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奈拉·拉森作品中黑人女性身份的逾越

2019-12-24马莲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马莲

摘要:本文通过对奈拉·拉森的短篇小说的简要介绍和分析,尤其是对其第二部作品《逾越》中混血儿黑人女性主人公克莱尔·肯德利的两次“逾越”的细致的刻画和描述,一是逾越为白人并成功嫁给一位白人中产阶级丈夫,二是基于精神上的自由又从白人逾越为黑人,从而导致了悲剧性的命运,本文旨在浅析导致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亦即美国二三十年代根深蒂固的“交错性压迫”对混血儿黑人女性的毒害和给她们带来的创伤。

关键词:“交错性压迫”;混血儿黑人女性;逾越

一、引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纽约市的哈雷姆地区因“黑人文艺复兴”(亦或称为“新黑人运动”)而闻名遐迩,在这场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黑人作家。这一时期美国黑人不论在艺术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场以男性为主体的黑人文艺复兴运动,无论是在诗歌领域、戏剧领域还是在小说领域,在一定程度上都忽略了黑人女性作家。在这场久名遐迩的黑人文艺复兴运动中,有不少优秀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而小说家奈拉·拉森就是众黑人女性作家之一。如果没有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没有艾丽丝·沃克、贝弗莉·盖·谢夫特沃、帕翠霞·希尔·柯林斯等一批杰出的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家的文学考察,奈拉·拉森也会如同黑人女性文学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后被尊称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一样无人知晓,其文学成就也将永远长眠地下。

奈拉·拉森(Nella Larsen),1891年3月生于芝加哥,母亲玛丽·沃森是丹麦裔美国人,而她的生父彼得·沃克是黑人。奈拉出生后不久,生父亡故,她两岁时,母亲改嫁,嫁给自己的同族白人—彼得·拉森,于是奈拉就随其继父的姓氏拉森。

奈拉·拉森受过很好的教育,她在芝加哥长大,并在那儿的公立学校学习。1907年,拉森被继父送到菲斯克大学学习,之后又在哥本哈根大学深造了两年。1912-1915年,拉森在纽约林肯医院学习了护理,之后在那里从事护士一职。就是在林肯医院,她遇到了物理学家艾尔摩·伊蒙斯,随后两人便于1919年结婚,但他们婚姻仅维持了14年便以离婚宣告结束。

在纽约,拉森结识了一些在哈雷姆文艺复兴运动中极有影响的人物,因此,她便对文学日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6-1929年间,拉森一直练习写作技巧,期间她也创造出了一些短篇小说,如最初发表在一份儿童杂志上的两篇文章是关于丹麦游戏的。而1928-1930年拉森创作的两部小说,《流沙》(1928)和《逾越》(1929)尤为出名,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成功。拉森的第三篇短篇小说《避难所》(1933)因有抄袭之嫌(后被澄清两部作品实属巧合之作),未能与读者见面。

二、奈拉·拉森的代表作品

(一)《流沙》(Quicksand)

《流沙》创作于1928年,是奈拉·拉森的第一部小说,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奠定了奈拉·拉森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地位。小说描述了主人公—赫尔嘉·克莱恩,这位混血儿黑人女性在自我身份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危机和困境。克莱恩,因为自己的肤色一向深受歧视,不得不想方设法保护自己。刚开始,她选择在南方一个黑人学校当老师,但很快发现她与那里的环境格格不入,随后,她回到了哈雷姆,又去过丹麦。在丹麦,一位著名的画家向她求婚时,她突然意识到并决定自己不能与一个白人结婚,究其原因是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于是,她不断地试着为自己找一席生存空间。但她的梦想还是被“交错性压迫”下无情的社会现实粉碎,最终回到了她自己的出发始地,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

(二)《逾越》(Passing)

奈拉·拉森的第二部小说《逾越》,创作于1929年,这部小说是从混血儿的矛盾心理学角度来探讨黑人女性逾越冒充白人的问题,仅从表面来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小说剖析了两位女主人公之间由嫉妒纷争、家庭琐事而引发的婚姻危机问题。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相遇”、“再次相遇”和“结尾”。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克莱尔和艾琳都是浅肤色的黑人,其中克莱尔长相漂亮迷人,她通过冒充白人成功地嫁给了富有的白人丈夫,也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其儿时的好友,小说中的另一女主人公艾琳也嫁给了一个有魅力的、成功的黑人内科医生。十二年别离后的重逢唤起了艾琳对克莱尔以往的回忆同时也奠定了小说悲剧性结尾的基调。两人重逢后不久,克莱尔与艾琳的丈夫互生爱慕之情,从而引发了艾琳的嫉妒和愤恨,艾琳于是计谋除掉克莱尔。故事的结局—克莱尔从一扇开着的窗户坠楼而亡,则恰巧预设了小说的题目“逾越”的双重含义,“逾越”既意味着成功地逾越为白人,又暗示着逾越之后生命的逝去,亦即死亡。

