的魔力

关于分享的外延,不仅是乐于进行物的分享,更要充分体验情绪分享、方法分享、成果分享等,感受不同分享的意义与乐趣。有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其思维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智力发展的限制,往往不能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概念。”儿童虽然可以说出某一概念,实际上并不真正理解这个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其以思辨的方式从多维视角看待、认识概念,以达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分享的魔力”这一环节在全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步是学生观看由教材中的图片改编而成的视频,想想除了物品还有什么可以进行分享,唤起学生对于分享类别更广阔的思考,打破“物资分享”的局限,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从不同角度体验“分享”的快乐和意义。第二步是通过玩鲁班锁体验方法分享的乐趣,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分享的不同方式。第三步是借书上的小诗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观察插图、回忆已有生活等找找这位“魔法师”是如何发挥魔力的。

“儿童掌握概念系统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应用已往丰富的概念材料去同化(领会)深刻而有系统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想让学生直接说出分享的“魔力”从何而来是有难度的。因此,我用直观的视频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分享的其他类别和途径,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分享,哪些行为是分享,从而为找到分享的“魔力”铺垫好基础。这里的思辨活动立足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知识经验和概括发展的水平,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关于“分享”的概念系统,在教学中突破单一的“物”的分享,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拓宽分享的内容,注意到生活中其他的分享行为,进一步加深对分享行为的认识,在更为丰富的分享中,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增进与同伴的积极交往,有利于实践智慧的培养。

三、以思辨反观不当行为,在矛盾冲突中留意分享的细节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都知道应该与人分享,但是他们在分享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课程“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更好地生活,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在认识了分享的概念和形式的基础上,我在“快乐地分享”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三步:

(一)观看视频,呈现生活情境

1.体育课下课了,乐乐口渴,水杯却不在身边。玲玲把自己喝了一口的水杯递给乐乐,可是乐乐却拒绝了。

2.课间,玲玲看见冰冰正在津津有味地玩拼图,想让冰冰分享一下,可是冰冰也拒绝了。

3.帅帅不会折青蛙,玲玲主动来帮她,可是玲玲自己也忘记折青蛙的方法了,帅帅很生气。

画面定格——玲玲沮丧地说:“分享一点都不快樂!”

(二)话题思辨,注意正确分享

“玲玲为什么会觉得分享不能带来快乐呢?你们愿意帮帮他吗?”三个视频对应的是分享中常见但又容易让学生忽视的典型问题。分享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反而适得其反。低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借助具体的情境介入话题可以降低难度,有利于他们发现分享中的问题。围绕“分享的内容”“分享需要注意的细节”“当别人拒绝与我分享时,该怎么办”这样三个问题进行观察、讨论、指导,最终学生发现:要想发挥分享的“魔力”,需要注意的地方还真不少呢!

(三)出示儿歌,总结分享方法

分享作为一种能力,是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的,掌握了它们就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分享,获得更多快乐。

重视实践智慧的培养,就要强调分享的技巧和方法。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决定着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学习内容折射出他们的道德需要, 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从大自然到自我的许多方面。由于主体的不成熟, 他们能获取的道德学习内容也比较表面。将思辨引入低年级课堂,在重点难点处给学生以点拨,让他们在观察与反思中提高道德认识,学习分享技巧,懂得如何正确地与人分享,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四、以思辨引发换位思考,在角色扮演中形成分享的智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其对品德发展的制约性,决定德育内容必须要具有具体形象性,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或生活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道德知识和策略。低年级学生易进入情境,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总会不自觉地将自我带入,在真情实感中感受、探索,获得相应的实践智慧。

在第四个环节“他是‘小气鬼吗”中,我提出了有待深思的问题:“所有的东西都应该与他人分享吗?如果有东西不分享,是不是就成了‘小气鬼?”学生依据老师给出的三幅图片进行讨论,思考这些小朋友是不是真的小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与同桌一起选择一个情境分角色演一演。

在品德教育中,换位思考通常是指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立场中跳出来,站到另一方或旁观者的角度去考虑、评价他人的行为。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处在朦胧发展阶段,对自我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他人的评价。他们不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对别人的行为,他们却总会斤斤计较。低年级课堂中的思辨以具体形象的情境活动为媒介,通过角色扮演,辨析“他们是不是小气鬼”,有助于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换位思考中懂得:“分享是与人相处好时非常重要的交往行为。你乐于与他人分享,别人才会愿意和你分享。如果有人愿意与我们分享物品或其他事情时,我们要懂得珍惜,因为他是把我们当成好朋友。当别人不愿意与我们分享一些东西时,可能那东西对他来说特别珍贵,不适合与我们分享,这时,我们就不要强求。”

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的思辨活动与中高年级最大的区别就是强调情境的具体。中高年级可以用语言来帮助想象、阐述观点,而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课堂中的思辨活动要凭借具体事例、具体场景,在表演、讨论中联系自身实际进行反思、辩证,将课堂所学贴近生活、反思生活、服务生活。

“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观念的和技艺的,(下转90页)(上接43页)而是实践的、行动的,是引导学生在整合式理解上述知识与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实行动实现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

“实践智慧”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品德课程的教学树立了明确而深远的目标,更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形成独特的学科魅力创造了必要条件。在低年级阶段,以思辨之星火激发学生生活实践的智慧,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幸福生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2011.

[3]董一红.小学品德研课四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

猜你喜欢

思辨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让阅读对话更灵动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浸润“过程”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