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人姚华缘何爱以菊花入诗

2019-12-24敖灵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菊花意象诗人

敖灵

摘要:近代诗人姚华在大量诗词作品中都有菊花意象的出现,并喜欢运用菊花意象人格化创作手法,本文结合诗人特殊人生经历阐释了个性鲜明的诗人为何喜爱菊花入诗,诗人笔下的菊花折射出的诗人品格特征。

关键词:诗;菊花;人格化

一、引言

姚华家居贵州贵筑打通寨,1904年考取进士,后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财经。归国后供职于工部、邮传部,同时先后任教于殖边学堂、尚志学堂、清华学堂等。辛亥革命后,在交通部、政事堂礼制馆短暂留任,后三任民国时期参议院议员,又先后任北京女师校长,又创办京华美专,曾在中华、朝阳、高师、美专等校教授文学和艺术。姚华生长在贵州,成名于北京,一生成就非凡,在诗、书、词、曲、画、碑、版、古籍考据、文字、教育等方面皆有贡献,在财政、立宪方面也有小成。姚华与陈师曾被誉为北京画坛巨擘,与陈寅生、张樾丞三人后世誉之为“近代刻铜三大家”。在近现代诗歌史上,姚华也被誉为“秋草诗人”,他的诗歌诗风清丽,颇受当时大家的喜爱。在姚华诗中,有很多的花草的意象,菊花就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类。

二、菊花意象人格化特征

(一)清贞的隐士

文人墨客爱咏菊隐寓高洁之意,菊花与陶潜总是被提及,姚华诗中的菊花意象也是如此。姚华写到“洋菊近方盛,渐对陶靖节。”姚华笔下的菊花“花似山中处士臞,露浓霜饱更清腴。开时万本看成贱,如此一枝画得无?”“霜花清且癯,骨立见嶙峋。不与肉食谋,相称贞居贫。”“海燕来棲花尔汝,图成双艳迎霜吐。”姚华诗里的菊花清且贞,饱受浓霜,不被看好,瘦骨嶙峋,有一份道骨之风,“健骨凌霜意转肥”“菊花比佳士,枝叶宜风华。”菊花在姚华心里,犹如佳士,风姿绰约,风霜傲骨。同时菊花还是一位能够在霜寒下生存并绽放的英雄豪杰,他写道“采采东离花,英英霜下杰。寄得郢人心,千秋有余烈。”此外,姚华诗中“寂寥种菊花,清节乃见奇。”描绘的菊花还是一位清且有气节的志士,并认为“庭菊有馀华,冒作晚香烈。”菊花在快枯萎时候才是绽放最美的的时候。这些诗中的菊花和姚华晚年一样,辞官从文,“难将一臂孑”,却仍能保持不变。

(二)不屈的强者

晚年的姚华在病中强忍着身体不适还在写作书画,并说道“没法子啊,要吃饭”。“黄花未偿三年约”是在回复与王瑶卿之间曾有的“画菊”之约时写下的,他感到时光流逝,岁月的无情,但同时又接着写道自己是“一臂虽枯意尚芬”,自己正如菊花一样倔强、顽强,以此安慰自己和学生。姚华的性格特征正如他笔下隐喻的菊花一样:“东风生野蒿,几刈几回长。花农利俗好,断续成反掌。”不管花农爱好不爱好,菊花都犹如野外野蒿,不管怎么割,他都能“十日霜晴犹有菊”,努力顽强地重新生长。

(三)不训的野驹

姚华诗中的菊花诗充满灵性,如一匹不受约束的野马。姚华在诗中描写菊花长在山野,从出生便充满了自然的野性,从不在刀刃下低头。菊花的枝叶如诗所说“进退贯成旅,行列簇相亚。野性胡为驯,林泉滋变化。”在枝叶的生长上随性随先,排列不按人们想象的形状生长,在大自然的林泉滋润下慢慢成长成自己本该有的样子。姚华先生自己也说自己“缘性之所适,人各不同。野性难拘,宁破壁称尊,不耐华屋为客,故不能从大贤之后也。”菊花的性情与姚华的性情大致相当。

