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遗传性状分析
2019-12-24邵小斌赵统利朱朋波汤雪燕孙明伟王江英
邵小斌,赵统利,朱朋波,汤雪燕,孙明伟,王江英
(1.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2.江苏金万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唐菖蒲(Gladiolushybridus)为鸢尾科唐菖蒲属多年生球根花卉[1],花形别致,花色丰富[2],是世界著名“四大切花”之一[3],素有“切花之王”之美誉。唐菖蒲颜色丰富,瓶插寿命长,用途广泛,现有栽培品种很多,达1万种以上[4]。在国内外切花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5]。目前,我国的栽培品种和生产用球90%从国外引进,仅很少由国内培育和繁殖,虽然也选育出一些新品种,但能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不多,品种繁殖育种工作明显不足[6]。本研究采用不同育种方式,旨在探索唐菖蒲遗传规律及主要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培养出优良的唐菖蒲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从荷兰引进的唐菖蒲品种阿斯特和纪念品(表1)为材料,进行杂交育种试验。
表1 亲本的主要性状
1.2 方法
2014年8月31日种植于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东辛农场试验地3号日光温室内,种植密度为40粒·m-2。分别进行正反交,并以其中亲本阿斯特进行自交。当年11月23日起,每天上午9:30—11:00进行杂交或自交。每株留低部位花3朵,其余摘除。花瓣未完全开放时去除雄蕊,并套袋。在父本的花瓣已完全开放,但花药未开裂时,用镊子轻轻摘取花药,放在容器内备用,标注父本名称。杂交时,用利器挑取花粉,放在容器内。雌蕊3裂柱头呈羽毛状时,用软毛笔蘸取花粉,轻抹于雌蕊杂交后,挂上标牌,注明杂交或自交日期、父母本。每个组合3株,共9朵花。8周后种子成熟。第二年的3月下旬露地播种,当年收获开花种球。2016年3月上旬露地种植。
1.3 亲本及后代数据测量
在唐菖蒲第1朵花完全开放时,测量株高、花轴长、小花数、花茎粗度、花朵横径,记录开花日期及颜色。
株高是指地面到植株花序最顶端的距离,花轴长是指第1小花基部到花序顶端的距离,小花数是指花序上所有小花的数目,花茎粗度是指花序最下部一朵花基部的茎秆直径。
1.4 数据处理
应用模糊数学隶属分析法计算6个性状综合隶属值,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6个性状遗传权重,利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父母本及F1代各性状隶属函数值,求出平均隶属函数值。用皮尔生积矩法求出它们的相关系数,并以此计算出遗传性状的权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交后代性状
以品种阿斯特为母本,纪念品为父本进行杂交。计算F1各性状的隶属值,具体性状数值及花色见表2。序号1为母本阿斯特,序号2为父本纪念品,序号3-30为F1代。
由表3可知,株高、花轴长相关系数最高,分别达到了0.930和0.911,小花横径相关系数最小为0.441,而生长期表现出负相关为-0.408。
表2 正交各性状综合隶属函数值及平均隶属函数值
表3 正交各性状的相关性及权重分析
2.2 反交父母本及其后代性状
以品种纪念品为母本,阿斯特为父本,进行反交,计算F1各性状的隶属值,具体性状数值及花色见表4。序号1为母本纪念品,序号2代表父本阿斯特,序号3~14为F1代。结果分别见表4、表5。由表5可知,粗度、花轴长相关系数均为0.83,小花数为0.81,生长期相关系数为0.04,未呈现出负相关。
2.3 自交及其后代性状
以品种阿斯特自交,计算F1各性状的隶属值,具体性状数值及花色见表6。序号1为亲本,序号2~7为F1。由表6、表7可知,小花数相关系数最高,为0.61,生长期相关系数为-0.26,呈现出负相关。
2.4 F1代数量性状比较
由表8可知,3种育种方式F1代的株高、小花横径、生长期等性状没有显著差别。在花轴长、小花数、茎粗等性状上,反交和自交的F1代与正交的F1代有显著差别,反交和自交方式的F1代的花轴长比正交F1代长、小花数多、茎粗比正交F1代大。株高上虽然3个F1代之间没有明显差别,但反交、自交株高均值明显高于正交。
