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优化研究*
2019-12-25宋效红
□ 宋效红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1 研究的背景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这将是未来数年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新常态”。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是公认的事实。而供应链系统是指从最初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关键业务流程和相互关系的集成,Douglas M.Lambert等人认为供应链系统是由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业务流程和供应链管理要素组成。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研究江苏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对于识别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运作中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实现江苏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新常态下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现状分析
2.1 江苏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网络结构日趋复杂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江苏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已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很多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网络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机械、电子、化工、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中的制造企业,其供应链网络的全球化特征更明显;而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已经通过参股、控股、合作、产业链上的业务延伸等形式已具有了更为复杂的供应链网络,比如:恒力集团、协鑫集团、亨通集团、徐工集团等知名企业以及江苏近5万家规模以上的制造企业其供应链网络结构也日趋复杂。
2.2 江苏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网络布局正处于调整期
随着经济“新常态”下国内产业调整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国内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江苏制造业正处于供应链系统的调整变化期,其主要涉及到在人力成本更低、更接近消费者的国家与地区建立生产基地,设立备件中心和销售中心等。目前,越来越多的江苏制造企业选择在印度、越南、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建厂。通过物流资源整合和运作模式的调整,促进供应链系统的调整与优化。2017年,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供应链网络覆盖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则达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协同供应链调整的变化与物流企业合作更加紧密,甚至改变供应链原有物流运营模式。中国民企500强淮海控股集团于2017年8月组建了江苏凯莱物流有限公司,服务于其供应链一体化建设,由第三方物流转向自营物流。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新常态”下,受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影响,江苏制造企业正在主动出击,对自身的供应链系统进行调整优化,该调整期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进行。
2.3 传统制造业效率驱动型供应链系统相对发展较好
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利润率高的行业除了金融行业,就是传统行业,说明传统行业通过转型升级,依然具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江苏传统制造产业规模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的制造企业超60%集中在石化、钢铁、冶金、纺织、轻工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且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比如,沙钢集团、恒力集团、盛宏集团、南京钢铁集团、中天钢铁集团等企业均处于中国企业500强。
从供应链系统的角度看,“新常态”下江苏传统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主要为效率驱动型供应链,其供应链的运作主要体现物料的转换功能,强调成本与效率,以计划推动年度产销计划,结合销售情况调整月度采购与产销计划,按照销售订单安排采购和生产;原材料和零部件采用集中采购,通过长期合作和规模采购获取价格优势和采购质量。计划驱动体现了江苏传统制造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稳定,市场需求变化相对较小,具有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供应链市场发展较完善。总体上看,江苏传统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发展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2.4 前沿领域制造企业已能嵌入世界级企业的供应链系统
2018中国半导体企业50强,江苏长电科技、太极实业、扬杰科技、苏州固得、捷捷微电、晶方科技6家企业入选。但苹果2019年全球200大供应商中仅江苏长电科技入选,其他5家企业均没有入选,而另有瑞声科技、长电科技、科森科技、安洁科技、东山精密4家企业入选。由此可以看出,江苏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企业正在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升级,但整体上看,江苏半导体企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级企业的认可。另外,江苏企业在苹果的供应链中主要是电子零部件、线材、金属机构件零部件的供应商以及产品代工组装厂商,属于可替代性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较低,其订单为位低利润率类型。入选的企业中没有精密通讯元件、电子元件、面板的关键原材料等高科技含量产品的供应商。因此,如果将世界级企业的供应商按在其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和订单利润率划分为ABC三类的话,那么在全球产业价值链顶端的核心技术方面,特别是制造业前沿行业领域,江苏企业在全球产业供应链系统中应该只能为B类或者C类供应商,没有A类供应商。但不管情况如何,江苏新兴前沿领域中的企业已然能进入世界级企业的供应链系统,未来可期。
