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探讨

2019-12-24张睿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新工科

张睿

摘要:"新工科"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优化的重要契机。为积极响应"新工科"的教育发展理念及方针,以设计生产实践和设计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的设计教育也应当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进行创新性改革。本通过分析总结新工科教育工作的重心,探讨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路,实现以社会产业为需求导向,以协同创新发展为共同愿景,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和跨学科交叉融合,保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新工科;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学科交叉融合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科技和衍生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在此背景下,新工科教育改革理念应运而生。教育部在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先后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各省市高校都积极响应教育部的战略部署,开展新工科建设。新工科教育改革发展迅速,它以继承与创新、协调与共享、交叉与融合为主要途径,是继产学研三方联动之后,再次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由注重技术与科学向关注实践转变的重要布局。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呼之欲出。

现代设计从诞生之初就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水晶宫”的诞生就依托于钢铁和玻璃这两种新材料的问世,随后法国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表明钢铁已成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钢筋混凝土的发明直接影响了高层建筑的建造,赋予了设计师们更大的灵感创造空间;塑料以其易于脱模成型和价格低廉的优势成为了20世纪对艺术设计形式影响最大的材料,电脑图像处理技术的出现使艺术设计的制作技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阶段,极大的提升了设计效率。科技的不断进步必然推动艺术设计的创新。换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的创新实际是靠科技的进步来推动的。"新工科"对新时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积极响应"新工科"提出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文化"要求,以设计生产实践和设计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的设计教育也应当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进行创新性改革。

一、新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亟待创新与改革

随着新技术从研发到市场转化的时间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率不断加快,这些发展和变化对现代设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职业素质和视野都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支撑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培养新型设计创新人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和创新。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需要新思维、新体制机制、全面创新设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在这一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也是亟待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纵观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工科与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相关课题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此交叉学科的学者还相对较少,刘芹、许传宏等发表了“新工科背景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办法探析”(2019),从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的招生方式、考核方法、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培养方案上存在的不足,并立足于"新工科"教育目标,对我国艺术设计类艺术硕士的招生类型、国际合作方式、校企结合、艺工并举,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张伟发表了“新工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2019),他认为新经济下的新型工程教育,要求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跨学科发展。以"新工科"的理念为线索,运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按照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思路,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增强课程知识联结,深化教学改革,實现通识教育、学科交叉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使其更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规律和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王刚发表了“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2019),在新工科的改革背景与人才需求下,探索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发挥艺术设计类工程教育与实践创新体系在培育新工科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探索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立体化教学体系以及以实践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肖瑱、董佳发表了“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工作室跨学科教学探索”(2019),提出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学科交叉、跨学科教学,打破专业壁垒,进行合理的师资配备和学生学科背景的融合,真正将"新工科"政策落到实处,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新工科”的理念给教育带来了新思想,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创新的研究亦刚刚起步,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索符合现代艺术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新培养模式,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以“新工科”为导向,打造设计教育新生态

新工科所担负的责任使得其不是“纯”工科。从学科专业构成角度,新工科必须突破现有工科门类和专业的划分,突破现有工科的界定,重视经济、新闻传播、人文艺术等其他非工科门类学科对工科的介入渗透,重视不同工程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之能够在处理工程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要立足于长远和未来,突破各种思维定式,在更大的学科空间、专业空间、问题空间、社会空间和思路空间中去建设和发展,能够从艺术的感性与设计的理性出发,应对各种跨学科领域的问题。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是要形成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新的专业结构,创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革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及产业与教育之间的新协同作用。一是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凝聚共识,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建立专业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产业-科研”多主体协同教育模式。促进政府与大学的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国际合作和其他协同教育体制改革。其次,探索跨学科,综合性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的跨学科组织;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和教学模式;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促进跨学科合作学习。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多元化探索,进行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整合,逐步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促进“设计与技术”,“设计与生物医学”和“设计与现代农业”融合的多种模式,以培养创新型学术精英,交叉复合和创新型行业精英。第三,翻转课堂,深化研究教学改革。跨学科的基于项目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基于项目的教学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研究适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项目,项目综合研究和项目竞赛。建立一个国际化,跨学科的项目化教学系统,研究适用于跨学科的联合教学方法,以及建立多学科参与项目的教学激励机制。第四,要牢牢把握校企合作,促进实践创新,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范式。采取新的学科分工与整合,使生产领域相应岗位和人才供应方同时参与美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使企业可以将社区建设为“合作主体”而不是“参与者”来实现生产与教育的融合。促进高校的组织创新:探索由高校和企业共同规划的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探索构建将教育,培训和生产整合在一起的共享协作教育平台。

三、小结

“新工科”的出现是为了突破工科分类中固有的概念理解和社会认知。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专业优化,再造和人才培养的优化升级,而且是文化意义上的创新和人文精神的超越。新的艺术设计教育需要重塑设计教育理念,让科学与技术本身蕴含的文化属性转化为艺术设计创新性教育的新文化思维,立足新的使命与价值认同发展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狭义的教学事务或科研竞赛,而是高等学校的整体愿景、全员追求与文化彰显,跨学科融合,跨界整合,教育理念创新,在新时代的美术设计教育中,各个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从另一个侧面扎实推进新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樊华,李苏杰,方曼,张进,张怀武,郭莉,陈伟建.依托“新工科”建设培养创新引领性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23-27.

[2]田雪虹,刘海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10):13-16+23.

猜你喜欢

新工科
基于新工科形势下发动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