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下中心区城市设计策略
——以浙江嘉善县老城区双修为例
2019-12-25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晏 帅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 合肥 230601)
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长期城市粗放建设和盲目扩张导致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模式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亟待从外延粗放式发展向内涵提质型发展转变。为解决城市化遗留的问题,提出“城市双修”这一概念,以三亚为首个试点城市进行实施。2017年住房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确定“城市双修”定位。
由于城镇化快速推进,嘉善县老城区逐渐暴露出许多“城市病”的问题。由于规划理念的局限,嘉善县在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市风貌、历史文脉等方面需要继续修补、修复。
1 “城市双修”概述
1.1 “城市双修”的含义
“城市双修”是指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是针对城市野蛮生长、粗放开发、平庸空间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方式,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问题进行解决,是由内而外、长远结合的一种治疗城市病的方式。城市双修主要是对城市建设过程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城市风貌特色等方面,运用“更新织补”的理念对城市进行修补,以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活力空间、城市特色。生态修复是对城市景观、河流水系、生态湿地等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改善环境质量,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惠共生的关系。
1.2 “城市双修”在城市设计中理念的转变
1.2.1 生态思维重于景观思维
景观思维所代表的的工业文明崇尚科学、技术、理性;征服自然,追求效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城市求大、建筑求高,道路求宽、环境求新。生态思维所代表的生态文明崇尚和谐、可持续;追求人性化、特色化;关注文化、生态、情感、认同、归属感。生态思维是以系统为导向,关注城市有机健康的生长。
1.2.2 系统整体重于片段局部
提倡线性系统与现存结构的交织,简单抽象有秩序的形态和现存复杂的形态间的对比使城市更具特色。由于片面的认知,缺乏系统的发展措施,致使“城市病”出现。
1.2.3 民生取向重于形象取向
“城市双修”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从本质上改变居民生活质量。以往的城市发展中,城市求速度轻质量,重表面轻内容,“城市双修”的目标是改善人民本质的生活品质、环境空间。
1.2.4 地方特色重于国际风尚
地方特色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体现。在诸多城市模式化、趋同化建设时,地方特色是区别其它城市的关键因素。在城市快速发展扩张、追求经济的过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建筑、原有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失去原有特色。“城市双修”不仅对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进行修补,也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修复,是全方位系统的进行双修保护。
2 城市设计对“城市双修”的指导意义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的有效手段,其关注点在城市新建或重建区域的形态和形象设计,是集城市历史、自然、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对“城市双修”是宏观上的调控与指导,而“城市双修”又是落实城市设计的直接手段,并对城市特质空间的深化。
3 “城市双修”理念下中心区城市设计策略——以嘉善县老城区为例
3.1 嘉善县历史遗留问题
3.1.1 历史古迹湮灭严重
老城区内有40处文物古迹,有迹可循的历史文化资源仅20处,承载嘉善县城发展轨迹的古城、古桥、古居在发展过程中消失。文物古迹周边建筑也未能合理控制,部分文物古迹隐藏在生活区内部,使各资源点的感知空间分散,无法形成整体的空间认知,且周边的建筑风貌不协调统一(图1)。
图1 历史文化遗迹现状图
3.1.2 绿地公园总量不足,质量较差
主要有四点问题:①绿化总量不足。嘉善县中区绿地总面积为90.13hm2,仅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7.28 %。②空间分布不均。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及南部,老城片区公园绿地基本维持现有规模和格局。③可入性差。游览性公园为主,缺失符合现代居民休闲、健身、参与性的活动场地。④滨河绿化不完善。滨水空间不连续,沿河步道被障碍物阻挡,市民无法连续地享受游憩与体验过程。
3.1.3 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有以下三点问题:①停车总量不足。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较低,如老街区、旧市场等。②慢行交通不连续。老城区的道路设计大都以机动车为主,没有充分考虑慢行交通的连贯性,并且慢性交通出行安全性较差。③非机动车道路宽度不足。机非混行严重,且部分非机动车骑行者挤占步行空间,造成慢行安全隐患。
