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评论的校园景观感知研究
——以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为例
2019-12-25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景观感知是人与景观相互作用的结果[1]。人处于景观中时,可以通过感知让景观产生价值,而人同时也依附于这种景观与价值体系,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选择[2]。对于景观感知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面。定性研究方面,学者主要从景观感知层面探讨了景观风貌形态的营造,基于文化景观视角,定性地提出相应地保护规划[3-7]。定量研究方面,依照其基础方法,又可以分为基于问卷访谈、理论模型、网络数据等围绕景观视觉、景观情景价值、景观感知度等进行研究[8-20]。基于网络文本和图片分析校园景观感知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校园景观作为城市景观中的一种,每天都与大众发生着互动,对校园景观感知进行分析,对提高校园景观环境,实现人与景观的良性互动有着借鉴意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研究基于网络游记评价对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景观感知意象进行分析,从景观感知角度探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景观要素的保护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显性内容进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的技术工具丰富多样,如对字频和词频的分析、对语义网络与情感的分析等,从数据来源来看又包括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图片内容的分析[18]。鉴于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具有旅游性质,以及网络数据的可获取性,运用网络图片作为数据来源对云大校园景观感知进行分析。将网络评论导入ROST CM6中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和高频词分析。将收集到的样本图片导入Nvivo 11中,运用Nvivo 11软件对照片的内容、元素进行编码分析。编码又分为:将自由节点进行提炼归纳,进行轴心式编码,整合为树状节点等步骤[21]。
(二)样本数据获取
依据网站评价数量和网站主流性,本文选取了马蜂窝、携程网两个网站进行网络评价的样本的采集。采集共计2983条评论,164968字,对评论内容进行筛选,去除网络粘贴语句、重复评论语句、与景观无关语句,并对错别字修改。采集图片共计3250张,采用excel进行随机抽样后进行编码分析,编码过程中删去一些与景观无关图片,得325张图片用于最终的编码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文本内容分析
图1 网络评论的语义网络
结合高频词统计和图1可知:“建筑”一词排在第三位,说明云大的建筑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景观要素,其次是:“历史”一词,说明云南大学的整体景观给大众一种历史感;结合文化、古老、韵味等词汇,可以看出校园带给大众的整体感觉是有文化气息,古老安静,有韵味,是值得一去的地方。语义网络分析图中,云大是整个网络的核心,文本内容是围绕云大展开;次一级核心词:大学、校园、建筑,说明对云大校园景观的感知主要着重于建筑方面;外圈核心词:翠湖、历史、特色、公园等,结合完整的评论描述,说明校园具有历史感,区位优越,绿化环境良好;其次,松鼠、银杏,会泽院等体现的是云大校园景观中令大众印象深刻一些景观意象,云大的动植物景观也是大众对云大校园感知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古老、安静、悠久等词汇,结合其与中心词和内圈层词汇的关系,可以看出大众对云大整体的景观感知是古老安静,有氛围,适合拍照。
(二)图片内容分析
图2 节点频率可视化
由图2可知,大众拍摄的图片内容中,建筑和自然风光占比显著,符合文本分析中建筑这一高频词和核心词的结果,证明云大的建筑是符合大众心中景观感知偏好的,其中会泽院占比最大,证明会泽院是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而对于会泽院的拍摄,外部墙体拍摄占了很大比重,其余一部分人对会泽院的台阶拍摄也很感兴趣,说明这两个部分是大众比较关注的建筑景观元素。同时,大众对至公堂、东陆书院等也有部分拍摄。构筑物方面,南门和钟楼也是较为典型的拍摄地点,侧面反映了南门和钟楼也是大众偏好的景观要素,这个是文本分析中欠缺的,可以通过图片分析予以补充。同时,自然风光中,树占了较高比重,是由于图片开放编码中,大众对云大进行拍摄时,树都有一定的占比,而有的大众有意拍摄云大的银杏及绿化好的地方,也间接反映了文本评论分析中对云大绿化的高度评价。
四、结论
通过对网络评价的文本、图片分析,得出大众对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的景观感知总体上是正面的,并且大众对云大景观的感知主要着眼于建筑方面,云大景观带给大众的感知多为: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绿化良好。因此后续针对大众比较偏好的景观意象制定保护规划时,需要着眼于对校园历史建筑景观的保护,同时方便大众更好的与景观进行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