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宋词中修辞手法的翻译赏析

2019-12-24王晶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修辞手法唐诗宋词

王晶

摘要:修辞手法的手法本就庞杂,同时,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修辞复杂多变,每个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呈现出的译文都各不相同,唐宋乃是中国诗歌诗词辉煌,群星璀璨的时代,好的作品不胜枚举。本文作者只是挑选具体诗句翻译来分析,主要从借代,比喻,双关,夸张,拟人这五个修辞手法上分析翻译。

关键词:唐诗宋词;修辞手法;诗歌翻译

中国的诗词在唐朝和宋朝达到顶峰,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著名的诗人和词人的作品也存世众多,唐代是诗的时代,宋朝是词的时代。唐宋时期群星璀璨,唐朝的李杜,宋朝的苏轼和李清照。很多人都分析过诗歌的翻译方式,却很少有人仔细的针对诗歌的修辞手法的翻译进行分析,作者挑选出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翻译,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诗歌翻译和推动大家更多的了解中国诗歌中的语言文化魅力。

一、诗歌修辞手法

中国人儿时就开始接触诗歌,《诗经》以及唐诗宋词有许多也被选入了语文的必背篇目,诗人用诗歌抒发感情,寄托愁思。在用诗歌表达感情的同时,后人发现词人诗人也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手法以及古诗诗歌的押韵等等。诗歌修辞主要就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反问,用典,顶针等。

比喻修辞概念是墨子首先提出的,他在《墨子·小取》说:“辟也者,举也物而明之也。”(墨翟,曹海英,2013)而且刘勰《文心雕龙》也曾指出,“比显而兴隐哉”“比者,写物以附意也;兴者,起也。”(刘勰,黄淑琳,2011)比喻修辞具体定义则由陈望道定义,“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实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就用另外的实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陈望道,2008)比喻主要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是外化的,明显的,暗喻是隐含的,内化的,借喻是喻体来代替本体。

顶针则是诗歌后半句以前半句的最后一词或最后一字继续。顶针的使用让读者觉得机巧有趣,比如“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蘅塘退士(孙洙),2016)前半句以“白云”结尾,后半句以“白云”起句。顶针修辞手法的使用更偏向于文字游戏,有一定的章程可依,有利于前后连贯,诗人更好的描绘风景,抒情咏物。

拟人是将物比做人,将没有生命和情感的物体,赋予其人的感情和特征。“红杏枝头春意闹”(上编村民,2018)中机巧合适运用“闹”,用“闹”将“红杏”赋予人的特征,像人一样叽叽喳喳的感觉,将春意盎然,红杏繁盛的景象描述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拟人修辞让物体有了主观性,有了自我意识。让红杏的颜色和形象点缀更加鲜活,更加跃然纸上。

夸张是通过放大或者缩小既定现实,使诗歌表达更加气势磅礴。譬如说李白《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蘅塘退士(孙洙),2016)这句故意夸大四川地区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弯弯绕绕,将四川山路的攀爬的难度和登上天空比较,这种过度夸大夸张,将这种“难”描写的淋漓尽致。夸张这种修辞手法用于诗歌,让诗歌更具张力,让读者对事物更加影响深刻。

借代用事物特征或者部分事物来代替整体事物。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彭定求,1960)和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上疆村民,2018),这两句诗中的“朱门”和“朱户”都是指钟鸣鼎食之家,借代都是间接表达事物主体。

双关就是在既定的语言环境中用字词的同音或者多意义来表示双层含义,所以双关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南朝乐府《西州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道纪居士,2017),“蓮子”通“怜子”,这是暗含女子对男子的爱慕情感。

二、翻译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大抵无非就是“直译”和“意译”,这两者之争已有很长时间,据笔者拙见,在翻译过程中直译无法完全表达原文意义的时候,就需要意译相结合,让译文更加流畅通达。

