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陆军装备供应保障初探
2019-12-25杨宏涛王凤忠张大鹏
杨宏涛,王凤忠,张大鹏
(1.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天津 300161;2.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投送装备保障系,天津 300161)
1 引言
装备供应保障能力是我军武器装备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装备保障能力生成和提升的重要基础,是确保有效遂行新时期新阶段军队使命任务的重要保证。深化战时装备供应保障问题研究,是适应形势发展、遂行使命任务、破解矛盾难题、提升保障能力的任务要求和根本举措。通过总结战时装备供应保障特点规律,分析战时陆军装备供应保障现状,着眼破解装备通用程度、战时需求标准、信息技术建设、战材储备结构、供应保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问题,从储备、供应、管理等关键环节提出加强陆军战时装备供应保障的措施建议,为适应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陆军发展战略和基本作战样式,全面推动陆军转型建设、深化陆军装备领域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战时陆军装备供应保障的形势任务
2.1 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陆军转型建设全面展开,陆军装备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推进,这既是发展方向,更是发展趋势,为新时期深化陆军装备供应保障实践探索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注入了动力,必须深化实践、大胆改革,用先进的理念、前瞻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积极构建快捷、高效、精确的供应保障模式,提高装备供应保障质量效益。
2.2 遂行使命任务的有力举措
随着陆军使命任务拓展,应急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样式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和艰巨性等特点,武器装备在遂行军队新的使命任务中的地位作用更为突出,装备供应保障作为部队遂行装备作战任务的重要物资保障基础,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深化实践探索,是适应陆军战略定位,推动陆军转型建设,保证部队遂行使命任务的重要支撑。
2.3 破解矛盾难题的现实需要
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速度逐步加快,装备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装备供应保障工作逐渐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规律,传统的供应保障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要求已不能完全适应,必须着眼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陆军发展战略和基本作战样式,深化战时装备供应保障特点规律研究,有效破解当前陆军战时装备供应保障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
2.4 提升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
新形势、新任务下,深化战时装备供应保障问题研究,旨在转变装备供应保障模式,提高装备供应保障质量效益,确保为部队遂行作战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不仅体现的是科学的管理理念,全新的保障理念,也是实现武器装备“精细化管理”和“精确化保障”建设目标的有力举措,更是全面提升装备保障能力和作战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
3 战时陆军装备供应保障的主要特点
3.1 遂行任务突发,保障时间急
打仗就是打装备、打保障,从装备准备层面看,要求部队所属装备完好率、配套率、储备率和出动率要始终保持规定标准,确保随时拉得出、走得远、联得上、打得响。从装备保障层面看,装备保障直接影响作战目标实现、战斗持续时间和战法手段运用,快速、高效、精确的保障,直接关乎战局走向和战争成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高科技含量高,高精尖武器投入多,战争发起异常突然,且隐蔽性强,来势迅猛[1]。部队遂行任务突发,战前准备时间大大缩短,供应保障任务十分紧急。
3.2 战场消耗巨大,保障任务重
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多层次、全方位、全纵深、快节奏的一体化联合作战,高技术侦察手段和精确制导武器等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战场透明度大、破坏性强[2]。交战双方都将把打击破坏对方武器装备系统作为削弱对方作战能力、达成战役目的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精度大大提高,使得“目标一旦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摧毁”,装备战损率高,物资器材消耗量大,极大增加了装备战场抢救抢修和物资器材战中保障难度,装备供应保障任务将异常繁重。
