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焦城古城遗址踏查小记
2019-12-25于皓洋
□于皓洋
2018年深秋,应朋友之约赴中牟品美味雁鸣湖大闸蟹,又探察焦城古城遗址,不虚此行。电话约请了中牟县文管所邵华同志驱车前往。车出中牟县城,沿中牟往新郑的公路一路向南。出了喧嚣的城区,便是广袤的田野,一片空旷,路两边高高耸立的小叶杨已泛出金灿灿的黄色,阵阵清风刮得树叶哗哗作响,片片落叶自由自在地飘落飞扬。两边的田野里,除了个别的棉花、红薯外,大多秋庄稼都已秋收完毕,大片的地块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一片盎然生机。有的地里老农正忙着整地搭棚,栽种大蒜,为来年中牟大蒜的丰收做足了准备。车南行20余公里,进入沙土地区,路边显露出大小不等的沙土岗。不远处的一块路牌指示,向西为八李村。沿着指示的方向,我们直奔八李村。
八李村是中牟黄店镇的一个行政村,有几百户人家,是个不小的村庄,因李姓聚族而得名。当我们走到八李村东一里许的地方,见有一个小村庄。车行至一座高高的土岗上,邵华示意:这个小村是八李村的一部分,也叫八李村,这里就是古城遗址。我们怀着探访古城的心情,下车驻足。一阵西风拂面而来,还真觉得有些凉意,我下意识地紧了紧上身的外衣,毕竟已近立冬时分了。
站在村中观望,一条东西大路延伸到村中,与南北街道形成了一个十字交叉的路口,村民在路旁居住。向北望去,是一片高低起伏的大沙岗,岗上种植着密密麻麻的刺槐,起着固沙的作用。向南望去,地势低下,一条即将干涸的季节性河流由西南向东北流淌。东面是一片平坦的麦田。我们沿东西路出村,回首即望见一道南北的土墙。邵华同志说:这就是城墙,这里是西城墙。他引导我们顺城墙向北查看,城内侧是村民的院落,外侧是一条田间小路。北行百余米,是西北城角,向东折去是北城墙。我们从西北城角开始对这座古城址进行踏查。
西北角城墙保存较高,有七八米,层层夯土清晰可见,夯层8~10厘米。城墙侧面留下了千年雨冲风化的岁月痕迹。在墙体断裂的夹缝中,一块脱落的夯土层上有明显的夯窝,为圆形平底夯,夯窝直径6厘米。由西北城角向南,城墙高3~5米。过大路口继续向南,城墙外侧是一条干沟,城内村民已将房屋与城墙连接起来,有的甚至挖去城墙把房子建在了城墙上。向南到西南城角一百多米的长度,都是这种情况。观察整个西城墙上,见有后期加筑的寨墙。从西南城角城墙折向东为南城墙。城墙虽然断续可见,但已被挖得宽窄不等,高度只有1~3米,夯土层暴露在新挖的断面上。城内村民靠墙划了宅基地,建有院落。城外为开阔地,直达河边。从南城墙向东300余米,达东南城角。东南城角城墙已残存不多,高不足2米,簇簇发了黄的蒿草在夯土墙上摇曳。由东南城角折向北为东城墙。东城墙已无存。在大片的麦田里,仅显露出一道南北的土坡沿,高差50厘米,这便是东城墙的遗迹了。土坡沿向北300余米为东北城角,城墙由此折向西为北城墙,保存状况也不好,直到接近西北城角时,城墙才又显露在地面上,逐渐与西北城角连在一起。询问当地村民此地为何地,有无什么传说故事,皆说未曾听说过。
对城墙一周的踏查,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这的确是一座古城。此城呈东西长方形,经过初步测量,城南北长310米,东西长380米,周长约1380米,城址面积约11.7万平方米。西、南、东三面城墙上各有一缺口,应是城门的位置。城墙为黄黏土夯成,夯层厚8~10厘米,用圆形平底夯具夯打,夯窝直径6厘米。城墙西墙、南墙保存较好,最高处还有7米多,最宽处还有10米左右,其他3~5米不等。东墙、北墙仅保留墙基部分。城内东半部是庄稼地,西半部是村民居住的村落。从这座古城望去,北面是沙丘,南面是河流,有枕山面河的地望形胜。
这是中牟县继韩寺东古城(箜篌城)和蒋冲的西古城(圃田县城)之后发现的第三座古城。这座古城是什么城?是何时的城?与周围的遗迹有什么关系?笔者查阅了清同治《中牟县志·卷一·舆地·山川》,其中记载:“役水……水出苑陵县西,隟候亭东,过焦城东阳丘亭。《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即此城也。”又,《中牟县志·卷一·古迹》也记载:“焦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伐郑,围焦城,不克。”
又据《水经注·渠水》记载,渠水“又东,役水注之,水出苑陵县西,隟候亭东……东北流,径苑陵故城北。东流,北径焦城东阳丘亭西也,为之焦沟水。
乾隆时期《新郑县志·卷六·建置志·城池》记载:“焦城《方舆纪要》在苑陵东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按此地近中牟界上。”
由此可见,中牟、新郑两县县志都记有焦城,且所记“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这一历史事件也均相同。看来,二志所记焦城应为同一地,特别是《新郑县志》所记载的在“苑陵东北”“地近中牟界上”,位置更为明确。而今踏查的古城遗址位置,正在中牟县南部20公里和新郑苑陵县古城东北13公里处。现古城遗址南正好有一河流,今谓小清河,与《中牟县志》和《水经注》所记“役水”“径焦城”地望相符。焦城古城址的地理位置及地望,与文献记载的焦城基本相符。因此,笔者认为,八李村的古城址就是历史上的焦城。
从县志所记发生在焦城的“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的事件看,梁惠成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王,其“十六年”即公元前355年,属战国时期。“围焦不克”,说明焦这个地方已有城池,城固而不能克。换言之,焦城的存在年代应属东周时期。同时,从城墙的夯筑方法和使用的夯具看,也具有东周时期筑城的特点。因此,焦城应是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
中牟旧有焦城寺,邑人有云:因在焦城建寺而谓焦城寺。据《中牟县志·卷一·舆地·古迹》记载:“今县西南五十里,焦城寺,或因旧名。”《中牟县志·卷二·建置·庙祠》记载:“焦城寺,在县南五十里,高黄里。”《中牟县志·卷二·建置·里保》记载:“辛兴里……张庄地方……焦城寺寨。”《中牟县志·卷二·建置·寨堡》记载:“仁义寨在辛兴里焦城寺。”上述文献共有四处提到焦城寺的名字,仔细研读,几处焦城寺同为一个地方的焦城寺,其方位都在县西南五十里左右。而今,在中牟县西南张庄镇大寨村确有一寺。因寺院久废,仅留有部分院墙,创建年代不详,当地确指为焦城寺。此寺与八李村焦城古城址相距8.5公里。在焦城寺和大寨村周围踏查,仅找到一处3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未查到有古城址或寨墙遗存(大寨村名或因在龙山文化遗址土岗上,或因存焦城寺院墙而以“寨”命名村名)。因此分析,寺并非建在焦城,两者并无直接关系。然而,焦城是中牟县南部的一座古城,乃中牟一处名胜古迹,世人皆知。而后世建寺,慕焦城之名胜而冠以寺名,一则具有历史文化纪念意义,二则突显了地域特点,三则可光大寺院名声。三全其美,妙甚,当在情理之中。然,寺与城乃各得其所,不可误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