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文学科学
——文学与认知的对话》评介

2019-12-24重庆文理学院张之材

外文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认知科学诗学文学

重庆文理学院 张之材

1. 引言

认知科学的发展引发了众多学科的认知转向。从20世纪80年代起,楚尔(Reuven Tsur)开创了他的认知诗学研究。时至今日,文学的认知研究已出现“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文化研究等范式或流派”(熊沐清2015:1)。一些重要著作面世,如楚尔的《走向认知诗学理论: 拓展与更新版》(2008)、斯托克威尔(Peter Stockwell)的《认知诗学导论》(2002)、赛米诺(Elena Semino)和卡尔佩珀(Jonathan Culpeper)合编的《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和认知》(2002)、詹塞恩(Lisa Zunshine)主编的《牛津认知文学研究指南》(2015)等。相关的系列丛书先后出版,这些丛书合计将近五十部。其他种类的著述数目繁多,难以一一罗列。

认知文学研究一路开疆拓土、成绩斐然。然而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的不一致性、方法论的模糊性等。这致使这一研究领域到目前还没有一本导论性的著作问世。开拓固然重要,整合亦必不可少。早在2009年,《认知诗学——目标、成就与空白》一书就在每篇文章后面都附上一篇短评。编者希望通过这种编辑方式加强认知科学和文学研究的对话,反思认知诗学的目标、成就和不足。(Brǒne & Vandaele 2009:5) 201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认知文学科学——文学与认知的对话》(CognitiveLi-teraryScience:DialoguesbetweenLiteratureandCognition,以下简称《认知文学科学》)一书。该书以文学和认知的双向交流为宗旨,以“科学”为中心词,体现了认知文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和发展自信。正如主编在导论中所说:“总揽认知文学科学领域,从本书的十七名作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本领域正在自信地走向成熟”(Burke & Troscianko 2017:12)。

2. 主要内容

《认知文学科学》全书共收录了十五篇文章。除导论外,十五篇文章被平均分作三个部分。各部分的标题依次是“从认知角度看文学”“从文学角度看认知”以及“认知科学中的文学和认知”。

导论由两位主编迈克尔·伯克(Michael Burke)和艾米丽·特罗塞安科(Emily T. Troscianko)撰写。伯克是罗斯福大学、荷兰乌德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修辞学教授,特罗塞安科任牛津大学中世纪和现代语言学院副研究员;导论的标题是“认知文学科学风景之窗”,概述了该书的缘起、研究者、主要内容、涉及的主要领域、文本选取的范围、研究方法、未来重要议题等。

第一部分是从认知角度看文学。文学研究者利用认知科学对文学和文书阅读进行新的解释,体现了认知科学对文学研究的启发作用。第一章由哈特纳(Marcus Hartner)撰写,探讨文学和认知科学结合的标准问题。作者认为当前研究缺乏普遍的理论框架。认知诗学、认知叙事学、神经美学等不同分支的存在导致方法论上的含混、理论上的不一致。然而文学问题的复杂性需要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在使用科学概念时,应遵循一致原则、适度借鉴原则和自治原则。第二章由皮尔莱特(Caroline Pirlet)、怀拉格(Andreas Wirag)合写。他们认为缺乏情感维度的叙事认知研究并不能完整地表征我们是如何理解故事的。在生物体内部,作为信息选择手段的情感协调认知输入,使注意力聚焦于目标、愿望和喜好,从而产生合理的行动。在生物体之间,通过移情和同情,双方可以传递、理解态度和意图。在阅读过程中,情感引导读者注意故事的某些方面,进而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推断。在对詹姆斯·乔伊斯的《伊夫琳》的文本细读中,情感在读者理解主人翁有关去留的抉择及其内心冲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章由迈阿尔(David S. Miall)撰写,对崇高的情感体验进行认知研究。作者借鉴认知科学对“惊奇”和“感动”的研究,认为崇高体验主要来自于视觉、听觉刺激起到辅助作用。这一体验超越了个体的表征理解能力。在分析雪莱对勃朗峰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前景化有助于崇高感的产生。而威廉姆斯对于莱茵河瀑布的崇高体验可以使读者自身发生情感改变。大脑前皮质层的钝化导致自我意识的短暂湮灭。在第四章中,卡尼(James Carney)在阐述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之后,分析了大量科幻小说对时间、空间、社会和可能性距离的操控。作者指出了科幻体裁的期待性特征,解释了读者能够容忍其人物刻画、写作风格等公式化的原因。第五章出自博伊德(Brian Boyd)之手。认知神经科学认为出于减少信息解读成本的原因,大脑以模式识别的方式运作。各感觉通路的信息最终汇集成超合并处理区,从而实现对叙事人物、背景、情节、体裁等要素的解释。作者对比了莎士比亚戏剧和其十四行诗中的不同模式。《第十二夜》中没有结局的三角恋叙事模式有助于“柳屋”(willow cabin)内涵的解释;诗歌消减叙事,从而能够从具体环境中解放出来,通过节奏、韵律、想象等模式实现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直接情感共鸣。

