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梯调的“四型人才”培养实践
2019-12-24三峡集团长江电力梯调中心
三峡集团长江电力梯调中心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时,对三峡工程给予了“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高度评价,并提出“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论述,而这个国之重器的“智慧中枢”,就是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以下简称“三峡梯调”)。
三峡梯调是三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长江电力的效益中心,负责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电站调度、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在建水电工程水文气象服务保障等工作,实施三峡到葛洲坝、溪洛渡到向家坝两组相隔千里的电站群联合调度,未来2年还将实现乌东德、白鹤滩两座世界级巨型电站的联合调度。近年来,三峡集团业务快速发展,三峡梯调管理范围逐渐扩大、调度容量逐步上升,伴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有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培养问题逐步显现,三峡梯调紧紧围绕“研究型、市场型、调度技术型、保障型”四型人才培养,深化国有企业人事管理改革,相继开展了三定方案研究以及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导向和方式,打通了青年员工发展通道,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为长江流域梯级电站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奠定了人力基础。
培育“四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培养梯级调度“四型人才”是实现流域水电能源高效利用、用科技引领行业创新的必然之路。未来随着乌东德、白鹤滩等电站的陆续投产发电,长江上游流域水资源整合逐步推进,流域梯级联合调度的空间愈发广阔,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型团队,在传统水利水电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方法,研究流域智慧水电能源科学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开展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运用,对保障水电站群安全高效运行有着重大意义。
培育梯级调度“四型人才”是适应电力市场改革的现实需求。作为“水流、电流、现金流”价值链的转化者,在当前电力供大于求、电力交易体制逐步建立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化交易份额正逐步加大,发电计划调整难度陡增,加之国家机构改革后主管部门对汛限水位加强监管,三峡梯调电力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新的时代背景对梯级联合调度、水文气象预报的预见期和预报精度指标提出更高要求,亟需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意识、市场思维的人才队伍。
培育梯级调度“四型人才”是适应自身发展,实现梯级电站调度1+1>N效果的有力支撑。当前三峡、葛洲坝、溪洛渡、向家坝四库联合优化调度效益已得到较大体现,进一步挖掘优化利用空间面临较大困难。随着乌东德、白鹤滩电站的陆续投产发电,调度机组容量和控制区域的增大,跨省跨区外送通道和上游干支流水库调蓄,导致调度环境更加复杂。加快培养一批调度技术人才队伍,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充分发挥流域梯级综合效益的最直接措施和手段。
培育梯级调度“四型人才”是紧跟高新技术发展潮流,保障梯级电站安全平稳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当前5G、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生产交汇融合,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建立一套统一的水调自动化系统平台使其具备梯级流域统一调度的功能、促进其与市场更加融合、保障电力外送的大动脉稳定可靠高速畅通等显得尤为迫切,在当前电力行业通信、自动化人才培养乏力的环境下,迫切地需要加强保障性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四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三峡梯调坚持五湖四海、选贤任能,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深化国有企业人事管理改革,破解了跨区域调动、本位主义、论资排辈等难题,持续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文化氛围,近2年通过人事管理改革,中层干部平均年龄降低5岁,“80后”年轻干部占比由8%提高至40%,干部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干事创业劲头明显提升,三峡梯调核心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梯级综合效益显著发挥,内部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外部评价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培育“研究型”人才
创新实施新员工带课题见习,促进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深度融合,将良好的研究习惯带入职场,系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依托相关专业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结合生产业务系统升级改造需要和新员工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创新开展新员工带课题研究,以“双导师带徒”的形式进行培训学习和课题研究。推行带课题研究机制两年以来,10余名新员工已累计撰写和发表30余篇技术论文、1部专著,大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际。
建设创新工作室,深入开展自主研发,“孵化器”“推进器”作用明显。创立以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为带头人、青年科技人才为主要成员的创新组织“青年创新工作室”,通过以工作室为平台,以相互合作为方式,组织开展自主科研、技术攻关、学习交流、技能培训等活动,强化创新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工作室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参与编写论著2部。
参与国家重点专项研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独立承担或深度参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及相关课题,通过国家层面的合作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引导青年员工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提升研究软实力。
培育“市场型”人才
创新实施挂职锻炼,促进青年干部坚定信念、承受重担、增长本领,有组织地推动青年干部成长成才。近三年来,已先后选派4批8人次骨干人才到相关部委、行业主管部门和调度机构挂职锻炼,促使年轻优秀干部走出“舒适区”,让他们经受岗位的磨炼,在難事急事中经受摔打。经过挂职锻炼,青年骨干政治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目前8名挂职结束及正在挂职的青年骨干已经有5人走上了管理岗位。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在国内、国际上宣传了三峡工程和三峡品牌,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依托ICOLD(国际大坝委员会)专委会秘书处和IEA(国际能源署)课题研究工作小组,有计划、多途径拓展国际业务交流与合作,成为集团公司外事活动的活跃群体、代表队伍。2012年以来,团队成员共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专利3项,企业标准10余项,获得行业、两级公司以及学会科技奖励10余项。
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市场、拥抱市场,培育了一支市场化思维干部人才队伍。近3年,组织6名优秀年轻管理骨干参加Mini MBA培训班,构建系统性管理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市场思维、提升管理素质与领导力;连续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通过邀请内外部行业专家进行授课,进一步强化市场思维,强化基层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参训学员累计200余人次;大力培养和鼓励青年员工参与市场化研究,通过开展受电区域气象条件对用电负荷的影响研究,初步具备了开展供电区域气温、台风等预测能力;深入开展行业交流,掌握电力交易规律,较好把握了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培育“调度技术型”人才
建立健全调度管理制度,规范调度管理流程,提升调度管理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具有全局调度视野、具备丰富水电调度知识技能、具备良好沟通协调能力和高超指挥技能”的调度(控)值班员。在系统总结溪洛渡到向家坝电站“调控一体化”调控经验基础上,推行三峡到葛洲坝“水电合一”值班方案,实现水电集中统一调度,为统筹协调梯级水库和电站各生产节点,实现实时调度生产全业务链整合和无缝衔接;推行调度(控)员上岗考核,研究、建立和实施“水电合一”考核评价标准,提升员工整体从业水平,完善员工培养和考核体系;引进了一批调度人才,稳步推进水电专业互学,为如何调度好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如何通过调度手段让葛洲坝老电站焕发新机、如何实现梯级电站综合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培育“保障型”人才
以智慧梯調建设为契机,打造三支保障队伍。结合水调、电调和气象三大系统升级改造,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运维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度参与系统联合开发,紧紧抓住质保期、维保期等机遇,主动作为,主动钻研,不断提升设备维护人员的二次开发能力,通过系统建设,培养一批研发人才,提升了设备管理运维水平;通过梯级电站调控楼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大项目的质量、安全、费用多维度的控制管理,培养大项目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
通过系统建设,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结合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国产化等新要求,主动对标先进智慧调度系统,推进水调、电调和气象三大系统升级改造实施,进一步丰富和扩展系统功能,在数据管理、模型优化等方面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数据风险预警、数据智能纠错、数据便捷对比分析等智慧功能,通过一次系统建设,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的保障性队伍。
(撰稿人:赵云发、张立平、王锦瑞、张月华、毛海超)
(责任编辑:金秩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