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波斯文学中诗歌载体的意义

2019-12-24杨永青龚雪薇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波斯意义

杨永青 龚雪薇

摘要:波斯文学是中古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个时代的诗歌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对科学本质的探索。本文旨在说明诗歌与个人追求的互相体现,揭示出诗歌这种文学载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使读者能较清晰地从人文的角度了解中古波斯文学。

关键词:波斯;东方文学;意义

西方文学在批评界一直保持着炙手可热的状态,各类批评家和评论家对西方文学的研究颇深,范围颇广。在各类文学评论报刊、杂志中,对西方文学的评论文章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而东方文学却处在一个弱勢的位置,即便它是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但是从它受关注的情况来看,读者和评论家把重点放在了西方文学,从而使东方文学的魅力减弱,也使得大家对他的关注度降低。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共同组成了辉煌的文学历史,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使后人能够感受到文学的巨大影响力及不可替代的伟大魅力。也许是某些人蓄意宣扬“欧洲中心论”,致使东方文学的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从而令很多人认为西方文学才是最重要的文学根本。这种误读导致的严重后果便是东方文学的衰落。但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是:东方文学不可能被替代,也不会被替代,它是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东方文学史中,波斯文学更是具有代表性。

一、中古波斯历史

波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亚洲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东方文学史上不可被忽略的强者。中古波斯指伊朗高原通用波斯语的中亚细亚诸国,除波斯外,还包括阿富汗、塔吉克等,它的位置非常重要,是三洲的交界处,即亚、非、欧三洲。而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历来被兵家觊觎。波斯也基于此,成为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各国通过波斯进行商品买卖和文化互动。中古时期波斯的通用语言是巴列维语。

波斯的动荡的历史从公元前331年开始。它被亚历山大大帝攻占,它的文化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萨珊王朝(224-651)时期,波斯文化才开始复兴。公元651年阿拉伯人入侵,血洗波斯,波斯成为阿拉伯的一个省。

二、中古波斯诗歌的意义

波斯在1935年更名为伊朗,承袭着兩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波斯经典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在文学史上,中古波斯文学的概念通常是指9世纪到15世纪这期间的黄金时代。他们主要的诗体有鲁拜、卡斯台、玛斯那维等。分别是抒情诗、颂赞诗和叙事诗的形式。歌德也深受中古波斯文学的影响。他曾在《东西诗集》的题诗里热情地颂赞:“谁要真正理解诗歌,应当去诗国里徜徉;谁要真正理解诗人,应当前去诗人之邦。”这些赞美的诗句可以说明,波斯文学是文学发展的高峰,是诗人向往的圣地。中古波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三位诗人是萨迪、哈菲兹和海亚姆。其中,诗人萨迪的名句:“亚当子孙皆兄弟”已被联合国采录为阐述其宗旨的箴言。波斯抒情诗的集大成者是哈菲兹。在伊朗,他的诗集发行量很大,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海亚姆是鲁拜诗体的代表诗人。

中古波斯文化的发展水平很高。很多学者、诗人在追求科学的本质,质问世间的伪善,在文学文本中扬善惩恶,在现实生活中号召大家揭开事实真相。这些人文墨客提倡平等、自爱、和平、希望与团结。他们认为世间有善恶两种力量,一直处于不断的斗争之中。善是光明、希望、正义、健康和正直;恶是虚伪、谎言、疾病及黑暗。因此,我们在中古波斯诗歌中最常见到的是对善的褒奖,以及对恶的贬斥。我们很少见到现今所提及的一些理论的踪迹,诸如“主动性/被动性,太阳/月亮,文化/自然,白昼/黑夜,父亲/母亲,头/心,概念的/感觉的,逻各斯/情感因素”(张岩冰,1998:167)的二元对立项。二元论就是为了男性而设置的,是为了突出他们的地位,是主导而不是依附。女性则相反,她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男性的力量。这是女性依附男性的体现,女性要取悦男性。这种菲勒斯崇拜的主旨不会体现在中古波斯诗歌中。他们认为女性不会为了取悦男人而要主动依附,相反,在许多诗歌中,诗人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哲理诗有非常深刻的内容,往往会抨击黑暗面,质疑已定的规则。在中古波斯的诗歌中,以抒情诗歌为例,在这些诗句中,作者对美好的生活非常憧憬,对自由的生活充满向往,他们也对美好的女子有崇拜和渴求。除了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美的崇拜,也能让读者一起体会向美好事物表白的渴求。这种甘愿受伤的精神,在诗句中都被完美呈现。这种精神也被带进了诗歌里。中古波斯诗歌类型丰富且成熟。史诗、叙事诗、抒情诗、颂酒诗等尤为突出。

以下是几首诗歌的节选,第一首诗歌节选出自诗人海亚姆:

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

上不见深渊,下不见尽头。

从来无人参透个中奥秘,

我们从何方来,向何方走?

这亘古大谜你我都茫然不懂,

谜样的天书你我都解读不通。

此刻你我在幕内交谈,

大幕一落,你我再无影无踪。

那些博学多闻的学界精英,

探微钩玄,如烛光照人心灵。

他们也无法冲出这漫漫长夜,

一番玄谈之后复归沉沉大梦。

(张鸿年,2003:138-139.)

第二首诗歌节选出自诗人萨迪:

破衣原是圣徒表记,人们看人常看外衣。

如果真是行为善良,穿上锦缎又何妨?

心地不在带帽穿衣,品德不在衣衫褴褛。

圣洁不在服装如何,只在于远离邪恶。

(杨万宝译,2000:59)

圣徒的生活应当是思念和感谢;敬拜和顺从(真主);施与与满足;认一和信赖;驯顺和坚忍。

(杨万宝译,2000:90)

诗人萨迪被誉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最善于把民众熟知的谚语、警句与他的诗句相结合,用简单的句式和简洁的语言把通俗的道理娓娓道来,平易近人。他的这种语言描写的手法,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可以借鉴之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会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他的诗句很有影响力,流传甚广。在这两位诗人的这些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语言富有表现力,有感染力,蕴含哲理。他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把不相干的不同事物结合成意想不到的意象,让人惊叹。例如哈菲兹曾把世界的行程比作是一把血染的刀,把从刀上滴下的血液滴比作皇冠。这样的意象确实让人过目不忘。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一位善于思考的哲人。他苦苦思索着世界和宇宙,想要看透世俗、分辨伪善、参悟人生。甚至可以说,这些诗人用语言彰显信仰,用语言表达他们对自由、希望以及科学的热爱。他们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极大地影响了以后文学的创作,对历史学和宗教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能给人启发,给人生机,给人思考的平台,文学记录某个时代,用各种不同的风格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文学文本是对历史的记录,诗歌是文本最灵活的表现。作家会更新自己的理念,在文本中向世人展示他们的思考痕迹,还有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批判。我们有时为了认清这个时代,必须认清人性。文学,能给我们描述出不同的人性,让我们能更加认清自己,认清这个世界。

三、结语

人文的精神在文学的样本中被体现出来,诉求的根本在诗人的诗句中被凝练出来,对善恶的明辨在诗人的情感宣泄中被散播开来,对人性的认识也在诗句中呈现。这是诗歌载体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和尊敬。我们借着诗歌的形式更加理性地观察这个世界,更加敏锐地看待世俗,更加自由地追逐真理,更加无所顾忌地痛斥伪善。

参考文献:

[1]杨万宝,译,真镜花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2]张鸿年.波斯文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

[3]张岩冰.女性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波斯意义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离奇消失的波斯远征军
有意义和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