3 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江苏制造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系统中的话语权较低
从全球供应链系统来看,世界级企业在其供应链的管理中居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和决策权,在其供应链系统中具有绝对领导权力,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其领导下统一运作,具有决定供应链系统成员的层次结构、成员等级的划分,对其供应链系统中的所有成员建立规则,所有节点企业必须按照既定规则进行一体化运作。特别是世界级企业的供应商选择,具有建立严格标准,在全球优选供应商的能力和对优质供应链商建立服务规则的能力,这种在供应链系统中的绝对控制能力,保证了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协同运作,保持全球竞争活力与优势。从江苏制造业来看,虽然2019年江苏有2家制造企业进入《财富》500强,有56家进入全国制造企业500强,江苏制造企业中也不乏供应链核心企业,但是江苏制造业缺乏华为、格力、海尔等行业领军企业,缺乏对国内乃至全球供应链系统成员具有绝对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这也就意味着江苏制造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系统中不具有绝对影响力和控制能力,在全球供应链系统中的话语权较低,是全球供应链系统规则的追随者。
3.2 新兴制造产业受国外供应商的影响较大
当前,江苏新兴产业生产所需要的高端芯片、高端数控机床、高端检测仪器、高精密减速器、驱动器、高纯度树脂等产品,60%以上依赖国外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为江苏制造企业的关键供应商。因此,在这些产业的供应链系统中,江苏制造企业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非核心企业,都难以处于主导控制地位。国外关键供应商断供,已成为江苏新兴制造企业供应链中断的最大风险;另外,这些新兴产业的利润空间受制于国外关键供应商,国外关键供应商涨价将成为影响其供应链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国外关键供应商在这些行业的供应链系统处于主控地位,他们的决策对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力明显大于江苏制造企业自身。因此,江苏制造企业对其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的决策影响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受国外关键供应商的约束和限制。
3.3 新兴产业供应链系统要素的构成同质化严重
江苏省各设区市的新兴产业类型类似,如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存在省内制造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在这些领域中,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节点成员的构成基本类似,特别是供应链的供应端,由于某一行业中可选优质的供应商数量有限,导致这些行业的供应链的供应端雷同,供应端的雷同又导致产品质量的同质化,最终难以形成差别化的产业竞争优势。
3.4 江苏制造企业吸聚供应链系统优质组成要素的能力不强
2019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制造企业,江苏仅恒力集团和沙钢集团2家,而且均为传统制造企业。江苏制造业领域缺乏像华为、上汽、一汽、东风汽车、格力、海尔、联想、浙江吉利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同时也缺乏全国行业前十的龙头企业。相比广东、上海、深圳、山东、北京等省市,江苏制造业还没有出现能够比肩华为、海尔等产业链下游的世界级品牌企业。行业中没有领军企业,难以占据产业供应链的制高点。特别是供应链下游的世界级品牌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能够以自身为核心,在全球范围内吸聚各种优质供应链系统要素,形成协同共赢的供应链生态系统,这种系统具有持久的创新力和全球竞争力,比如,华为和苹果的供应链生态系统。缺乏世界级品牌企业或者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江苏制造企业在吸聚供应链系统组成要素的能力上难以与世界级企业抗衡,世界级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就像是一个优质战队,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均由全球优质要素构成;而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构成要素最多为部分节点为最优、多数节点为次优或者次次优,因此,竞争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展开的。所以,江苏制造企业整体上吸聚全球供应链系统优质要素的能力不强。
3.5 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间的合作程度低,导致存货水平高
整体上看,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存货普遍较高。2017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2%左右,而纺织等传统产业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高达15%左右;另外,存货周转率较低,一般存货周转率为3左右,少数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低于1。其主要原因是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节点成员间的合作程度低,多为非合作的竞争关系,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等是相互独立的局中人,供应链节点成员的决策基本上分散独立进行,供应链系统同步运作效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主要是按主生产计划进行有序运作,为了保证系统运作的有序不间断,江苏制造企业通常以增加存货以应对供应链系统的运作,以至于系统存货水平较高。
4 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优化对策
4.1 提升政府在基础性研发中的参与度
当前,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存在一系列问题,而核心问题之一是制造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度高,断供风险大。因此,加大研发力度,培育大型科技型供应链核心企业,引领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对江苏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江苏必须重视前沿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特别是基础性研发,政府应成为基础性研发的重要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首先是长期产业研发政策的规划与制定,制定研发资金投入规模,出台灵活的研发资金使用和考核措施,提升资金使用效用,保障研发资金投入的连续性与持续性;其次,政府应拓展多种途径参与基础性研发。一是政府与企业在研发领域合作,推进企业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研发投资和创新;二是设立专项研发基金,资助制造企业开展前沿性基础性技术研发;三是政府推动并参与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校、科研院校间、省级政府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研发机制,尽一切可能集聚企业、政府、科研院校研等研发资源与要素,对前沿技术难题展开联合攻关,改变当前制造企业在研发领域中单打独斗的局面,提升研发能力和效率;四是支持制造企业通过合作、参股、兼并、收购国外先进制造企业及研发机构,带动技术升级;五是政府搭建平台,助力企业汇集全球顶级专家,招聘高科技人才进行产业前沿技术研发等。