第二部分是从文学角度看认知。文学研究者利用文学素材或概念框架对认知科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辨析,体现了文学研究对认知科学的反哺作用。第六章出自霍根(Patrick Colm Hogan)之手。他指出文学因其生态信度对于认知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通过分析《堕落之后》剧本中昆丁两次异常愤怒的片段,作者指出了认知科学研究所忽略的情感记忆和模拟的结构性特征,进而分析情感记忆的本质及其与模拟的关系。第七章由波尔维宁(Merja Polvinen)撰写。她认为视小说为虚构是文学想象的中心要素。小说读者处在沉浸于小说和对小说的反思这种看似矛盾的互动中。然而文学研究的这种常理在心理学、神经科学对虚构的试验研究中却常常被简单化。但是认知科学对于文学研究也不乏启发:一般的认知技能不仅由文本的环境或人物激活,同时也由环境、人物的虚构性激活。随后,作者对克里斯托夫·普利斯特的《威望》进行了分析。在第八章中,库库宁(Karin Kukkonen)认为认知的预测加工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视觉艺术中的视角感知和艺术风格。文学作品和视觉艺术有着相似的模仿策略。通过分析雅克克佐齐的《恋爱中的恶魔》中的幻觉、被引诱的不确定性,作者认为叙述会直接影响有意识的预测和无意识的推理之间的互动,进而塑造预测加工。第九章由该书主编特罗塞安科执笔,对885名受试者进行了在线调查,探究了阅读反馈对饮食失调患者的影响。对于健康的人,心理、行为、身体等因素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消极反馈实现动态平衡。而对于厌食症患者,身心交互问题得以凸显。在阅读与身体现象相关的材料时,他们会激活或强化对自身的关注,更偏向于注意与身体相关的刺激信号。第十章出自赫尔曼(David Herman)之手。在对动物心智可及性的论辩中,作者采用叙事学和他者现象学相结合的方法,聚焦心智行为在虚构、非虚构叙事中的差异性,认为不是体裁而是话语决定了动物主体性投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促进了叙事学关于动物主体性的研究以及跨学科中人与动物关系的研究。

第三部分是认知科学中的文学和认知。认知科学家涉入文学或文学批评,从而对认知科学或文学进行反思,体现了两者的双向交流。在第十一章中,心理学专家吉布斯(Raymond W. Gibbs Jr.) 对《未选择的路》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了解读,指出任何类型的文学体验都基于具身模拟。普通读者和文学评论家存在认知共性,但认知模拟的最终产品(意义阐释)会因为文本、阅读者的个性、阐释目的和动机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文学的科学研究重在解释一般的阅读过程。这种研究纵然可能会被文学批评家的个性化解读所拒绝,但仍然是其解读的基础。第十二章由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玛贝尔(Micah L. Mumper)合著。通过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和试验研究证明读者的直接、间接记忆对于叙述事件的推断、叙事的参与性回应、人物的移情以及与叙事世界的融入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第十三章中,奥特利(Keith Oatley)分析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作者提出了虚构作品的四个心理学基础:虚构作品是基于心智模拟的;虚构作品源于孩提时的游戏;阅读虚构作品影响读者对他人的理解;阅读虚构作品影响读者自我意识的改变。第十四章由贝格斯(Alexander Bergs)撰写。尽管模式识别是人类认知的突出特征,但是人类如何认知那些失配的信息呢?作者从语言分析、文学阅读、神经科学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压制(Coersion)也可能是认知的普通机制之一。第十五章由雅各布斯(Arthur M. Jacobs)撰写。作者指出以往的语言学、心理学研究忽视了语言的情感方面,致使阅读中的情感和审美过程不够明确。他运用一系列研究成果论述了阅读如同爬山般的体验,提出神经认知诗学模式,并与该书主编伯克所提出的“阅读七阶段”模式进行了对比,指出两者可以整合、互补。

