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贯云石《孝经直解》中的文化认同思想
2019-12-24阿比代·阿力木
阿比代·阿力木
摘要:生活在元代著名的文学家贯云石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阐释,以孝为中心,阐发孝道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孝经》。通过他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一直以各种方式开展文化交融,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孝经直解》的表述方式通俗自然,简洁易懂,反映出了元朝各民族共居,语言融合,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贯云石;孝经直解;文化认同
一、贯云石及《孝经直解》
贯云石(1286~1324),是元代著名的少数族思想家、文学家,号成斋,又因一首《芦花被》诗而被尊称为芦花道人。本名为小云石海涯,由于父亲以贯为姓,遂又改为贯云石。他的外祖父和他的母亲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维吾尔人,其家庭出身决定了他从小就在长辈们的影响下接受了良好的中华文化教育,在任职两淮万户达鲁花赤期间,他潜心阅读了《孝经》并亲自动手,反复推敲,把《孝经》译成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还曾请人为《孝经》配了十五幅绣像式的插图,将原文、译文以及插图合编为《新刊全向成斋孝经直解》,简称《孝经直解》。
二、《孝经直解》的文化认同理念
根据《说文解字》,“孝”字是会意字,指的是孩子扶着老人走路的样子,也即是指孩子要孝顺长辈的意思。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孝”则因其对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定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而流传至今。中国人一直信仰:百善孝为先。数千年以来孝文化也一直影响着我们整个华夏民族。孝,随着古代时间的推移,意义和内涵上也慢慢变得不同,各代学者对孝文化也做出了自己不同的贡献。儒家向来推崇建构一个秩序稳定的社会,而“孝”则是维护伦理纲常的有效方式之一。孔子以“仁”和“礼”为基础,要求子女侍奉长辈、尊重长辈,逐渐完善“孝”的价值。随后孟子等人则沿着孔子的这条路走下去,把“孝”视为道德的源头,并把“孝”从理论高度上拉回生活实践之中。儒家对“孝”的推崇与完善,最终产生了《孝经》这部国学经典,“孝”也因《孝经》的产生与影响而得到社会的极大认同,“孝”也因此在维护伦理纲常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元朝统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颇为认同,因此较为重视《孝经》,在这一背景下,《孝经》得到了全面的推广。为了让治理下的各民族人民都能体味感知孝顺父母,尊重祖先的孝文化,武宗时期,用汉语为载体,结合当时所形成的各民族语言融合白话体重新书写《孝经》的直解体成为普及推广传统经典的重要手段。精通多民族语言的贯云石,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时代人选。他通过自己的个人见解和经历编写成了《孝经直解》一书。作为色目人,他更能理解各少数民族的语言习惯和理解能力,因此他的文字更容易被粗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读者接受。贯云石通过自己已有的阅历和见解编写了《孝经直解》,还为《孝经直解》写了序言。在《孝经直解》的序言中他着重的表述了自己的写作宗旨,他认为“《孝经》一书,实生门大训,学者往往得之于口,失之于心”(1)。他直解《孝经》的这一行为不仅足以证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且从《孝经直解》中,我们还能体会到贯云石尝试用儒家经典沟通各族人民思想的用意。
首先,贯云石直解《孝经》的时候,不仅保留了《孝经》的精粹思想,而且还把自己对《孝经》的认识和愿望融入到直解体之中。比如在孝经·圣治章第九中孔子提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然而,在直解体里贯云石是这样阐释的:“孔子回说天地内人最贵有。人的勾当都无大似孝的事。”(直解·这一章说圣人孝治)。以上的例子我们仔细读就可以发现,孔子在《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在直解中贯云石用“最”字,进一步强调人的重要性,并且贯云石承袭而来孔子所说的“人”的概念,说明孝文化是作为人类在天地之間衍生存在的共有准则,不分民族和身份。这与中华文化以“孝悌是行使仁义德行的根本”原则是一致的。其次、对于中国古代典籍了解不深的普通读者来说,领略《孝经》的真谛是非常难的。所以他编写了这部,简单通俗,易于理解,大家能够接受的直解体。比如:《孝经》:“在上不娇,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孝经·诸侯章第三)《直解》:“在人头上行呵,常常的把心行着么道这般呵,自家的大名分也不落后了有。大使钱的勾当,休做着,小心依着法度行者,这般呵便似一缸满的水,手里在意拿着呵,也不漏了。”(直解·这一章说大官人每行的勾当)就跟此举一样,贯云石在直解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蒙语、维吾尔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规律,并配合民间特有词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直接《孝经》保留《孝经》的精髓思想,以至于达到简单通俗,易于理解,大家能够接受的目的。最后、贯云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继承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愿望。原始社会的部分制度造成了父系社会的权威较重,因此有些经典作品当中也存在着父权社会的痕迹。比如:在《孝经》的若干处只提孝敬“亲”、“父亲”的地方,贯云石都译为“父母”,在《孝经》若干处没有提到父母,省略不写,但贯云石在直解体中都写得非常清楚。比如:《孝经》:“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第十五)《直解》:“孔子再说:父母但有不是处呵,急急的索苦了着,这般不谏则管顺着错处行呵,便是孩儿陷了父母也。怎生是孝有。”(直解·这一章说劝谏的勾当)。当我们追随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不难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倡导的是人人平等的思想,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当中也有着尊重长辈,尊重祖先的伦理思想,所以,在《孝经直解》中贯云石的直解方式让我们更进一步的确认,他对母亲的孝从来都不会低于对父亲的孝,他认为对于长辈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他不仅是在继承儒家思想,而且是在发扬最完整的,各民族一起创造的,各民族一致认同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当代价值和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一个国家,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最根本的目标。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俗,多民族居集在一起时需要建立相互依存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才能达到最根本的追求。在《孝经直解》这部著作中体现的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而且还有体现对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虽然是同一种语言材料,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贯云石巧妙地运用各民族语言的用法习惯来解释古代儒家思想的著作。从中可以看出,他希望让各族人民能读懂经典,并从中吸取智慧。元代的少数民族作家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自由发展,共同提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知道,生活在那一时期的各族人民之间文化的接受与交融是非常积极的。
注释:
胥惠民、张玉声等.贯云石作品辑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杨镰.贯云石评传[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2]胥惠民、张玉声等.贯云石作品辑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3]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周立平.贯云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5).
[5]王开元.论贯云石的思想倾向[J].西域研究,1998(12).
[6]饶尚宽.试论贯云石《孝经直解》的语言及其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6(7).
[7]黄晓东.对《试论贯云石<孝经直解>的语言及其价值》的再认识[J].新疆社科论坛,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