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多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学改革路径的思考

2019-12-25任洪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改革

摘 要:在媒体融合新背景下,多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教学同其它国内高校一样,面临培养真正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新型人才的社会新需求。然而,面临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多民族差异化教学模式创新不足等现实状况,如何顺应媒体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新疆大学新闻教学改革的实际,认为可以从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民汉合班的一体化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校内外专业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积极地创新和尝试。

关键词:媒体融合;多民族;新闻教学;改革

一、融媒时代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对新闻传播业而言,媒体融合发展改变了原有新闻传播的结构、手段和方法等,这就促使相关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全媒体业务技能、具备纵深的复合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整合传播的思维能力。而社会和业界的新需求,无疑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主流时期新闻院校针对某一类媒体(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进而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新闻业界呼唤全媒体人才的大量培养。

对此,新闻教育界和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如何进行新闻教学的改革,而国内业界和学界纷纷探讨如何培养全媒体人才,一些高校也已对如何改革新闻教学进行了积极地创新和尝试,然而要想顺应媒体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培养真正适应媒介发展新需要的新型人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多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学现状与问题

伴随着媒体融合和新闻业的迅猛发展,多民族地区高校也在努力进行人才培养的调整,其新闻教学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民族地区高校的一些共性特征,其中有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分民、汉班分别授课,制约着整体教学质量

多民族地区同时也是多语言和多文字交汇的地区。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也为了通过学习族际语——国家通用语言(即普通话)保证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进步,多民族地区的学生自幼开始普遍采用的是双语教学模式。比如新疆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双语教育政策,即以汉语教学为主、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学模式,而新疆的大中专院校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四种语言出版的教材,并用这四种语言进行教学。[1]由此,多民族地区许多高校在教学上采用的是民、汉分班教学,授课老师也是分别以民、汉老师为主。从积极性效果来看,这一借助带有民族情感的语言媒介教学方式在进一步满足不同民族对不同类型信息需求的同时,也更利于课本内容以不同表现形式被接受。但从消极效果来看,民汉学生知识文化水平间的差距被无形拉大,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作为新疆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桥”的作用也被大幅消减,这一问题长期制约着多民族学生的教学质量。为改变这一现状,多民族地区许多高校正在尝试新的解决路径。比如在新疆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教学中,自2018年起便开始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了民、汉班混合任教的教学模式,即汉族老师穿插给民族班授课,而民族老师穿插给汉族班授课。不过从实际教学效果看,限于民族班学生对于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熟练程度差异较大,理解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还有些不妥当的地方,教育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

(二)专业培养上进行方案修订和课程设置调整

就以往教学实践来看,多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教学中新媒体相关课程的设置是比较欠缺,这与媒体融合趋势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多民族地区各高校在新闻教学上都在积极修订与之相适应的新培养方案。

1.重视学科通识教育,突出地域特色和要求

新闻学是一门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新闻教学中都普遍设定甚至增加了学科通识教育的比重,以提升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所需的综合素养。以新疆大学新闻学专业为例,其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共设置了49.5学分(汉语言)和45.5学分(民语言),分别占总学时的32.3%和30.1。其中必修课程模块41.5学分(汉语言)和37.5学分(民语言),分别占总学分的27.1%和24.8%,任意选修课程模块8学分(汉、民语言),分别占总学分的5.2%和5.3%。这些学科通识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多学科体系的必修课程。不仅如此,作为多民族地区的高校,新疆大学的新闻教学在学科通识教育环节还专门增设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体现地域特色和需求的必修课程。而在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安全稳定教育(1学分)成为该模块中体现地区要求的必修课程。

2.增加了体现媒体融合特性和社会新需求的专业课程

为适应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业界变化和需求,多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教学开始设置或增加注重增加体现媒体融合内容和特性的课程。以新疆大学新闻学专业为例,在其修订的新版教学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数字传播技术应用、新媒体导论、融合新闻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程;而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数据新闻基础、深度报道、融媒体传播实践、社会调查、传播学研究方法等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新增或调整,进一步丰富了课程设置的融合媒体内涵。

3.设置并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数

在当前全媒体的背景下,新闻教学过程中突出强调通过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必然,由此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势在必行。比如新疆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四年课内实践开设总学时分别为432学时(民)、400学时(汉)。2017年在新修订本科教学大纲时,就进一步强化了实践环节教学,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目前该专业开始课程中有实践环节的课程为汉班17门,占开设课程33% ,民班18门,占开设课程35% ,其中在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报纸电子编排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了实践教学课时。不仅如此,在融合新闻学、融媒体传播实践、数字传播技術应用、深度报道等与新媒体密切相关的新增设课程也都设置了实践教学课时。

(三)新闻教学保障条件不同程度欠缺

新闻传播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学科,除了课程设置要体现媒体融合的创新性和合理性之外,需要有多种条件作为保障。然而其中一些条件在多民族地区新闻教学中成为较为明显的短板。

1.现有资源与实现发展目标尚有差距

在多民族地区,各高校新闻教育现有办学条件普遍不足,新媒体技术实验条件、教师办公条件与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教学科研水平不足,教学理念亟需改进,在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名师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高校还存在较明显差距。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尚需进一步巩固,师资结构还待优化

在多民族地区,各高校新闻教育保障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措施还有待完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尚未完全发挥。此外,近年高水平人才引进成效略显不足,师资队伍构成在拥有海外博士、博士学位人数等指标上相比较而言已落后。

