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解读、设计与拓展”,助力“有效教学”
2019-12-23林丹瑶
林丹瑶
摘 要:说明文是一种运用极为广泛的文体,它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笔者在论文中主要阐述两大方面:第一部分:分析了小学说明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第二部分:针对以上教学现状,结合课例,探究如何从有效解读、有效设计和有效拓展三个维度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实现有效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达成说明文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说明文;有效;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教学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在实际课堂上,多数说明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局限,方法单一,教学缺乏深度的探索,因此突破说明文教学瓶颈,优化说明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开拓说明文教学的新境界,非常迫切。
一、说明文的教学现状
如今的说明文教学,笔者常常发现很多老师会忽略说明文文体的特殊性,一部分的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文本,简单粗暴,不拓展不生成;另一部分教学为拓展而拓展,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压缩课内说明文的学习时间,转而补充了大量课外资料,实际上也只是“信息的堆砌”,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
二、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综上说明文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凸显文体特点,实现有效解读
1、明确文体特殊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达到理性的信息提取,而非诗意的感悟,语言的表现风格不尽相同,自然不能“一法以教之”。
2、关注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就像一盏盏明灯,点亮了原本灰色无趣的科学知识,但不能流于表面,不能只满足学生明白概念,应让学生透彻理解,既迁移又运用,让学生明白说明方法的关键点就是针对事物的特征而作的说明。
3、了解文章的编排意图:在学习解读文本时,教师就不能止步于字面上的信息,还需要多去挖掘文章背后的思维价值,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其实是着眼于“变化”,《自然之道》所探讨的当然不止是海龟,而是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假如没有灰尘》,绝不仅仅只着眼于灰尘,而是借由文章引发思考——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二)关注学情起点,开展有效设计
学习兴趣是一切学习行为的起点,把握学生的学情特点,从学情出发,关注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搭建支架——赋予学习活动仪式感
没有使命感的学习,无异于强加灌输,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搭建支架,让学习变得有仪式感,显得至关重要。
在执教五上课文《鲸》时,我邀请学生共同完成“鲸族全球系列推广活动”。
活动一:推广活动之全球演说
其一,通过学习课文,利用思维导图,整合信息,确定框架,完成内容的梳理。
其二,教师提供另一篇“鲸”的科普文,语言苍白无趣,让学生对比,从而引出说明方法的不可或缺。
活动二:推广活动之形象大使选拔
由于推广活动的宣传手册上需要选择一种鲸作为形象大使出现在封面,引出让学生讨论:须鲸和虎鲸谁更合适,给出理由,进一步提取有用信息。
活动三:丰富宣传手册
引导学生思考,这份全球推广的宣传手册,还需要哪些内容才可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歸纳学生提议如:鲸的年龄、鲸的保护,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提取信息并概括。
活动四:关注时事
如今,全球范围内,鲸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等待人类的救援,请以鲸的身份向人类写一份“告白”。
完成学习后,学生收获了一份自己定制的宣传手册,封面是鲸的图案,内容有思维导图,有演说稿,有鲸的知识,有鲸的告白。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了参与感,使命感,使学习活动充满仪式感,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提升了能力。
2、合作学习——赋予学生任务感
人教版课文《月球之谜》,一位老师在教学环节就设计了巧妙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样类型的设计,落脚于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具有任务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三)立足课程需求,追求有效拓展
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仅仅凭借课内的说明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课外拓展必不可少,但笔者认为这种拓展应该是“戴着脚铐跳舞”,因此一定要避免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地盲目拓展,务必保证程度深、有效的拓展。
结束语:
说明文对于训练学生的说话写作的条理和逻辑是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它更像是引流,每一篇文章带领着孩子们去探索奇妙的自然世界。带领说明文的语言探索的落脚点应该是——真实,而不是文质兼美。因此,说明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立足于学情,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让说明文的教学做到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陈隆升.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叶苍岑.说明文的语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