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构式压制下的名词动用现象

2019-12-24余天玲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余天玲

摘要:构式语法理论是近些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新兴语言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学术界很多语言学家运用构式语法理论解决了语言学界的许多问题。名词动用是古汉语一种非常常见的语法现象,虽有很多学者对其做过研究,但从构式语法角度来研究古汉语名词动用现象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运用构式压制理论对古汉语名词动用现象进行阐释,揭示了古汉语名词动用其实也是受到压制的结果。

关键词:名词动用;构式压制;词汇压制

一、名词动用

名词动用是古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它是指名词出现在了谓语的位置上,而临时把名词赋予动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特点。如:“今京不度,非制也(1)”这里的“度”是名词,但用在否定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合法度、符合法度”。这里的“度”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被借用作动词的意义。名词动用现象的存在使得古汉语中很多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得到了解释。但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人们更渴求运用现代语言学观点来解释更多语法现象。

二、构式压制

构式压制是对可以进入该构式的语言现象进行选择,对适应该部分的构式义进行显示,对不适应该部分的进行压制,从而使整个句子在整个语言环境中符合语法需要。当一个词的构式义与整句话的语言环境不一致时就会出现压制现象,若在一个句法环境中,构式义处于主导地位,压制其它句法成分发生相应改变,我们称这种现象叫做构式压制。

王寅先生在《构式语法研究》(2)一书中认为:只要对句子或者短语的语义、语法以及结构有主导性作用,而且使得其它成分做出改变的现象,我们都可以称为“压制”,因此,古汉语的名词动用现象从构式语法的角度也是一种构式压制的结果。

三、词汇压制

我们知道,在常规状态下,构式义和词汇义都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的,虽然两者会相互影响,但两者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都是具备一定独立意义的个体,但是有些时候,两者会出现不稳定的状态,会有一方占据主导地位,压制另一个做出相應改变,如果词汇义处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迫使构式义根据其所在的句法环境做出改变,这种压制现象就叫做词汇压制。

古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语法现象中,词汇压制主要涉及副词压制、代词压制、助词压制、动词压制四大类。

(一)副词压制

古汉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中,副词压制主要是指否定副词对名词的压制,在常规的句法环境中,否定副词后不直接用名词,当副词后直接跟名词时,副词就会压制名词,使名词临时具有动词意义,从而使整句话意义更符合常规表达。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3)

(2)晋灵公不君。厚斂以彫墙。《左传·宣公二年》(4)

“福”是一个名词,它表达的是一个名词的意义,没有动词的义项,一般也不用在否定副词之后,但在“神弗福也”这一结构中,“弗”是一个否定副词,对名词“福”进行压制,使其具有动词义项,指“保佑”,使“福”用在否定副词后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君”是一个有生名词,它不具有动词意义,一般也不用在否定副词之后,但在“不君”这一结构中,“君”字用在否定副词之后,否定副词“不”对名词“君”进行压制,使其临时解释为动词意义“行君道”。

(二)代词压制

代词也可以在古汉语名词动用中起到压制作用,我们知道古汉语中代词一般不直接用在名词后,如果代词出现在名词后,代词就会压制名词,迫使其临时具有动词意义。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5)

(4)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6)

古汉语正经常会出现“名词+代词(之)”这一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名词常常会受到其后代词“之”的压制,压制这个名词在这一结构中临时解释为动词意义。

“函”是一个名词,常规用法下,其后一般不直接跟代词,但在“函之”这一结构中,名词“函”受到其后代词“之”的压制,临时解释为动词意义“用匣子装”;“蹄”是一个名词,一般情况下,其后不直接跟代词,但在“蹄之”这一结构中,名词“蹄”受到其后代词“之”的压制,临时解释为动词意义“用蹄子踢”。

(三)助词压制

助词压制主要是指助词(尤其是助词“者”、“所”)对名词的压制,当助词用在名词之前,助词就会压制名词,使名词临时具有动词意义,从而使整句话意义更符合常规表达。

(5)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7)

(6)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8)

“所”字短语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因此“所”字后面常用动词,如果跟的是名词,那么受助词“所”的压制,应该解释为动词意义。

“罾”本身是一个名词,原意为“方形的鱼网”,这里和“所”字连用,在“所罾”这一结构中,受助词“所”的压制,应该解释为动词意义,指“捕捞”;“志”本身是一个名词,原意为“志向”,这里和“所”字连用,在“所志”这一结构中,助词“所”压制其名词意义,应该解释为动词意义,指“做记号”。

(7)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9)

(8)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10)

“者”字前一本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如果“者”字前跟的是一个名词,就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要求,为了使整句话更符合语法表达习惯,助词“者”会压制名词,使其临时解释为动词意义。

“冠”本身是一个名词,原意为“帽子”,这里和“者”字连用,在“冠者”这一结构中,受助词“者”的压制,应该解释为动词意义,指“行过加冠礼”;“农”本身是一个名词,这里和“者”字连用,在“农者”这一结构中,受助词“者”的压制,应该解释为动词意义,指“务农”。

(四)动词压制

动词压制在语言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古汉语名词动用中,动词压制主要指能愿动词(能、欲、可以等)用在名词前,对名词进行压制,使名词临时具有动词意义。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11)

(10)左右欲刃相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2)

名词“水”用在能愿动词“能”的后面,受到“能”的压制,在“能水”这一构式中,用作动词,指“游泳”;名词“刃”用在能愿动词“欲”后面,受到其压制,在“欲刃”这一构式中,隐藏原本的名词意义,临时赋予其动词意义,指“用刀杀”。

四、结语

语言压制来源于语言中的不和谐甚至是矛盾冲突,而压制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和谐和矛盾冲突。因此本文从构式语法的压制理论入手,从构式压制的词汇压制角度对副词压制、代词压制、助词压制和动词压制作具体论述,最后得出,古汉语名词动用现象其实也是受到压制的结果。

注释:

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王寅:《构式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张溥:《五人墓碑记》

柳宗元:《黔之驴》

司马迁:《史記·陈涉世家》

陶渊明:《陶渊明集·桃花源记》

选自《论语·先进》篇

韩非子:《韩非·说难一》

荀子:《荀子·劝学》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

参考文献:

[1][美]Adele E.Goldberg著,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王寅.构式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王寅.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

[6]王寅.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的互动及其转喻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

[7]袁野.构式压制、转喻和广义转喻框架[J].外国语言文学,2010.

[8]袁野.构式压制、语言压制现象及转喻修辞[J].当代修辞学,2010.

[9]崔雅丽.构式语言压制现象--基于构式法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2012.

[10]朱剑飞,仇伟.构式语法中词汇压制的类型浅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