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
2019-12-23王秀梅
王秀梅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双基内容的同时也日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课程相比,化学课的实验内容最多,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条件。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略抒浅见。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无论是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认识物质性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特别是对培养独立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指导,除了要求学生按操作步骤准确进行实验,仔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之外,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是明确分组实验中操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二是尽可能让学生一人一组单独做实验。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学校的分组实验仅能做到两人一组。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在一节课内先后分批独立操作,这样可在不增加课时和设备的情况下,做到一人一组实验,既增加了学生独立操作机会又便于教师指导及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内容有物质的量及相关计算。其中“物质的量”是全新的概念,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掌握和使用感到困难.由教师喋喋不休反复论证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对此概念失去兴趣和信心,如果引导、开发学生潜力,用自学分析的方法,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物质的量”概念教学,可以像语文教学那样先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分析句子成分,弄清楚“摩尔”的概念,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作下句成分分析: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得出句子的主谓语结构为“摩尔是单位”.这样使学生直接了解了“摩尔”概念的实质内涵.由提问“摩尔”是什么的单位?再引导学生根据句子得出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然后教师再对“物质的量”加以简明的阐述,学生就易于掌握摩尔这个概念了.类似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自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基础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问题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一般包括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自然界存在状态及其用途,如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用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研究思路的办法,使他们掌握研究方法。如金属钠性质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①展示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并提问,钠如何保存?为什么不放在水中(如磷)或露置空气中?②用刀切开金属钠,要求学生观察金属切开面的颜色、光泽及其变化;③截取一小块钠置于玻璃管,观察玻璃管中钠的额色光泽;④切下一小块不规则钠并投入水中,观察钠在水中的位置;⑤继续观察钠在滴有酚酞的水溶液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及产生的其他现象;⑥注意观察金属钠在水中的运动状态及形状(原为不规则的)变化;⑦把一小块钠放在燃烧匙中点燃,观察现象.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
(1)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溶液显碱性;在空气中易氧化成氧化钠;加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教授元素化合物知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能力培养,从优化教法着手,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化学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的知识,更要掌握“如何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思路教学”,要将教学思路和可操作性展示给学生.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掌握知识的思路往往是通过模仿教师的思路逐渐形成的,故教师应善于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思路,形成学生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清晰的思路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来龙去脉及理解方法.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就如何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1)宏观认识(初级):有氧参加的反应为氧化一还原反应(写出反应式)。
(2)宏观到微观的过渡认识(表现形式):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反应式)。
(3)微观认识(本质):化合价变化的实质是电子转移(即得失或偏移)(写出反应式),由此形成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分析方法进而掌握学习方法.如何判断某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是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后运用的一个方面。教师应将“可操作性”的分析思路展示给学生。
首先明确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依据是: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且电子转移的总数相等,其直观表现形式就是化合价的变化,且化合价变化的总数相等,即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以S+KOH→K2S+K2SO4+H20为例分析:
(1)标:(标出各元素化合价),
(2)察:(观察元素化合价有否变化):
0 -2 0 +6
S → S, S → S;
(3)斷:(下结论).化合价有变化,因此是氧化-还原反应。
这样不仅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时能有序地展开思路,正确解题,从而加强了“学法”能力的培养。
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任务,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教师应在教育思路、教法理论、教学实践中做到有意识地培养、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而整体设计、积极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