表4 反交各性状综合隶属函数值及平均隶属函数值
表5 反交各性状相关性及权重分析
表6 自交各性状隶属函数值及平均隶属函数值
表7 自交系性状相关性及权重分析
通过表1和表8发现,自交系后代主要性状完全来自于亲本阿斯特,但其F1代性状均没有超越亲本。在正交和反交的F1中,除了生长期比亲本短外,其他的主要性状亦没有超越亲本,但是反交的F1主要性状比正交好,在花轴长、小花数、茎粗等性状上达到了显著差异。
表8 F1代性状均值的对比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达显著(P<0.05)。
2.5 不同育种方式对成球数量及花色的影响
每种育种方式均选取3株共9朵花进行杂交或自交,由表9可知,每种处理所获得开花种球数量差异较大。以阿斯特作为母本,成球率较高,开花种球有28粒,而以阿斯特作为父本,开花种球只有12粒,阿斯特自交时,成球率最低,获得开花种球仅6粒。
由表9可知,所有F1代中,分离出了红色、复色、粉色,红色数量最多,在46个子代中,开红色花的植株有33株、粉色5株、复色2株。在正交的28个子代,与亲本颜色相同的各1株,在反交的12子代中,没有出亲本颜色。在自交6个子代中,出现了3种颜色,分别为紫色4株、红色1株、黄色1株。
2.6 主要性状与株高之间的关系
由于正交F1数量多,有28个,因此,其亲本及其F1代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唐菖蒲株高与其他主要性状关系。
表9 不同育种方式对花色的影响
2.6.1 株高与花轴长之间回归关系
根据已测量的数据,求出回归截距a=-15.5,回归系数b=9.87,并求得t=9.87(t0.05,28=2.048,t0.01,28=2.763)。因此,株高与花轴长之间是呈直线关系的。直线方程y=-15.4+0.5x,相关系数为0.88。以此直线方程和相关数据绘制图1。
图1 株高与花轴长的回归直线
2.6.2 株高与茎秆粗度之间回归关系
根据已测量的数据,求出截距a=-0.12,回归系数b=0.01,以此求得t=6.52(t0.05,28=2.048,t0.01,28=2.763)。因此,株高与茎秆之间是呈直线关系的。直线方程y=-0.12+0.01x,相关系数为0.78。以此直线方程和相关数据绘制图2。
图2 株高与茎秆粗度的回归直线
2.6.3 株高与小花数量之间回归关系
根据已测量的数据,求得t=4.35(t0.05,28=2.048,t0.01,28=2.763)。因此,株高与小花数之间是呈直线关系的。直线方程y=-3.75+0.14x,相关系数为0.76。以此直线方程和相关数据绘制图3。
图3 株高与小花数量的回归直线
2.6.4 株高与小花横径之间回归关系
根据已测量的数据,求得t=1.63(t0.05,28=2.048,t0.01,28=2.763)。因此,株高与小花横径之间无直线回归关系。
2.6.5 株高与生长期之间回归关系
根据已测量的数据,求出t=-2.31(t0.05,28=2.048,t0.01,28=2.763)。因此,株高与生长期之间是呈直线关系的。直线方程y=115.25-0.19x。以此直线方程和相关数据绘制图4。
图4 株高与生长期的回归直线
3 小结与讨论
3.1 F1主要性状表现
通过表2、表4、表6发现,无论何种育种方式,子代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大多数是小于亲本的,也就是说,子代综合遗传性状弱于亲本。亲本阿斯特、纪念品是流行多年的商业品种,它们的综合性状确实比较优良,通过它们之间杂交,很难获得更优的新品种。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亲本之间连续自交,获得纯合品种,然后再通过杂交,获得F1代。
3.2 F1花色遗传
由表9可知,唐菖蒲花色遗传规律复杂,后代均表现出很大的分离,这与马国华等[7]的研究是一致的。在正交处理方式,F1出现了5种颜色,红色最多,有22株,亲本颜色最少,各1株,粉色出现3株。在反交的处理方式中,红色最多,有10株,没有出现亲本颜色,出现1株粉色。在自交的处理方式中,出现红色1株,亲本颜色4株,粉色1株。在3种处理方式中,均出现红色,粉色,亲本颜色出现最少。因此,唐菖蒲在花色方面,未呈明显的偏母性或偏父性遗传,红色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力。
3.3 株高与主要性状的关系
通过计算,发现株高与花轴长、茎秆粗度、小花数量等唐菖蒲主要性状呈正相关,今后的育种目标可以定位于株高。选育切花品种时,筛选出株高的品种,植株高,花轴会相应变长、茎秆会相应变粗、小花数量也会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