“在翻译过程中,若在翻译过程中,若译语的‘能指信息与源语的‘能指信息对等,从而导致译语的‘所指信息与源语的‘所指信息也对等,就是直译;若译语的‘能指信息与源语的‘能指信息不等从而导致译语的‘所指信息与源语的‘所指信息不完全对等,就是意译。”(胡晨飞,2009)

时至今日,“直译”“意译”之争尚未盖棺定论,绝对程度上的“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式都太过绝对,实际的翻译活动中都是处在两者之间,维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在翻译过程中,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直译”和“意译”,完完全全的“直译”很可能会造成死板僵化的翻译,完完全全的“意译”也可能导致译员的过度翻译,读者听众的错误理解。

三、修辞手法的翻译

(一)借代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ut you know

But you know

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许渊冲,2006)

I cry, ‘cant you see?cant you see?

The green leaves are fresh but the red flowers are fading.(杨宪益,2001)

上文就是典型的借代手法,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黄发垂髫”如出一辙,都是运用事物的一些特征来指代整个事物,词人李清照,用“红”和“绿”分别指代花朵和花叶,而“绿肥红瘦”则就巧妙地指花叶枝繁叶茂,花朵凋零枯败。描写出雨后凋落的景象。对比两者的译文可以看出对于“知否?知否?”的翻译呈现了不同的形式,许渊冲采取了陈述句的语气,而杨宪益采用了疑问句的方式,语气更加强烈。后半句的翻译,许渊冲对于“绿”和“红”的翻译更加倾向于直译法,而杨宪益则是更加将其背后的隐含意义直接翻出来,倾向于意译法,就是“the green leaves”和“the red flowers”对于“肥”和“瘦”翻译两人倒是不谋而合,“肥”都用表兴盛繁茂的词“grow”和“fresh”,“瘦”都用表凋零衰败的词“languish”和“fade”。但后半句的隐含关系的连接词二人又不尽相同,许渊冲是“and”而杨宪益是“but”。由此可见二人翻译风格的不同,从前半句的疑问句到后半句的“but”,较之许渊冲,杨宪益翻译中对比更加强烈,更加明显。

(二)比喻

1.明喻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if you ask me how much my sorrow increased,

Just see the overbrimming river flowing east!”(许渊冲,2006)

“愁”似“一江春水”滔滔不绝绵绵不尽,许渊冲翻译时基本是直译的方法,只是在一些词上又体现了对诗歌的理解,选用“overbrimming”表现“忧愁程度,又有意译的成分,从“increased”和“just see”就可见非同一般,同时,诗句中经常主语不明,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又添加了主语“if you ask me”,让诗句的逻辑和传达出的译文更加合理和达意。让诗句的逻辑和传达出的译文更加合理和达意。所以诗歌翻译极为不易,既要达意通顺,同时也不能失了诗歌的韵味,而且也需要词语简练不啰唆反复。

2.暗喻

李煜《相见欢·桃花谢了春红》

“自是人生長恨水长东”

“The stream of life with endless grief will overflow”(许渊冲,2015)

李后主暗喻仇恨像绵绵不绝的江水滔滔不绝。许渊冲的译文基本没改动原文语序,“endless”指仇恨的无止境,“overflow”这个词用得十分巧妙,将词人心中愁思与恨难自抑的感觉完完整整表现出来,“水长东”就没有直接直译的翻出来,而是根据自我理解意译的方式翻译出来。同时许渊冲也使用了“will”这种表时态意愿的词将词人的心境烘托出来。整句诗,将那种家国已逝,不由自主的愤懑,仇恨和无可奈何的情感体现得完完整整。

3.借喻

苏轼《蝶恋花》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总被无情恼”

“But there is no place where grows not the sweet green grass.”