3.3 参战成份多元,保障对象多
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参战力量既有建制内的作战力量,又有上级加强的作战力量,还有地方支前的保障力量,上下结合、军民一体,参战力量多元、保障单元对象多,组织供应保障难度较大;加之部队武器装备多代并存,战时需要保障的装备多、型号杂,通用程度低,且战场情况恶劣复杂,战损装备不可能全部都送到定点保障点维修,有些只能在阵地、途中进行快速现地抢修,所需器材品种多,规格不一,且部队域外作战,器材自筹条件受限,缴获器材利用率不高,多数都要靠后方供应。
3.4 作战节奏加快,保障要求高
部队独立遂行作战行动任务,要求快速机动、快速部署、快速展开,快速达成预期作战目的,作战行动中战损装备多、参与力量多、器材消耗大、抢修任务重,能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支援保障,直接影响作战任务的完成。特别是任务地区战场环境复杂,地形特殊,既要考虑多雨、潮湿、严寒等复杂气候条件下装备供应保障问题,也要考虑山地作战条件下装备通行和投送保障受限等问题,不仅要求作战任务部队具备一定作战时间内的独立自主保障能力,也对实施快速支援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3]。
3.5 装备战损严重,保障难度大
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装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损伤机理越来越多样化。目前,“硬”杀伤手段威力越来越大,装备物理损坏在形态上更为多样,不仅某些部件可能产生穿孔、破裂、变形等,甚至装备整体都可能出现严重损坏。“软”杀伤手段则以全新的破坏机理作用于装备,不仅能使电子元器件烧毁、控制程序紊乱失灵、数据被“病毒”“吞噬”,还能使装备材料出现结构性质变化。“软”、“硬”两种破坏机理相互结合,使得装备损坏特征复杂多样,损坏程度更为严重,增大了战时装备供应保障难度。
4 战时陆军装备供应保障现状及问题
4.1 武器装备通用程度不高
陆军装备基数大、型号多、种类杂,以通用车辆装备为例,现有各型车辆装备上百种车型,其中,主要车型40多种,每型装备一般都由上万个零配件组成,常用配件近千种,因而造成器材种类繁琐、规格复杂,实施供应保障非常困难。且陆军装备在设计研发的过程中,发动机等核心配件在选型上不够统一,同系不同型、同型不同代、同代不同批、同批不同件现象较为普遍,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水平较低,加之战时装备战损率高,器材消耗量大,装备供应保障的任务十分繁重。
4.2 战时保障标准不够明确
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我军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种条件下武器装备的毁伤程度、战时器材需求、携行器材数量等,不仅缺少可供参考的标准,更缺乏实战检验,已成为当前高标准做好战时装备供应保障工作的一个短板瓶颈,战时各类保障预案的制定、装备维修器材的筹措、补充等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给战前各项保障准备、战中物资消耗补充、战后装备性能恢复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如果供过于求,势必造成保障资源的浪费,反之如果供小于求,势必难以完成作战保障任务。
4.3 保障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陆军装备保障信息建设相对比较滞后,采用的多是传统的技术手段、粗线条的保障模式,自动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远程技术支援手段、电子标签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应用还不够广泛,甚至与地方相比都有明显差距,装备保障信息网络以及各种数据库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导致战场透明度不够,难以准确掌握人员、装备、设备、器材的数量、品种、状态、位置等各种实时信息,不能为装备供应保障提供辅助决策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障的及时性、有效性。
4.4 战材储备结构不够合理
部队现有装备新旧并存,代差明显,有的已经停止生产,有的刚刚投入批量生产,装备维修器材市场拥有量不尽相同,部分器材配件保障渠道较窄。从储备数量上看,储备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战时装备保障需要;从储备结构上看,老旧装备储备的多,新型装备储备的少,通用装备储备的多,专用装备储备的少,拆分件储备的多,总成件储备的少,老旧装备器材得不到及时的调整轮换,专用装备和新型装备器材得不到及时补充,战时紧急筹措也比较困难,大大降低了战时装备供应保障的质量效益[3]。
4.5 供应保障方式比较单一
