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普遍联系观探析
2019-12-24孙文彩
孙文彩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当今国际形势的评估分析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未来展望而提出的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崭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体现着国家、民族之间普遍联系的关系,各国各民族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具有普遍联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面临来自于个别国家民族的偏见、对于全球问题解决的迫切性与退缩性的对立等不利因素。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要坚持全人类的普遍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普遍联系观;不利因素;推动发展
一、引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应对世界经济及安全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出了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全局观出发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的创造性运用。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于把握当前国际形势,构建更加和平、发展、普惠、共赢的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的普遍联系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经历时代的洗礼与淬炼,随着国际形势发展与中国国情特征而不断丰富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关乎人类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提供了中国智慧,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具有联系
马克思认为,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才是真正自由的共同体。秉承马克思提出的真正自由体的观念,中国领导人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发展共同体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世界”的思想,促进了第三世界各国之间的团结与友好关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关切和现实基础;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并把它正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深刻分析关乎人类生存命运及未来走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力求建立一个和平发展、美丽清洁的人类家园,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当前形势下的国际关系、国家战略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中国话语体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着国家、民族之间的普遍联系
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隨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与民族因新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往来以及交流日益紧密;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重大灾难、危机等,其破坏性后果也常常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从此意义上出发,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当今世界,各国彼此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形式的深刻变化也将各国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需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来共同面对各种现实的矛盾与挑战,这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三)各国人民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具有普遍联系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范围里内各国人民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接受以及认同是一个联系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之初,各国人民对该思想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接受的程度也不够。但是,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加之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等的不断推动下,作为紧密联系着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球村,各国人民对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性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的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接受也越来越普遍。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利因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受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阻力,前行的过程中充满了困难挫折,但这并不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
(一)来自于个别国家民族的偏见
尽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接受,并且广受赞誉。但是这并不表示没有质疑声音的存在。从历史上讲,以西方世界为主的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就始终存在。例如,在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的倡议时,美国的特朗普却提出“美国优先”的口号,而后甚至退出共同应对全球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朋友圈”,大肆宣扬利己主义。另外,当下的日本主流媒体奉行“价值观选择”原则,致使大量中国信息在传播中受到扭曲,而越来越多的日本人都开始觉察出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太多负面取向。
(二)应对全球问题的迫切性与退缩性的对立
人类社会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全人类社会命运与共。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面对的难题也越来越多。其中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人类生活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在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治理呈现出迫切性的要求,需要各国携手共同治理。但是,有的国家却在此时表现出懦弱性与退缩性。例如,美国退出为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此举体现出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缺乏承担大国责任的勇气,不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全球问题的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类似于自然环境等迫切性问题,各国更应该积极承担责任,携手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四、坚持以普遍联系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
没有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没有事物的发展,联系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普遍存在的。坚持运用好普遍联系的观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不仅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要求,也是积极承担大国责任的具体表现。
(一)坚持全人类的普遍联系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人类通过自己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实践,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社会中的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践的过程是在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实践。中国人民通过最广泛、最生动的实践,向世界展现出一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推进发展的宏伟画卷。从中国自身发展出发,由此及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4]。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大局出发,共同推进和平、安全、经济、生态等的发展。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坚持系统优化,坚持联系的普遍性。
(二)尊重客观规律
联系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根据客观实际改变条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单边贸易保护等问题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重大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充分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应该既注重人类社会客观外在条件,又恰当运用各国自身的主观条件;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部条件,又时刻关注外部条件;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又要重视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为作出调整与应对。
(三)树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按照普遍聯系的观点,整个世界因为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亚投行的正式开业;到2017年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再到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等,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最生动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在顺应世界潮流的不断变化中发展起来的,用统筹全局的长远眼光,站在人类社会整体的高度上,以开放性、包容性推动各个国家与民族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智慧的生动体现,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与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思考人类重大问题的共同价值、共同体意识和思维方式,它提倡合作共赢为核心,在政治上倡议平等和尊重、在经济上主张互惠互利、在文化上和而不同、在国际规则上主张寻找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缓和解决当下影响世界各国顺利健康发展问题的路径选择,又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的价值原则。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共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