“For the enchantress the enchanted can only sigh.”(许渊冲,2015)

很明显,“芳草”是借喻,来劝解爱而不得,求爱无果的少年另寻他处去寻找心爱的人。许渊冲没有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所借喻的含义翻译过来,而是直接翻译出这句诗的第一层意思,采取直译的方法,并未考虑隐藏的第二层含义,许渊冲的翻译没有过多的强调喻体和本体的概念,单纯的直译,没有将好姑娘四处可寻的含义明显传达出来。“多情总被无情恼”的翻译则是意译,“恼”没有直译到生气恼怒的意思,而是用了程度较轻的“sigh”。许渊冲的译文是只谈多情人不写无情人,这是在译者理解加工后呈现出的效果,而不是执着于都要将诗句的意向一一翻译出来。

(三)双关

刘禹锡《竹叶词(其一)》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and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Is he in love with me?Ask if the day is fine.”(许渊冲,2015)

“晴”与“情”同音,诗歌巧妙运用同音异义词,所以一语双关,即是说东方天晴西方下雨,也是在说表面现象看起来无情实际情况上却是有情的,指男女之间隐晦而懵懂的情感。一语双关的翻译难度很大,面对这样的诗句,许渊冲的翻译直接跳出了原文的框架和限制中,前半句直译,后半句意译,直接翻译出了有情和无情,描写了少女对于情郎的感情不确定的心情,同时一问一答,“ask if the day is fine”又呼应原文的问天气,译文实际上也做到了一语双关,实属难得,既问天气又问情郎是否对自己有感情。

(四)夸张

李白《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if the Sli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许渊冲,2015)

the torrent dropping three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王守义,约翰·诺弗尔译)

李白这句诗极尽夸张,辉煌大气,“三千尺”许渊冲就是直译为“three thousand feet”,同时也用“dashes down”和“from high”表现出“飞流直下”的恢宏场面,王守义和约翰·诺弗尔却在想象和理解中译文就加了“to the valley floor”。“银河”的翻译前者采用了最简洁明了的“Sliver River”,而后者则是选择出自西方故事的“the milk way”,更符合英国本土的语言习惯。同时“九天”也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意象,许渊冲翻译成“azure sky”,而另一翻译为“the heavens”,也无不可,这都是对诗歌加工理解后的译文。

(五)拟人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Grieved oer the years,flowers make us shed tears;

Hating to part,hearing birds breaks our heart.(许渊冲,2015)

“花”和“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存在像人一样的“溅”和“惊”这样的情感和动作,原诗句将“花”和“鸟”拟人化,赋予他们以人的感情,在许渊冲的译文中却没有让“flowers”和“birds”以人的行为,而是用“make”和“breaks”巧妙转换,采用意译的方法,他的译文在英文中就更符合逻辑,而不是将“flowers”和“birds”生硬地视为人物翻译。同时在传达译文时,把意象分开来翻译,“感时”表述成“Grieved oer the years”,“恨别”表达成“Hating to part”,在完整譯出原文的同时,译文的呈现方式也是十分工整,上下句意象划分相同,字数一致。

四、结语

作者只是挑出一些唐宋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但这只是该领域的只言片语,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诗歌翻译,每个人的理解和遣词造句的不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译文。有些很好的译文,甚至会比原文流传更广泛。由于时代和知识的局限性,我们永远不可能把翻译做到极致,随着时代的不同,语言习惯和语言特色各不相同。诗歌翻译虽然原文是古色古香,但也需要译者不断的学习译入语的一些时代特点进行翻译。作者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一些诗歌的翻译,让诗歌翻译受众面更广。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道纪居士.乐府诗集全鉴(典藏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

[3]胡晨飞.“直译”“意译”之历史溯源与理论界说[J].英语研究,2009(7):51-56.

[4]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

[5]刘勰,黄淑琳.文心雕龙[M].浙江:浙江古籍,2011.

[6]墨翟,曹海英.墨子[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7]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8]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史倡明.《家》比喻修辞维译研究[D].喀什大学,2017.

[10]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精装版)[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11]许渊冲.李煜词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12]许渊冲.李清照词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13]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

[14]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

[15]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宋词[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

[16]杨宪益,戴乃迭.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修辞手法唐诗宋词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小说语言分析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