三、缘何选菊入诗

(一)际遇相似

姚华诗中的菊花生来清贫,犹如漫山野草中的艾蒿,没有成长在肥沃土地上,普通、平凡,随处可见可采。姚华祖上“寒素清贫”,高祖时家中就已经“一无所遗,家徒四壁”,祖父时“家綦贫,日磨菽升许,治浆卖之以活,仅得成立。”至姚华父亲时“门无遗资,室无宿粮”“家无锥地,盈少隅书”。然而出生贫贱的姚华通过刻苦学习,年仅21岁就经过遴选成为首批学古书院学生,不久乡试中举,成为莘莘学子中的凤毛麟角。在书院学习期间,姚华省吃俭用,政府给予的生活补助费四两膏火银仅留半数自己生活,另外半数要拿回家中接济妻儿。姚华书不够读,就借老师严修从天津带来的书读。在进京赶考时,姚华靠卖书生存,困顿无奈之下只得写信向同乡文静川先生筹借二十金或三十元以便赴开封参加借闱会试。28岁中进士后姚华奉旨以主用事,授工部主事,31岁学成归国后,迁任邮传部主事。民国后,先后在清华学堂、民国大学、北京美专等校任教,还出任北京女师、京华美专校长,两次出任民国议员,后弃官从文,靠卖字画为生。而立年后的姚华生活基本能自理,但都不算富裕,在其多次与其子姚鋈的通信中,多次提到“月无余资”“开销毫无存留”,希望儿子在日本留学能“节俭用之”,有时“过节囊空,旅费無着”只得过期给儿子汇款。姚华一生处于中国聚变动荡时期,原本只想按部就班考上科举后改变贫穷生活的他,经历了清朝的覆灭、民主革命、民国军阀混战,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姚华还多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失亲人之痛,在晚年身染重病,半身不遂。姚华先生一生遭遇,就如菊花一样,出生贫贱,一生生活清寒,却饱受风霜。

(二)品格相融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姚华赋诗讥讽这位窃国大盗。“三一八”惨案后,他又以诗悼念死难学生。之后,姚华的学生方伯务和李大钊同时遇害,他不畏株连,为方伯务的画作题诗,以壮声势。姚华一生主张自食其力,傲世独立,鬻文卖字为生,鄙视权贵,表现出读书人重名节,轻利禄,洁身自好的品格,受人尊重。姚华在清朝末年考取进士,贪污腐败成风,抱负不得施展;进入民国参议院当议员时,他耻于与奔官成风、明争暗斗的人共事,绝不趋炎附势,曾有“跛脚议员”称号,袁世凯慕姚华之名,欲任华为“总统府印铸局长”,被姚华拒绝。后来姚华毅然弃官而去,寓居在破寺中讲学,靠卖字画维持生计。文洁若先生说:“字里行间显示出了一位耿直不阿的中国文化人的铮铮铁骨。茫老毕生从未屈于军阀。”姚华自己信奉的是“淡然兮自守”“忠信进德”和“健骨凌霜”,这与菊花在中国的诗歌中所代表的人生品格一致,也许这也是姚华喜欢以“菊”入诗、以“菊”为伴的原因。

(三)孤独伴侣

“孤云难为依,孤鸿难为偶。”人总会有孤独,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姚华诗中的菊花诗孤独的,“此花何幽独,落落亦无有。同是孑遗身,欲摘几回首。”姚华认为自己和菊花一样孑然一身,而这份孤独在与菊花相对时会更加浓烈“空对黄花九日愁,开时泪眼见花羞。杜陵老去饥谁慰?”他非常爱菊,几十年年年爱买菊,“对此慰幽独,相将惜芳菲。”“我欲篱边分菊去,秋来画里傍君开。……寂寞几人珍晚节,临风顾影一徘徊。”菊花和诗人能够互相给予安慰,能够一起陪伴度过孤寂。

四、结语

姚华生性爱菊并不是毫无来由,姚华与菊,不仅仅只是如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将菊仅作为文艺作品中的表达情感的载体,而是将菊与姚华的生活,姚华的人生遭遇、心境情怀和人生品格融入在一起。姚华“菊花”意象特点的描写,能看出“菊花”这一意象背后当时历史背景下诗人的心境和品性。

参考文献:

[1]姚华.李华年.严进军点校.弗堂类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02.

[2]姚华.邓见宽选注.姚华诗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09.

[3]姚华.如晤如语 姚华家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03.

[4]文洁若.姚华——一位有气节的现代文化名人[J].贵州文史天地,1996 (2).

猜你喜欢

菊花意象诗人
菊花赞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晒娃还要看诗人
赏菊花
诗人猫
诗人与花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