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金庭消夏湾民俗文化博览园规划及建筑设计

2019-12-25丁鑫鑫郝峻弘

安徽建筑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建筑设计

丁鑫鑫,郝峻弘

(三江学院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文旅游事业繁荣的当今社会,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众多行业的关注,越来越多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街区、文化博览园等设计,均将规划建筑设计和当地民俗文化相融合,对项目所在地的民俗文化底蕴的传承不仅对当地具体特色的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成为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设计项目位于江南水乡-苏州金庭岛内,因此博览园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将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与建筑布局进行结合是设计的出发点。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位置与现状

规划用地位于消夏湾,三面环水,北临环岛公路,南接大桥巷河,规划用地面积约为34000m2(折合约3.4hm2)基地范围内地势大体呈南低北高,用地现状为水塘和湿地,土质较松软,整体现状绿化氛围良好,绿荫环抱,乡村田园气息浓郁。

2 设计原则

设计初期,规划设计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地现状,主要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①规划上解决场地三面环水与建筑组团的协调问题;

②场地内交通与主次入口的衔接以及次一级道路规划的问题;

③景观设计上如何利用场地内原有湿地、水、芦苇等景观要素的问题;

④单体建筑如何在功能上解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的问题;

⑤单体建筑在风格上与如何与当地原有建筑风格统一和谐的问题;

⑥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当地民俗文化并对其进行继承与传播的问题。

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拟定规划设计总原则为:

①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注重金庭的民风民俗,突出江南水乡特色,提高基地环境质量;

②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金庭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保护地形地貌与自然肌理。

3 方案设计

3.1 概念设计

项目初期概念设计以苏州金庭厚重的人文历史为背景,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载体,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现今社会的商业运行模式。

总体规划设计将基地内原有水系引入设计与建筑结合是设计出发点和亮点。首先将场地南侧的湖水引入场地中央,运用水体把控全局,营建水乡整体环境和氛围;其次根据周边环境设置场地主次入口,参照江南的“双棋盘”交通格局,在场地内设置“水”“陆”两个交通系统;第三仿照江南传统园林中建筑与景观水体的布局方式,将建筑围绕中央水体进行展开,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确定每一幢建筑的位置;最后确定中央水域及湖心岛的形状,中央水域描摹项目所在地金庭镇景区的轮廓,湖心岛则描摹了太湖的形状,根据基地周边肌理将建筑体块化整为零,运用江南传统建筑的四大要素“街、巷、园、院”来丰富场地的空间,营造具有多样性的趣味体验,见图1。

图1 总平面图

3.2 规划设计

3.2.1 功能分区设计

整个民俗博览园由五个功能区构成,分别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文化展示区(渔文化、婚庆文化、酒文化、纺织文化以及农耕文化)、昆虫博物馆、民宿和餐厅。五个功能区围绕园区中央水域展开布局,形成环抱之势,营造苏州园林的感觉,见图2。

图2 功能分区图

3.2.2 道路系统设置

为了传承项目所在地区的交通方式,整个园区的交通组织借鉴苏州特有的“双棋盘”模式,分为水陆两个系统,陆路系统采取人车分流,在场地东西两个入口处设置停车位,旅游大巴停车位集中设置在场地东侧的主入口北端。在东侧主入口设置游客接待中心,园区内主要为步行系统,用一条贯穿场地的东西向主景路组织各区交通流线,南北向则设置两条支路,其中北边支路主要用于后勤辅助兼消防车道,南边支路则为滨湖道路兼消防车道。

水路系统由园区外水路和园区内水路组成,外围水路满足游客体验大面积的环湖游。内部水路则可以体验江南的生活风情“渔舟唱晚”的诗意人生。两条水路系统通过南边滨湖的游船码头集中售票,游客可根据喜好自行选择内外水路。

3.2.3 空间肌理设计

整个园区依照江南传统园林拙政园的布局方式,用地中心为大面积的水景,建筑与景观自然协调。各个功能区采用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昆虫博物馆采用街巷形式布局;文化展示区用分散布局,期间用廊道进行串联;餐厅置于中央水域北面,地势加高利用爬山廊形成半包围形式。五个分区的建筑群共同形成富有特色的苏州园林及民居特色的界面,营建步移景异、极具特色的观赏空间,见图3。

图3 中央水域透视图

3.3 建筑设计

3.3.1 设计原则

结合苏州当地的特色和旅游建筑空间的特点,建筑设计重点体现苏式建筑原有特征,同时对苏式建筑语汇进行转译和创新,既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体现出对金庭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3.3.2 设计要素

院落——通过对苏式合院、前街后河等街巷空间的转化,各个功能区内采用小型单体建筑串联的形式,营建出丰富有序的建筑空间。

屋顶——不同区域建筑采用多种形式的屋顶(硬山、马头墙、平顶)创造丰富多变的空间以及建筑形象,为游客提供富有层次感的观赏空间。

材料和色彩——建筑外立面色彩以灰白为主,另外配以自然的木色、竹色形成明快而淡雅的色系,仿若水墨画一般。

3.3.3 立面设计

对江南传统园林建筑及景观小品的立面元素进行提取转化,继而创新形成新的立面形式。见图4.

图4 立面分析图

3.4 景观设计

3.4.1 设计手法

组织轴线——运用轴线来安排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主要部分放在主轴线上,辅之以次景相对。

对景——在设定的景观轴线和风景视线的两端放置景观,使得两个景观相对而立。

框景——运用漏窗,月洞门、门框等元素将院内景色有选择的收入其中。

障景——欲扬先抑,用山石,树丛和亭子来抑制视线,增强主景的感染力。

3.4.2 中央景区分析

中央景区由中央水域、湖心小岛、塔形构筑物以及两座假山组成,仿照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设计。中央水域取形于项目地块北面的西山风景区轮廓,湖心小岛的形状描摹项目南边的太湖轮廓。岛上构筑物所处湖心小岛的位置隐喻该项目地块位于太湖的位置。游客登临构筑物可以观赏场地景观,同时感知远处壮阔的太湖水域和秀丽的西山景色。四层的高度提供游客鸟瞰的视角,让游客更好的感受整个园区的景色,带来不同于人视角度的新奇感受。

4 结语

本次民俗文化博览园的规划设计对项目所在地区传统文化采取尊重的姿态,使用建筑语汇与传统文化内涵相互交流切磋,进行建筑整体空间风貌、细部特征设计时充分考虑观赏者的内心感受。根据方案所在苏州地块环境,提炼出当地特有的水、桥、街巷、民居四大要素,并且将建筑体块化整为零,与周边传统建筑肌理尺度协调获得良好互动关系,体现出苏式建筑风格和元素,将该项目打造成为具有区域知名度的文化景区,不仅对当地具体特色的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成为金庭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建筑设计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