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的革新
2019-12-23张锦源
张锦源
摘 要: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纸质文物在时间和岁月的发展中开始出现一些破损和残缺的现象。为了恢复纸质文物的原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研究纸质文物的修复技术。提高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不仅可以实现纸质文物在修复保护工作中的价值与作用,同时还能促进我国纸质文物保护的完善性以及良好性。纸文物可以带来很多信息,获得更多的考古发现。
关键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现代技术
一、引言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最古老的记录方式。随着时间的变化,它将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纸质文物出土后需要进行修复才能获得信息,这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对当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历史文物的传承并弘扬更为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纸质文物发生病变的主要原因
通过有机材料进行纸张的制作,纸张的耐久性以及紙张制作的材料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造纸工艺的不同对于纸张使用的年限也有一定的影响,空气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和昆虫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是导致纸质文物病变的主要因素,特别当遇到一些自然灾害,对于纸张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坏。随着岁月的洗礼,纸张文物会受到磨损、老化等现象,从而加快纸张产生病变的速度,因此,加强纸张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对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主要是为了恢复文物的原有功能,作为一种自发的修复方式,对文物的外形进行修复以及促进再次使用的可能性,同时提高文物使用功能的完整性以及谐和性,是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文物本身的情感,从而推动物质文物保护修复工艺的不断完善。
三、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技术
传统的纸质文物修复方法主要有装裱、密封或环境控制,如防虫防湿等措施。上面的方法通常用于图书馆或博物馆。有一种传统的修复方法是基于纸张的材料修复和纤维素填充法,这种方法对纸张的老化效果比较明显。上述两种传统修复方法主要是孤立纸质文物或改变自身,而现代技术更多是从外部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
四、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现代技术
一是纸质文物的脱酸处理。上面提到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对纸质文物的破坏。对于被破坏的纸质文物,存在着大量的酸性物质,去除酸性物质可以降低破坏率。脱酸技术的实质是利用中和降低酸的含量,从而达到保护纸质文物的目的。但在中和过程中要避免碱度过高,否则也会对纸质文物造成损坏。脱酸技术近年来已经比较成熟,修复效果也很好。二是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是改变纸质文物外部环境的一种保护方法。纸质文物被空气隔开,与光线隔绝,与外界空气隔绝,即保存在真空中。这种方法需要根据纸质的类别、气候条件采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同样成本也是比较大的。
(一)原生性的保护技术
1.通过低温技术冷冻害虫:在开展冷冻技术的过程中,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善本特藏,将温度控制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通过冷藏的技术去杀灭纸质文物中的害虫,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之后可发现,等到这些文物再次入库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害虫的问题。由此可见,通过低温技术可以避免纸质文物遭受一些害虫的伤害,以此优化纸质文物使用的周期。
2.通过微波技术杀灭害虫:通过开展微波技术对纸质文物进行图书资源的保护,这不仅适用于图书馆,同时还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将纸质文物进行保存,首先需要将纸质图书的含水量控制在百分之九以内,当纸质文物需要入库之前应该先放到微波炉中加热杀菌处理以及烘干处理。整个过程只需要80秒左右就能完成杀菌消毒了。在使用这个技术的期间,由于大部分的纸质文物含有大量的色素,装订的过程对于微波过的文物比较敏感,从而影响了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效果。但是将纸质文物进行微波杀虫之后,使用电磁场进行加热,将害虫作为主要的电介质,消除害虫的胆固醇是为了满足杀菌消毒处理的需求。
3.通过纳米技术预防霉变:在众多技术中,纳米技术属于比较新颖的技术,在实际应用的期间,通过纳米技术可以改善以及缓解纸质文物的霉变情况,从而延长文物存档的寿命年限。耐腐蚀性以及耐老化和耐热性是纳米碳酸钙的主要特征,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引入该项技术,使纸质文物具备了抗热以及抗老性。
(二)再生性的保护技术
再生性的保护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把原本储存在载体中的信息通过纸张进行转移,从而实现纸质的文物再生性保护。开展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以及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结合各大出版社将纸质文物的内容进行复制,主要是为了实现纸质文物的有效性保护。
五、结语
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保护和修护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吸取前人的工作经验,摒弃一些错误的思想和技术。把传统的方法和现代先进技术结合起来,运用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才是最好的传承。只有把文物修复技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才能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何伟俊.谈我国纸质文物保护的科技需求[J].东南文化,2016(5):20—25.
[2]张婵.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技术探讨[J].文化学刊,2017,16(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