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引导服务管理”的发展模式探讨
2019-12-24元美花高妍
元美花 高妍
摘 要:搞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高校贯彻和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本要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高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挑战要求高校辅导员对思政教育模式进行重新定位并努力探讨适应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教育管理体系。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重新思考“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立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重新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模式,探究“教育引导服务管理”这一体系的发展与突破。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服务
一、引言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成立于1933年,当时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并设立了政治指导员制度。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前进方向。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难以适用于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少数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为少数民族院校辅导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进而探讨少数民族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引导服务管理”这一模式的发展与转向。本研究立足于少数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边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少数民族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环境,围绕延边大学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开展的调查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希望能为今后民族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二、开展少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考虑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高校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以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适用于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正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个人价值取向、班级校园文化环境及网络舆论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探索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迫在眉睫。
(一)少数民族高校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少数民族高校的地域民族性在研究中是不容忽视的,以延边大学为例,延边大学作为坐落于以朝鲜族为主要居住人群的多民族聚居区的民族高校,有着独具特色的社会环境。其中,朝鲜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接受汉族学校教育和或接受朝鲜族学校教育等诸多分歧。进入大学后,很大一部分的朝鲜族学生会面临文化冲击以及沟通交流困难等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其文化自信迫在眉睫。
为促进校内朝鲜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引导服务管理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末,课题组教师进行了多方尝试,最终找到了“语言”这把钥匙。课题组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朝鲜语版的《论语》推荐给学生研读。将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仁、义、礼、智、信”等精髓融会贯通,变抽象的政治理论为生动有趣且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时代背景下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合理运用网络社交平台,将多种主题内容转发至微信、微博,鼓励学生制作小视频为祖国、为母校献礼,同时利用“e支部”APP进行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在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时,不良网络舆论阻隔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通过实践,笔者提出设想,在合理运用网络平台的同时,防止获取信息失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学习生活中,教育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过滤信息的能力,辅导员及高校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并发挥网络的最大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以人为中心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体系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推崇,这一趋势启迪高校辅导员逐步淡化自身的主体色彩,教师和学生应同时扮演主体和客体的角色。角色的转变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研究组选取了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近年来的就业率。在调查走访过程中,项目组成员注意到未顺利就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我认知模糊、对未来缺少明确的规划。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实践。辅导员教师组织了部分学生参加MBTI职业规划培训,参与培训的对象学生范围较广,涵盖了各年级本硕生。从观察了解到的培训结果来看,经过有经验和理论基础的专业教师的辅导,学生们对自我的认知愈渐清晰,对自己的性格以及适合的职业也有了基本的掌握。项目组预计对参与了培训的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力求在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
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价值观构建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在个人能力提升与社会发展协同方面的积极作用。基于此种构想,在此次研究活动中,课题组成员采取了个案调查对比的方法,与学校关工委等部门合作,组织安排少数学生进行人际沟通和MBTI职业规划的辅导与培训,长期坚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规划。经过对心理健康辅导和MBTI培训等活动的实践评估,就目前的调差结果看,接受了心理健康辅导的学生和参加了职业规划培训的学生对自我认知愈发清晰,对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实现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教育引導服务管理”模式的探讨与设想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人才的培养
少数民族高校在社会发展和民族地区人才输出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为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全方位需求,少数民族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力度,还应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培育完善的人才,让学生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全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肩负着建设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事业,另一方面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需要大学生端正思想态度,有较高的政治觉悟、雄厚的知识储备,通过思想政治学习使自己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培养有崇高的民族团结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除MBTI等培训外,项目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进行了转变价值观念的实践,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转变思维,积极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辅修双学位课程,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知识储备,为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班级建设工作
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民族特色文化,项目组尝试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在取得领导的赞成后,于汉语楼先后设立了古筝室、茶艺室,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高校教育相融合。
此外,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课题组成员对在校大学生关于班级建设的态度和意愿进行了汇总,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们更倾向于以灵活且多元的组织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项目组教师尝试了通过剪纸课以及五谷粮食画制作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水平的培养至关重要。哈贝马斯过去曾提出并建立了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对现如今的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在“以学生为中心”基础上,师生间通过平等对话和交谈所建立的平等对话关系,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当下少数民族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全新的挑战和难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辅导员对教育管理体系的思考和创新。少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独特的人文环境等因素而呈现出特别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值得引起相关研究者和学界的关注。作为民族特色高校的延边大学更是朝汉文化完美交融的典型,笔者将在今后继续进行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讨与研究,孜孜以求,为民族团结和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观点和看法。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陈健.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9(4).
[3]康亚萍.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创新研究[J].品牌研究,2018(S2).
[4]刘祎男.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J].林区教学,2019(2).
[5]张静.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8(6).
[6]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7]卓如彩.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风,2019(5).
[8]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高校辅导员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研究”(GS18062)。
作者简介:元美花(1987—),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文学硕士,助教,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