4.2 助力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的重塑
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处于攻坚期、国际贸易争端不断、美国政府鼓励其制造业回归、“一带一路”倡议向纵深发展等国内外环境下,全球制造业的供应链系统均处于动态调整期。江苏省应重视这一时期带来的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的重塑,制定各种政策及措施,确保在供应链系统的调整期,江苏大型和超大型企业向供应链的两端产品设计、前沿技术专利和销售渠道、品牌打造等环节延伸,着力构建强大、先进和富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系统;同时,培育和打造省内优势中小型企业的专有核心竞争力,使其有能力参与到世界级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中,并逐步成为世界级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关键节点,能充分参与全球先进制造。
因此,江苏省应组织专家研究先进制造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发展历程以及各国制造业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探寻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发展演变规律与模式;然后,研究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发展与升级路径,制定出台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措施,保障江苏制业供应链系统的重塑,力求未来构建一个供应链高端有大型企业支撑,中间有中小型企业支撑的强大的江苏制造业供应链系统。
4.3 加强对制造业关键领域供应链风险的研究
当前,江苏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主要为关键环节的断供风险。政府应组织专家进行制造业供应链风险的调查研究,并对不同行业所形成的各种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估,特别是断供风险。按照供应链风险对产业供应链影响的程度,分行业分来源划分风险等级,提出应对方法和供应链风险预警措施,引导江苏制造企业提升供应链系统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同时,构建江苏制造业供应链风险研究报告制度,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供应链的重建期,江苏政府有必要建立由科研院校、国内外企业和咨询机构组建专家团队,每年对不同制造行业关键领域中的供应链风险进行研究与预测,形成供应链风险报告,对制造企业进行预警、指导和培训。另外,从现行的管理体制、信用、人才培养、税收、技术研发以及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具体政策出发,对不适应现代供应链系统运作的政策要素进行研究,引导政府优化相关产业政策,降低政策风险因素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
4.4 动态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关键要素
供应链是通过集成、协同分散的商业活动,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其宗旨是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实现价值增值。在当前国内经济处于新常态、国际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环境下,江苏制造企业应基于供应链的宗旨,对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动态优化,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结合环境变化以及供应链网络布局情况,制定动态的供应链调整计划。该计划中应包括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合作关系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资金流与信息流管理、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等供应链系统管理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上述关键要素有计划的调整优化,不断完善供应链系统的资源配置,逐步降低供应链系统运营成本,提升供应链系统运作效率,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增值与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4.5 提升传统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
当前,各国都提高了对自己国内制造业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特朗普发起的全球贸易争端及其国内产业政策,重点是不仅要维持美国在全球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还要恢复其传统制造业。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领域中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对资源的依赖度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未来传统制造业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将会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传统制造企业的优胜劣汰进程加快。
江苏传统制造业规模处于国内前列,拥有一批中国500强企业,但总体上中小企业居多,培育世界级供应链核心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对于提升江苏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以及产业升级至关重要。首先,政府应优选江苏传统制造中国500强企业,以具有向全球供应链两端延伸的知名品牌企业为主,作为世界级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培育对象;其次,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与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以“一带一路”海外市场为支点,优化全球供应链市场,加强产品设计研发与销售渠道管理;再次,围绕培育世界级企业需求出发,优化江苏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负担,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出台宽松人才政策,助力企业提升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