3. 简要评价

该书是认知文学研究领域继2015 年的《牛津认知文学研究指南》之后的又一力作。“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文·平克评价《认知文学科学》是‘令人激动的全新尝试’,既为认知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精彩的研究对象,也向文学学者展示了人类语言令人惊叹的表现张力与人类思维与意识的无限潜能。”(骆蓉2018:170)该书突出体现了对认知文学研究更深入、成熟的思考。

首先,该书集中展现了认知文学研究领域的作者的国际化(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德国、芬兰、挪威等)、跨学科(如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人类学、医学、认知语言学、文学等)、跨文类(小说、诗歌、戏剧等)的特点。论文作者还同时具有文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权威性(如Brian Boyd、Patrick Colm Hogan、David Herman、Raymond W. Gibbs Jr.等)。

其次,该书凸显了认知文学研究的六大主题:具身、情感、模拟、沉浸、心理意象以及社会认知(embodiment, emotion, simulation, immersion, mental imagery, and social cognition)。与《牛津认知文学研究指南》相比,该书缺少认知酷儿理论、决策理论、认知障碍研究等方面的拓展,但其优势在于能够更加集中地探讨以上六大主题。从以上内容概述中可以看出该书所收入文章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具身认知”体现了认知来源的现象学哲学基础。“情感”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要素。 “模拟”是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条件。“沉浸”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层体验。“心理意象”是对作品的心理表征。“社会认知”则涉及读者的思维活动和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判断。这六大主题既体现认知的关键要素,又涉及文学的核心特征,是认知的方法论特征和文学的本体论特征的充分体现。

再次,学科自信明显加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与《认知诗学导论》相比,虽然所借鉴的母体学科远远超过认知语言学范畴,但是却提出了借鉴的原则,如一致、适度、自治。笔者认为这些原则的提出对于认知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否则,但凡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不加选择地借鉴利用,就会造成该研究领域的混乱不堪。同时,笔者认为还有另外一条核心原则——文学性原则,即认知文学研究应该坚持研究的文学性。我们对认知科学的借鉴,其根本目的是要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有启发意义,如熊沐清(2012: 458)认为, “有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效果做出新的解释,发现作品新的涵义或新的美感”。在《心智美学:文学与心智科学》(MindfulAesthetics-LiteratureandtheScienceofMind)一书中,编者提出美学是艺术作品或体裁特有的基本原则。“心智美学应该关注美学特质,即除了其他方面,必须注意文学的文学性。”(Danta & Groth 2014:7)作为认知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心智美学因其关注的侧重面,较早提出这一文学性原则。这应当引起学者的重视。第二,文学的认知研究也不是一味地借鉴其他学科。她还可以对其他学科做出有益的批评,产生反哺作用。这一点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生态信度”的提出,还是“文学值得研究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有跨学科价值”(Burke & Troscianko 2017:10)的论断都显示了该学科成长的自信。

4. 结语

詹塞恩在《牛津认知文学研究指南》开篇认为认知文学研究的最佳定义是理查德森2004年提出的“痴迷于认知科学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们的研究,他们之间有许多东西可以交流,不管他们之间有什么意见分歧”(Zunshine 2015:1)。尽管这一提法为认知文学研究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学科边界等敞开了大门,但是并不利于我们把握该领域的核心特征。《认知文学科学》以文学和认知的双向交流为宗旨,以“科学”为中心词,体现了认知文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和发展自信,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认知科学诗学文学
背诗学写话
我们需要文学
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语言变异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让认知科学降落凡间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脑与认知科学贵阳宣言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