近年来,尽管各级在深化装备供应保障方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着眼未来高技术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需求,以及新的作战行动样式下战时保障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装备供应保障仍然没有完全形成联合体系,融合的程度还不够,供应点少线长,中间环节较多,保障的时效性还不够强,适应联合作战的区域保障模式、立体保障模式,军地联储联供的一体保障模式,精准高效的主动配送型保障模式、直达供应保障模式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探索。
5 战时陆军装备供应保障措施办法
5.1 优化武器装备型谱
遵循装备新老并存、交替更新的建设发展规律,针对当前陆军装备建设现状,在统体制上,加大装备设计、研发、建造、使用、管理、保障等环节的统合力度,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要求,实现装备体系建设的整体一致、规范有序。在统型号上,针对当前陆军装备型号多、代差大,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强归口集中管理,按照“缩减一批”的思路,加快淘汰性能落实、功能重复的老旧装备,按照“改进一批”的思路,通过加、改、装等方式,有选择、有重点地改进一批现役装备,进一步精简装备品种,改善体系结构状况,逐步实现单一产品模块化,零部件标准化,装备底盘通用化,降低战时装备供应保障难度,提高战时装备供应保障效率。
5.2 深化战时理论研究
认真研究梳理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时装备供应保障特点规律,结合陆军装备实际情况和未来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可能运用的作战样式、可能参与的作战力量、可能面对的作战对象、可能执行的作战规模,充分考虑未来战场复杂天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道路交通状况和社会可紧急动员的保障资源等要素,通过模拟演练、实兵对抗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各种条件下武器装备的战损比例、毁伤程度、器材消耗、预储规模、携行限额等标准依据,围绕战前准备、战中补充、战后恢复制定科学的保障预案,切实为战时实施快速、高效、精确的保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打破制约战时装备供应保障能力提升的短板瓶颈,彻底解决战时装备供应保障标准少、依据少、遵循少的问题。
5.3 健全供应保障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能力在装备保障能力中已经占据主导作用,准确、可靠、实时、充分的供应保障信息,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供应保障效率,而且可尽量降低物资器材储备量,要大力发展适应信息化装备供应保障的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模式,以网络为中心,将多军种、多组织和机构的各种保障资源和能力整合在一个动态的高度智能化的保障网络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三军联、军地通、范围广的供应保障网络,增加战时供应保障透明度,实现战场态势感知共享,资源和需求动态实时掌握,跟踪保障及时准确高效,达到装备供应保障快速响应、灵活处置、自主聚焦,确保按需要的数量,在需要的时间投放到需要的地点,实现聚焦式精确保障。
5.4 调整战时储备结构
适度合理的战时储备是完成作战任务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海湾战争中,美军仅5h的作战进程,预储了60-80d的物资储备,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部队执行作战任务,特别是域外作战,机动距离远,道路情况复杂,器材消耗量大,且战时维修时限要求高,作业条件差,在保障模式上,要坚持后方固定保障和前方定点保障相结合,重点预置保障和伴随保障相结合,提高持续支援保障的能力,确保在作战时可以就近实施供应保障,提高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在储备型号上,要大幅缩减军地通用程度高的通用装备和老旧装备器材的储备规模,加大专用装备、新型装备器材储备规模;在储备品种上,要加大总成部件和易损件储备数量,节省维修作业时间,简化维修工艺流程。
5.5 创新供应保障方式
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作战地域广阔,参战力量多元,保障时效性极强,要着眼联合作战需要,树立三军一体、军地一体、空地一体的联合保障思想,实现区域保障;要适应多维保障需要,综合运用空运、水陆运输工具等多种运输手段,形成以空运为主导,以海运为重点,以陆运为补充的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立体运输网;要适应装备保障发展趋势,整合军地资源,拓展军地融合深度和广度,建立一体化联储联供机构,健全一体化联储联供机制,形成一体化保障合力[5];要着眼满足部队作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全资可视化,精准预测部队需求,变被动补给型保障转变为主动配送型保障;要扩大保障宽度,缩短供应链长度,精简保障环节,提高保障速度,实现直达式供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