3.2 “城市修补”设计策略
“城市修补”是基于城市设计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更新,通过四大革新措施实现一个目标体系,即民生改善、品质提升、“人文和谐”嘉善城、“国际品质”水乡城。
3.2.1 历史文脉修补
文脉修补是将分散的各种文化要素串珠成链,实现点-线-面的修补、延续、传承和展现,是对城市特质空间及文化脉络延续更新,结合嘉善老城区格局,塑造“一厅两带”的文脉延续空间结构。
“一厅”依托南城河、西城河,以健康路、环北路为基础,水陆成环,是嘉善文化精华区域,对沿线道路、街景、河道、公园和绿道等进行修补。在基于老城历史肌理,重塑老城址及护城河记忆,将嘉善文化精华区域打造为古城客厅,作为嘉善全域旅游的对外窗口。
“两带”即“水乡文化展示带”与“时光漫步带”。“水乡文化展示带”以中山路为轴串联东西向多个文化节点,通过立碑、雕塑、小品等方式纪念文化点,以善文化串联起整条文化轴。“时光漫步带”以东、西城门为端点,串联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节点。
“一厅两带”也是对文化遗产空间历史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其空间生成的首要特质是它的历史信息的可读性、历史的真实性,也是历史文化保护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所在,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文化遗产的历史见证性与历史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图2)
图2 文化节点规划图
3.2.2 交通修补
交通修补主要有三点:①增加道路数量。加强老城区与开发区、新区交通联系,打通老城区环线,将道路网完善,利用地下空间停车。②提倡慢行交通出行。改善慢行出行环境,增加公共自行车站点,加大公共自行车投入。③加强公交场站建设。增加公交枢纽场站、回车场站,改善公交候车环境,实现候车亭全覆盖。
交通修补从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进行解决,内部需求以改善步行交通,鼓励人们绿色出行。外部需求以增加对外交通路线及方式,方便区域之间联系,以加强整个地区交通网。
3.2.3 基础设施修补
主要是三个方面:①旅游设施。增加体现地域历史文化元素的旅游设施,像指示标识、路灯等。②卫生设施。公共厕所、垃圾箱、垃圾处理站等进行增设。③文化休闲设施,对休息座椅、儿童游乐设施、售货亭等改造更新增设。
3.3 “生态修复”设计策略
“生态修复”是基于嘉善县老城区历史遗留问题上的生态修复,是把自然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以保护好湖泊湿地和山林景观为主要目标,兼顾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功能[4],并致力于构建一个安全、健康,以提供居民足够的开敞空间。
3.3.1 滨水绿道的修复
通过绿道将水域打开,将居住与公园等资源点串通,构建系统的绿色网。规划新增绿道总里程14.7km,完善滨河绿道系统,提高河道亲水度。伍子塘东侧绿道已贯通,绿道设施较为齐全,应加强维护与管理。伍子塘西侧,南城河南岸安置小区建设完成,滨水空间有足够预留,应增加绿道配套设施。环城河南段绿道环通后,可串联两个公园(善文化公园、西城河遗址公园),三个文化遗迹点(三官塘桥、金氏后厅、嘉善城址),一个历史遗迹恢复点(南城门遗址)。重新整治滨水绿道,解决挤占绿道问题,形成连贯的滨水慢性绿道。
3.3.2 生态河道的修复
根据河道与河岸两侧用地情况,确定河岸改造体系。河岸改造主要是对河道宽度以及绿带宽度进行定量分析,沿河土地利用的性质进行相应的归类,另外在改造驳岸的类型分为柔性结构护岸处理、刚性结构护岸处理、生态护岸处理三种类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以此更好的对生态河道的修复。(图3~图5)
图3 性结构护岸处理
图4 刚性结构护岸处理
图5 生态护岸处理
3.3.3 绿地公园的修复
绿地公园修复以提高城市绿化率以及可达性为主,将绿地分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四类进行专项修复,以突出公园的“公共性”“开放性”“趣味性”等功能。专项公园以烈士公园、西城遗址公园、老城区体育公园等,对公园内基础设施、绿化景观、空间意象、文化品质等进行整体提升。(图6)
图6 老城区体育公园改造意向图
4 总结
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嘉善县老城区双修更新改造正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设计以保护嘉善县老城区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生态资源为主要目标,并对嘉善基础设施优化提升,解决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并且带动区域价值的整体提升。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中心区城市设计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秉承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强化底线控制,积极探索生态地区的发展之路,既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又提升资源价值,激发地区活力;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注重营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创造更为步行友好、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突显地域特色;最后,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保护文化传承,塑造地域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和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