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安“边条参”名字的由来

2019-12-24孙卫东崔岩春

人参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边墙集安条子

孙卫东,崔岩春

(1.通化市人参文化研究会,通化134000;2.集安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集安·134200)

素有‘吉林小江南’美称的集安,是我国人参的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据《集安县志》记载,从清康熙一年(1662年)前后,集安开始有园参栽培,近400年历史。特别是别具特色的“边条参”,形质兼优,驰名中外,价格也高出其他人参一倍以上,被称为“园参之王”。

在人们们选购人参时,懂行的人首选集安“边条参”,很多人参经营者甚至把自己从其他产地的人参也说成集安边条参,为了卖个好价钱,欺骗顾客。那么,大名鼎鼎的集安“边条参”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也走访了很多与人参打交道的人,得到的是多个版本的答案,现整理出来与朋友们共同探讨!第一种说法,有朋友说集安处于中国的边境,鸭绿江对面就是朝鲜了,所以边条参取边境的“边”。集安人参形好,用当地话说就是条好,所以叫边条参。第二种说法,有朋友说当年可能是培育出这么好的人参的那个人姓“边”,为了纪念那个姓边的人,才叫边条参。第三种说法,从前有个叫边条的人在集安种人参,他种的人参长得特别好,人们都去和他学习种植方法,把他种的人参就叫做边条参。第四种说法,说集安人参长得长长的,像一条鞭子,就叫鞭条参,后又改做边条参。以上四种说法似乎都有几分道理,但是在集安民间,如果你问起一些与人参打交道的老年人什么人参最好,他们都会顺口而出“老边条子”。小编认为“老边条子”才是边条参真正的原名。

2007年,笔者和朋友一起到北京出差,因个人喜好,每次到北京都会去琉璃厂和潘家园古董市场逛逛。下了公交车,在步行去琉璃厂的路上路过一家老药铺,琉璃厂附近的药铺装修的也很古香古色,有老北京的味道,个人觉得这也应该是家百年老字号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老物件儿的人一定得进去看看。里面人不多,有个满头银发的老中医在给一名老太太把脉看病,旁边还有几个排号等候的。在店里我主要是看那些老摆件,装药的坛坛罐罐和老药柜,在离老中医不到两米远的一个柜台里摆放着人参和鹿茸等贵重药材,我当然要看看人参了,一边看一边对我朋友说:“这是咱家那产的边条参”。老中医似乎听到我说话,眯着眼睛一边给患者把脉一边自言自语道:“老边条子,老边墙里头的老参条子”。我在集安生活三十多年,还真就没有人说起过边条参的意思,也没关注过,这真是头一回听老人家说起,我好奇地仔细看看老人,得有八十岁高龄,鹤发童颜,也没带眼镜,很精神矍铄的一位老人。我对老人笑了笑,没打扰他。我对柜台里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医师说:“这老爷子真厉害啊,我是集安人我都不知道。”那位医师说:“这老爷子您可不知道,祖上是宫里给万岁爷看病的御医,和万岁爷还是亲戚哪,正黄旗”。我走出药铺好远才后悔起来,咋没给老人家照个相呢,名字也没问。

第二次听这么说的也是一位八旬老人,2012年我去集安天桥沟拜访一位放山把头,把头叫刘洪兴,那年老人84岁,一辈子务农,放山。别小看这位大山沟里的老人,他年轻时可是战功赫赫的 “中南海保镖”。拜访的过程让我惊奇不断,老人说他19岁当兵,是在辑安(集安)县大队入伍,后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四野,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打锦州,打四平,又参加过平津战役,又去解放海南岛,老人一直是在警卫连。在抗美援朝时刘洪兴老人被弹片炸伤了双腿,回到辽源野战医院治疗。由于伤势过重,又转到北京陆军医院治疗。身体恢复后,被编入中央警卫师,在中南海当了一名警卫。老人说每天都能看到中央的大领导进进出出,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朱德等。老人退伍时,最后一班岗还壮着胆子和毛主席说了几句话,毛主席问他复员后要干什么,他说要回家务农,老人向毛主席提了个请求,想让主席给他一个纪念品,毛主席回到办公室在抽屉里找出一张照片,毛主席叮嘱他说一定要保存好这张照片。刘洪兴老人将那张照片用手绢包好,贴身放了一辈子。我见到老人时老人才拿出这张已经泛黄发旧的珍贵照片让我看。刘洪兴老人一辈子住在这个大山沟里,一直与人参打交道,我问他,是否知道边条参名字是咋来的,老人说他小时候一些关外来的参客(收人参的客商),有“营口帮”、“上海帮”、“香港帮”、“宁夏帮”等常来集安收人参,这些客商把咱们集安的人参叫做“老边条子参”,当地人还不这么叫,客商买参过称记账时写“老条子参”或“边条”。老人也是听客商说关外人把集安人参叫老边条子是因为清朝时期的老柳条边墙,咱集安在老边墙的里面靠边了,集安人参又长的条儿好(当地俗语,称女子身材好就称条好),所以就叫老边条子,几辈人都这么叫。