三、交错性压迫下克莱尔的两次“逾越”

“交错性压迫”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教师金伯利·克伦梭创造出来的一个法律术语,关于“交错性压迫”,最早并没有对其概念给出明确的界定,只是克伦梭本人从法律的层面赋予它种族、性别、阶级等范畴的交错性性质。随着近年来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和日趋完善,追其“交错性压迫”的根源和据史料显现,如在著名作家劳迪娅·泰德的访谈录《黑人女作家在行动》(1983)中就出现了“交错”一词。

嵇敏在其著作《美国黑人女权主义视域下的女性书写》(2011)一书中对“交错性压迫”一词明确了其范畴,指出“‘交错性压迫可进一步分解成阶级、形象、权力、性、跨国语境等多个维度”。

黑人女性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壓力和困境,她们的这些困境同时隐匿着“交错性压迫”,即种族压迫、阶级压迫和性别压迫。“交错性压迫”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美国非裔边缘女性的文学创作的内涵,也更给好地让学界和读者了解“交错性压迫”下美国非裔女性的边缘化困境,揭露了无情社会体系的弊端带给这些边缘弱势女性群体的创伤。

拉森通过在《逾越》中塑造的黑白混血儿女性克莱尔,成功地刻画出了混血儿边缘群体的尴尬境地,她们难以在对立的种族、阶级压迫中寻求生存空间,最终走向悲剧性的命运。

黑白混血儿女性主人公克莱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身份危机(她的祖父是白人,祖母是黑人,而她的父亲就无法享有继承权)使得她无经济之援,不得不在充满种族歧视主义色彩氛围的白人亲戚们的资助下成长,她儿时的经历和不堪忍受与黑人世界有關的一切东西(包括黑人风俗、黑人方言、黑人文化)的强烈欲望,加之她得天独厚的浅色皮肤使她逾越成为一名白人,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她又选择嫁给了一位白人中产阶级丈夫,殊不知,克莱尔的丈夫约翰·贝娄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分子,他对克莱尔的黑人身份并不知情。

克莱尔在逾越为白人并成功地嫁给一位上等社会的白人丈夫之后,慢慢发现,其实她并不爱自己的丈夫,婚后的生活使她倍感压抑和无趣。克莱尔看中的只是丈夫约翰的阶级地位和白人种族优越感。于是她又开始怀念起自己所熟悉的黑人社区里的一切。于是她通过与艾琳的重逢,回到了黑人社区。她的回归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她精神上的再次逾越,小说也在此达到高潮。克莱尔横在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中,她试图在其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这势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种族,阶级、性别交错性压迫下的美国难以实现,这也就导致了她悲剧性的命运—坠楼而亡。(关于克莱尔的“坠楼而亡”是一个谜,小说的作者拉森在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无疑给读者留下一系列的遐想和猜测的空间。)克莱尔悲剧性的命运终结了她的黑白共存的理想之梦—她乞求在黑白对立的二元世界里寻求一个共存点,但是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读者不难发现,以克莱尔为典型的 浅肤色黑人女性“逾越”的事实说明了根深蒂固的种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很难一时彻底根除,黑人女性们在以白人为中心和主流的社会要圆自己黑白共存的理想之梦只能是徒劳和冒险,这种体验和经历在作者奈拉·拉森身上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拉森在去世前一年,曾去拜访自己同母异父的白人妹妹,但却遭到无情的拒绝,白人妹妹安娜·拉森断然否认自己有任何黑人亲戚,这无疑使奈拉·拉森的黑白共存梦想破灭。黑白混血儿的边缘群体化问题是很难得到根本性解决的,她们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逾越”在美国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体制下,则意味着悲惨的结局。

四、结尾

奈拉·拉森以其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交错性压迫”透视下美国黑人女性,更严格地来讲,应该是混血儿黑人女性的边缘化群体地位,她们在通往“逾越”的路途中,只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危机,她们逾越的结果只能以悲剧收场。不管是其小说《逾越》中的主人公克莱尔还是奈拉·拉森本人,她们都乞求在黑白对立的二元世界里共存,怎奈惨无人寰的种族压迫、阶级压迫不给她们任何圆梦的机会和空间。奈拉·拉森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作品,但是由于丈夫婚外恋的丑闻,加之本可以澄清的作品雷同剽窃事件,还有白人妹妹冷酷无情的亲情血缘否认,都使她心灰意冷,最终停止了文学创作,我们不得不为这样一位美国少数族裔作家感到惋惜和无奈。奈拉·拉森在她本人两部有影响力的作品中,尤其是其第二部作品《逾越》中成功地刻画出了“交错性压迫”下黑白混血儿少数族裔女性的边缘化弱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Larsen, N.Passing.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4.

[2] Larsen, N.Quicksand.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2004.

[3]黄卫峰.哈雷姆文艺复兴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9).

[4]徐颖果,马红旗.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6).

[5]嵇敏.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女性书写[M].科学出版社,20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