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北乡土画家蔡聪森

2019-12-25文丨张光册

遵义 2019年23期
关键词:蔡先生作画书房

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张光册

阳光照进房间,鸟儿在窗外叽叽的叫着,泡上一壶清茶,走进书房,展开纸砚,提起毛笔,蔡聪森先生就这样开始了新的一天。

粗略数来,这已经是蔡聪森先生作画的50多个年头了,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并非绘画专业出身,但多年来作画却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打开蔡聪森先生的画册,里面有他对自己的这样一段描述:“于画画,最初不过是偷闲图个快乐,用以打发时光之举,不曾有什么非分之想。”

今年73岁的蔡老为人谦和,笑起来像个孩子,和他交谈很是轻松,所作的画也如其人,灵活、生动、接地气。圈子里戏称他为“蔡竹子”“蔡麻雀”,是遵义本土地道的“乡土画家”。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的王尧礼先生对蔡老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蔡聪森不是一位很有名的画家,但肯定是一位优秀的画家。画好而声名不彰,是因为他不会自我炒作,也没有人为他炒作。蔡先生也不管是否有名声,只管作他的画。蔡先生画花鸟虫鱼,瓜果菜蔬,每一件都是本乡本土的物事,蔡先生是一位乡土画家。我说蔡先生是一位乡土画家,并不是贬低蔡先生的艺术成就。文学中有乡土作家,鲁迅、沈从文、鲁彦、许钦文、废名、蹇先艾、师陀、孙犁等皆是,乡土画家却少。至少在本省,我没见过第二个。”

如此的画风,或许与蔡老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他出生在贵州仁怀偏僻的山村,直到9岁才进入学校学习,但在16岁时就辍学务农了,19岁那年,他选择了进城当工人,在遵义的一个砖瓦厂工作。“我的画画生涯就是从当工人那会开始的,那时的业余生活非常简单枯燥,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对画画特别喜欢,下班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画,但那会根本没有条件拜师学艺,只能从报纸书刊上找名师名家的画,剪下来以后每天跟着临摹。”

蔡老刚学画画时还是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购买物资并不便利。为了能够多练画,他每天到处收旧报纸,练笔的时候就在报纸上练,对于那时的蔡老而言,能够在宣纸上作画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他感慨地说:“那时候纸张并不是很贵,但是因为有计划,所以每个人能买的数量非常少,厂里的师傅是上海人,每次他回上海我都要请他帮我从上海带宣纸回来,就这样师傅帮我带纸都带了近十年的时间。”

生在农村的蔡聪森自小劳作,割草砍柴,牧牛放马,对草木花果、鸟兽虫鱼自然见得多了,与土地也有着血肉联系。家乡的风土物产,自己的经历见闻,不仅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也影响着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后来,蔡聪森离开了砖瓦厂,到遵义公园工作,公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为了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他说:“其实最早我画画的时候什么都画,但后来画久了发现竹子、麻雀成为了我最想表达的素材。”

在蔡老的一张名为“春光无限”的小品画里,有这样的落款:“日暖风暄泪竹斑,雀鸣拂羽树林间;眼中正是春光好,唤雨呼晴莫等闲。”画中,麻雀置身于竹荫花丛间,或顾盼生情,或啄食而有趣,概不孤立。竹子的刚毅,麻雀的灵动在蔡老笔下显得栩栩如生、相得益彰。

2006年,退休后的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潜心作画,如此一来,作画、写字、看书,每天早晚三两个小时他就在自己不过十来平方米的书房里待着。不管住到哪里,家里人都会留一间屋子给蔡老做书房,走进蔡老的书房,三面墙全是与绘画有关的书刊杂志。“小时候,没有条件读太多书,现在有条件了,我还是希望能够多学习,多看看别人的作品。”

蔡老说:“一世画兰,半生画竹。美术创作是没有终点的,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够将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珍贵体现出来。”从开始的临摹,到后来的自我创作,蔡聪森先生不断地超越自己,将竹子和麻雀融为一体的素材成为了他特有的画风。

蔡聪森先生不世俗,也不孤傲,正如他作品常用的落款“老蔡”一样,他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位邻居老人,但又不乏艺术气质,在他身上能够很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乡土的眷恋,对艺术的喜爱,对生命的珍视。

猜你喜欢

蔡先生作画书房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把自己关进书房
折段麦秆来作画
童年的小书房
墨水作画
品鉴书房
指纹来作画
原则
胜任
大师们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