听以上两位老人说起这些,我又查阅了一些史志材料。清朝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的一道壕沟,宽、高各一丈,沿壕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称柳条边,又名盛京边墙、柳城、条子边。柳条边是以明辽东长城为基础修建的。顺治、康熙年间先后修建柳条边于辽河流域和今吉林部分地区。禁止汉人越过边墙打猎、放牧和采人参。辽河流域的黄岭子柳条边遗址边,南起今辽宁凤城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周长850千米,名为老边,也称盛京边墙。又自威远堡东北走向至今吉林市北法特,长345千米,名为新边。清代几位皇帝也曾作诗《老边》。迤逦老边近,风情入故乡。战征纵图进,根本亦须防。帝业非容易,王民愿阜康。贡鲜来野鹿,悲咽只先尝。—乾隆皇帝《老边》。盛代从知守四夷,分来边界启鸿基。可怜胜国倾财力,佑德皇天岂有私。翘首陪都望不遥,秋山秋水净参寥。而今策马经行处,尺是当年圣武昭。—道光皇帝《老边》。荜路开维始,神皋胜可论。数传天下大,当日老边存。是为分岐地,如观江汉源。民风政淳朴,耕凿到儿孙。—爱新觉罗·永星《老边》。柳条边是清廷为维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而修筑,始筑于崇德三年(1638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后来在部分地段有所扩展。由于关内移民的不断涌入,后来又荒废失修,柳条边形同虚设。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完全废驰。当时人们以这条边墙为界,分边外、边内。在起名字时也常以边外、边内命名。如一位关东传奇人物“韩边外”原名韩宪宗(又名韩现琼、韩效忠),出生于1813年,卒于1897年。“韩边外”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韩宪宗随父出关之后长期定居今九台市沐石河镇,这里属于“柳条边”外。当年,当地居民惯于以“边内”“边外”相称。

韩宪宗在赌博时也以“边外”自居,因此当地人渐渐以“韩边外”称呼韩宪宗。久而久之,“韩边外”就叫开了。后来,“韩边外”来到今通化夹皮沟一带淘金,成为群众首领,建立起一个“独立王国”,人们把“韩边外”管辖的区域冠以“韩边外”的称号。据《桦甸县志》记载,“居斯土者,且只知有韩民,而不知有国家,有官府”。显然,这个时候“韩边外”成了政治势力的缩写。

我们再看看明代陈嘉漠(1486~1565)在《本草蒙垄》中记载;“紫团参,紫大而稍扁。百济参,白坚而圆,名曰条参,俗名羊角参。辽东参,黄润细长而有须,俗名黄参,独胜。高丽参,近紫体虚。新罗参,亚黄味薄。”其中百济参名曰“条参”,百济是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小国,即现在韩国所在位置,现在我们看韩国人参就与边条参相似,只是其上粗下细,有点像陈嘉漠所说的“名曰条参。俗名羊角参”。所以笔者以为“老边条子参”应该就是边条参的原名,从名字构成看“老边条子”是一个词组,“老边”是名词,指的是地方。“条子”是一个形容词,两个词合在一起就是人参的名字了。后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将“老边条子”简化说或写成“边条”。

猜你喜欢

边墙集安条子
集安组织理事会会议闭幕
施工期面板坝挤压边墙破损对填筑质量的影响
条子泥:只此湿地间 万物皆可爱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边墙与东部苗族方言区的艺术变迁
相亲漫画二则
集安最美 因为有你
录用
集安
条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