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人类中心主义,来拯救人类

2019-12-24郑银琪

青年时代 2019年31期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

摘 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的重要性,面对目前急迫而严重的生态问题,寻找理论依据研究根源也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学者提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概念,试图为生态危机寻根探底。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按人的需要或利益来思考人与对象关系的立场。与此对应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一种生物平等理念。有些现代的生态伦理学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破坏的源泉,是人们无止境的需求与欲望导致生态失衡,倡导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但是这种看法站得住脚吗?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本文将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定义、发展历程、与生态破坏的因果关系、两者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四个方面进行浅谈。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

一、何谓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首先,要明确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是什么: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再者,要了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三个大致发展过程。

(一)宇宙人类中心主义

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最初历史形态,其核心论点就是主张人类在空间方位的意义上是宇宙的中心。在西方,这种古代的宇宙人类中心主义是寄生于以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为代表的“地球中心论”之上的。既然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类又栖息于地球之上,那么人类也就自然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

(二)神学人类中心主义

这是在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提出的。这种神学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基督教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神学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不仅在空间方位的意义上位于宇宙的中心,而且也在“目的”的意义上处于宇宙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人类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目的。例如,果树之所以结果,就是为了使人类有果子吃;软木树的生长,也只是为了使人类能将它作为水瓶的塞子。

(三)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中心主义又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向,诞生了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是在20世纪特别是当代以来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审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之所以说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向,就是因为它不再是像古代的和中世纪的人类中心主义那样超自然主义的世界观,而是一种处理人与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种伦理价值原则,其核心论点就是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人类的利益应成为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

非人类中心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不再将人视为中心,不再将人视为高贵的物種,认为生物都是平等的。

二、两者对人与自然的看法

在谈及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时,先要引用一下西方学者诺顿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分类。他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分为“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怎么理解?通俗来讲,“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就可以看作是被生态学家所批判的那种为了人的需求不顾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观念,即把自然事物作为满足人的一切需要的工具,自然界也就变成了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类沙文主义。

而“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基于理性的意愿。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不但承认自然具有人类需要的价值,而且还认为自然具有转换价值。什么是转换价值?简单来讲,就比如种树的人以前只在乎树木的经济价值,乱砍乱伐,结果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在反思自我中,人们认识到树木不仅仅只有经济价值,还有生态价值,这就是具有了转换价值。

而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是,人不能为了自己的需要去破坏环境,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与其他生物是同在一个整体内的平等生物。

三、人类中心主义真的是生态破坏的根源吗?

笔者认为,将人类中心主义当成是生态破坏根源的人,往往是将“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扩大为整个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但是当人们着眼于诺顿提出的另一个“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就会明白人类尽管依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人类为了自己长久的利益,会选择合理的保护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从这个角度看,难道还可以说人类中心主义是破坏生态的根源吗?这是第一个质疑。

第二个质疑是,传统的看法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的破坏性在于它的“利己主义”,即人类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把自然当成工具,去牺牲自然环境。但是,“利己主义”存在于人类中心主义中吗?我们必须再回顾一次,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了人类的利益作为所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破坏环境,损害人类利益,这样的错误怎么可以归在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说,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头上呢?(在此本文不讨论前两种人类中心主义,因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在当代出现。)

那么什么才是破坏生态的根源呢?通常当人们讲到“利己主义”时,是与“个人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在出现生态问题之前,人们根本没有“用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实践”的观念,人们往往是以个人主义或者集体主义(如国家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等)对大自然资源进行粗暴的掠夺以完成自身的发展,将个别人或者个别群体的行为,归为整个人类的行为,这是以偏概全了。由此看出,生态破坏是不同时代的、不同利益主体的个人主义(或者集体主义)造成的。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反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至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其他更加站不住脚的缺陷,下文会有所涉及。

四、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首先,笔者从三点来论证它的合理性。第一,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类物种得以延续下去的原因,“为我”的利己性是物种的自然性;第二,人类中心主义体现了人的价值与创造力,人类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是人类价值实现的一大跨越;第三,合乎主题的,也是笔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上文已经提到了,造成生态破坏的根源是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这也就是说,人类中心主义不仅不是根源,反而为解决生态破坏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要求人类站在同一个利益下,为共同利益进行生产活动。基于这一点,用人类中心主义,才能拯救人类。

至于它的局限性,一方面是传统看法的“强化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就是人的欲望导致生态破坏,这一点笔者并不同意,因为笔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是它的概念;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见叶平先生的看法:人类中心主义只关心人类及其环境,而不顾其他生物的生态环境,这是一种传统的倫理学。

其次,人类中心主义只把自然看成人类的资源,讲究利用的合理不合理。而实质上自然不仅是人类的资源,也是一切生命体的资源。

最后,人类中心主义是不科学的,其伦理也是人类主观的,即以人类利益为基础的伦理。人类应该扩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人类范围,站在更大范围的自然的立场(包括人类在内)考虑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原则。

五、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基于个人观点,笔者并不赞同非人类中心主义。尽管在保护生态,倡导物种平等的角度,它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可以促使人类更清醒的认识自己及其不足,并重新反思、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有些观点可以为补充人类中心主义所用。

但是从理论上来讲,它是站不住脚的。这点我们可以从韩东屏先生的文章中得到启示。韩东屏认为,首先关于物种的平等是矛盾的,人与人之间尚且存在不平等,更何况是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同时,对所有物种都满怀同情地对待,把所有动植物都视为人的同胞,这样才是有道德的吗?但是,如果人连植物、细菌、病毒都不伤害,人还能生存吗?其次,利己主义有合理的,即利己又利人的利己主义,和不合理的,即损人以利己的利己主义,只有后者才是错误的,而前者非但无错,还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要行为方式。再次,何不能将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因为人类还要尽可能延续下去,为何要保护环境维系生态系统?因为它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也就是说,并非为了人类利益——人类中心主义,就达不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最后,也是它自相矛盾的最为突出的一点,它们都带有很强的人的价值取向。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理论时常露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尾巴——人的价值偏好。当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理论差不多都把道德关怀从人向人之外的扩大,看作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有效途径时,其言下之意不就是在说,对其它存在物的道德关怀,是对人有好处的事吗?这不就是带有追求人类共同利益的色彩吗?不就是与人类中心理论重合了吗?这样的矛盾,非人类中心主义无法解释。

六、结论

汤因比关于人类历史有两个主要过渡时期的思想。第一过渡时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至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表示人类在生物学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现在人类面临第二个过渡时期,即“向新意识的过渡”。它以人的新意识的产生为特征,这种新意识就是生态意识或环境意识,即把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类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价值目标。人类以这种新的价值观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开始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黑色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文明”。这其中,笔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将继续发挥其伟大的作用,将引导人类社会坚定而又必须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里要强调,这个人类中心主义,不是传统批判的为人类需求而破坏环境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适应了时代发展变化,为谋求人类共同利益,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中心主义。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土地,那是没有未来的。过去人们高喊“要金山银山”,如今现实要求人们“还要青山绿水”。将全人类看作一个民族,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8-14,47.

[2]叶平.“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J].哲学研究,1995(1):68-73.

[3]W.H.默迪,章建刚.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2):12-18,26.

[5]汪信砚.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2):14-18.

作者简介:郑银琪(1999—),女,汉族,湖北麻城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