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街区综合优化之转型与创新
2019-12-24易钊李小嘎廖万希
易钊 李小嘎 廖万希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64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对于主要城市的共同建设目标为:充满活力、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如此“旧城街区重塑”的浪潮便随之形成了。各地政府都普遍性认识到,对于在街道中步行、自行车及城市生活的关注度增加,可以有效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出“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生活街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对于自行车道及步行系统建设予以强化,对绿色出行予以倡导。通过对街区设计予以强化,对于城市服务供给可以进一步的改进,从而激发城市活力,使得城市的文化内涵及塑造城市精神予以提升。
1 总体思路
从道路到街道要实现理念、技术、评价等要素的一系列转变,具体体现有:
(1)把“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转变为“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如图1。
(2)把“道路红线管控”转变为“街道空间管控”,如图2。
(3)把“工程性设计”转变为“整体空间环境设计”,如图3。
(4)把“强调交通功能”转变为“促进城市街区发展”,如图4。
图1 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
图2 街道空间管控转变
图3 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
图4 促进城市街区发展转变
2 优化目标
旧城街区重塑构建应以“协调风貌、活力街区、多元路段”三个目标为导向,这也是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因素的综合引导。
(1)协调风貌
城市建设、更新行为应当与城市性格、城区风貌相协调;使用功能、公共措施与城市发展预期和未来功能分区相协调,发挥最大功效;与周边地块、道路性质及都市风貌相协调,以人为本,提高使用者的感受。
(2)活力街区
富有凝聚力的城市街区,突出功能主导因素和公共引导性,增强街区的“可识别性”;通过逐步形成公共空间“序列层次性”,满足不同人群活动行为的需求;丰富的公众活动,以自发组织或统一号召形式开展各类活动,使街区生机盎然。
(3)多元路段
多元的使用,公共信息化智慧化路段与设施,强调“公平主义”;多样化的建筑类型,提供多样化使用可能,融合于路段的各类建筑界面优化统一。偏重商业路段、景观路段公共设施与城市家具的重点提升,进而向外围区域路段扩散,最终形成区域多元化公共服务路网。
3 具体策略方案
3.1 人行道路空间统筹利用
当商业、住宅、公共服务等公共功能是沿街建筑底层时,要对开放退界空间予以鼓励与人行道路予以一体化设计,对于步行通行区、设施带和建筑前区进行统筹空间。开放式退界空间的标高要与人行道路空间一样,铺装也应相同或相似,对于台阶、停车、不可进入的消极绿化等设施要进行限制设置,从而使空间的联通与灵活使用得到保证。
(1)步行通行区:其应达到步行的需求并协调。对于道路的等级、开发的强度、功能的混合程度、界面业态及公交设施等因素要予以综合考虑,对于步行通行区的宽度要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功能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行人流量较大;公交车站、轨交出入口和商业设施将进一步增加人流,步行通行区需相应加宽;主、次干路两侧人行道应适度加宽,减少快速通过的机动车给行人带来的不安全感,如图5。
(2)设施带:对于各类设施要予以集约化布局于设施带内,以免步行通行受到市政设施的妨碍。当沿街只是布置少量小尺度的设施时,应沿路缘石来进行设施的布置,余下空间可补充步行通行区,如图6。
图5 开放式退界空间设计
图6 市政设施集约式布局
3.2 街区公共空间视觉虚实结合
(1)利用用街道展现城市形象。
重视街道作为城市形象窗口的作用,对于入城的要道、主要的商业街以及景观休闲街道的整体性风貌要加以强化管控,对于景观门户节点的塑造更是要重点强化。
(2)透光透空虚实相融,增加街区视觉纵深。
建筑底层要避免大面积实墙和高反光的玻璃。商业街道第一层街墙界面的最低透明界面应该要超过界面总面积的60%,鼓励展示橱窗的设置;生活服务街道的第一层街墙界面的最低透明界面要超过界面总面积30%。
图7 公共空间视觉虚实结合
3.3 环境品质与公共设施艺术景观提升
(1)提供可靠的街道环境,增加行人安全感。
附属功能设施和建筑附属设施都必须要坚固可靠,不能对行人的活动和车辆的通行安全产生妨碍。设置于步行空间里的交通标志牌及店招等设施要予以可通行空间的保留,避免对行人的正常通行产生妨碍。利用色彩鲜艳的索套对斜拉索予以警示。
(2)人行道铺装应满足防滑要求。
人行道宜采用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如现烧面、荔枝面花岗岩、透水混凝土砌块砖等来进行铺装。
(3)街道特别是人行道要保证有充足的夜间照明。
路灯的形式、数量以及照度要达到人行道的照明需求。对于比较宽的道路及人行道,要进行人行道专用柱灯的设置,或者是结合沿街的建筑物或围墙来进行壁灯的设置。
图8 步行空间照明方式
(4)合理布局街道绿化。
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街道绿量,发挥街道遮阴、滤尘、减噪等作用。街道绿化包括行道树、沿街地面绿化、街头绿地、、盆栽、立面绿化、隔离带形成的绿化等。
(5)鼓励在街道空间中进行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
街道空间鼓励运用雕塑等艺术品来予以装点,进行景观小品、灯光装置等设施的设置,从而使得空间环境的吸引力得以增强。
3.4 向信息交互智能街区转型
(1)智能设施:运用智能集约来进行街道空间的改造,对街道设施予以智慧整合更新。
1)对智能设施的占地面积予以控制,引导街道进行智慧管理。
2)鼓励智能改造现有的设施,使得城市服务水平提升。
3)鼓励沿街界面实现智能化,促使城市立面和智能设施被整合。
(2)构建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控平台
1)对于具有时效性的公交信息予以发布。
2)公交站牌达到100%的电子化率,对于下班车到达时间等相关信息要予以提拱。可通过智能车站进行多媒体发布、乘客投诉等。
3)沿街提供综合交通信息发布与查询终端。
(3)通过信息交互系统,促使街道实现智慧转型。
1)对交互信息予以发布,从而使得公共服务得以提升。
设置交互式信息系统,提供生活、服务、商业、医疗等信息,政府公务和全程电子监察率应达到80%,信息发布面板可结合广告位设置。
2)提供交互服务形成开放平台。设置交互式服务系统,在街道重要节点定点设置,鼓励自助零售、休憩娱乐、充电桩位等服务,社区多媒体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应达到80%。
3)营造交互艺术出发空间活动。在街道重要开放空间节点设置智慧公共艺术装置,扩展声音、图像、气味、触觉等传播媒介。
4 结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飞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对城市街区空间规划的人性化和智能化要求愈加强烈。本文通过探讨旧城街区综合优化设计,在街道中增加人文关怀与群众参与感,提高公共空间风貌品质,打造创新型智慧城市,可以激活老旧城区二次生命力,大幅度提升城市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