3.实践教学平台欠缺

在多民族地区,目前各高校新闻教学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总体还是比较有限的;其实验室受到经费困难等因素影响,实验室数量有待增加,设备有待更新;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渠道不够丰富,比如多民族地区的地方媒体多数发展规模和水平與一二线城市的媒体有很大的差距,接收实习生的数量有限,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也有限,这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有一定影响。

4.专业教师水平与时代需求有差距

随着媒体融合趋势下学界和业界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想培养出全媒体人才,教师首先要具有全媒体的理念、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整合传播的思维方式,然而当前多民族地区高校的一个客观现实是新闻传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很多教师在现有岗位上安于现状,进取心不足,缺乏危机意识。此外,专业教师虽然学历普遍达到基本要求,但多数教师还缺乏新闻实践经验,很难达到目前全媒体业务的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也就很难有实际的效果。

三、促进多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推进民汉合班教学模式

多民族地区是国家意识形态敏感地区同时又是多元意识形态对冲地区,因此新闻教学在政治方向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多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比如可以结合学校自身实际,落实学校和学院领导听课、专家督导评教、教师互评互学、学生评教等制度,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红线,建立教学培养方案和学生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审查和指导教师责任追究机制。在教学工作原则上必须使用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统编通用教材,对于有关部门推荐或教师自荐、自编的教材必须经教务部门审定并报校党委审批后方可使用。此外,在教学模式上全面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及文字开展教学工作,努力推进民汉合班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比如新疆大学从2019年起取消民族学生的预科教学机制,转型推动民汉合班教学模式,进而在相关机制的刺激与激励下,紧密并强化民汉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彼此共同进步,从而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从实际出发,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近年来,部分高校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开始大胆尝试能够培养媒体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2011年起便开始打破原有的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4个专业之间的壁垒,推行跨专业的新闻传播学科大类教学模式。[2]这一创新模式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培养具备全媒体理念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型新闻人才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多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比如新疆大学作为多民族地区的一所代表性高校,结合地区新闻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优势,于2019年制定了将原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3个专业整合为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等3个大类的新闻教学大类培养方案。而在考试考核上,该校拓展了平时考核的环节和内容,增加了平时课堂、平时作业以及其他环节比重,以期纠正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在教学上,该校借鉴,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优势,综合运用课堂讲授基本理论知识、课下组织安排学生开展案例讨论、鼓励学生课下上网浏览自学、开设新闻传播学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新闻媒体及企业宣传与公关部门参观实习等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多民族地区,鉴于媒体融合型教师缺乏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学历及知识结构有待改善的现状,可以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专业教师锻炼与培训

学校可以通过鼓励、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竞赛形式,加强教师间的交流,锻炼授课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不仅如此,学校可定期选派教师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单位中去学习,比如,新疆大学利用校部共建等资源优势,按照千人计划标准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日报社、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新疆主流媒体单位进行工作实践和技术交流。通过在一线单位的实践锻炼,使其真正掌握和提高新闻专业各项技能,并逐步确立起媒体融合的思维,以便更好地在今后的教学中现身说法。此外,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的其他高校进修和深造,以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能力。

2.推进人才引进以及与校外的交流合作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促进媒体融合趋势和背景下的师资结构及知识体系进一步优化;二是加强与其他媒体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及优质高校资深专家教授的互动交流,邀请其来校授课、开办讲座。比如新疆大学完善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制度;聘请媒体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技能娴熟的在职媒体从业人员为兼职教师;邀请内地大学资深专家学者和自治区主流媒体管理人员,举办“新疆新媒体融合工作咨询研讨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效果的提升;实施“媒体专家进课堂”计划。先后邀请新疆日报、新疆电视台、天山网等媒体知名编辑、记者为学生带来业界最前沿的实践理论知识;邀请新疆电视台、新疆新媒体中心、新疆日报社等媒体业内专家开展媒体专家进校园系列讲座等等。

(四)改善并健全校内外专业实践平台

媒体融合趋势下,多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也应注意让学生能得到不同种类媒体的实践锻炼,以适应新时代新闻教学的要求。

1.改善并运用好校内实验室资源

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实验室教学资源的改善以提升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学院设有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新闻摄影实验室、视觉传播与平面广告实验室、电子传播实验室、大演播厅实验室、小演播厅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并拥有数量丰富的相关专业设备。2017年,学院还购置了眼动仪和舆情监测软件,进一步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此外,学院依托“创新创意创业实训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实践竞赛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大赛”、“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水平。

2.拓展并巩固好校外实训基地

一是巩固已有实训基地。比如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电视台、新疆日报社、新疆少年报社、新疆普拉纳广告有限公司、分享传媒公司等多家单位达成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共识,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二是积极拓展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比如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同人民网新疆(兵团)频道、新华网新疆分公司、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和乌鲁木齐分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四家媒体(公司)合作,建立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实习和就业;三是加强与新媒体单位的互动合作。比如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腾讯网、天山网联合主办的新疆新媒体峰会暨新疆企鹅新媒体学院挂牌成立,聚合学界与业界双重优势,为新媒体人才培养提供高效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阿恩沙尔·巴合别来肯.新疆双语教育现状研究及对于存在问题提出建议[J].科学导报,2015(16).

[2] 黄瑚.媒体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国际新闻界.2014(4):145.

作者简介:任洪涛(1981- ),男,汉族,河北任丘人,硕士研究生,副主任,讲师,目前主要从事文化传播、媒介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