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守望灯塔》的解读
2019-12-23邸薇
摘 要:《守望灯塔》是英国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的一部小说,2004年度被评为“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小说用独特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叫银儿的孤儿和一个叫普尤的灯塔看守人之间的故事。另外,小说还体现了丰富的生态主义思想。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小说,体会其中的生态意义。
关键词:《守望灯塔》;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作者简介:邸薇(1994-),女,汉族,吉林延吉市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2
一、引言
詹妮特·温特森(1959—)是当代活跃且极具天赋的英国女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声望。她的作品在当代英国文坛独树一帜。她的作品语言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叙述手法新颖独特,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守望灯塔》是她的第八部小说,小说以苏格兰一个偏僻荒凉的海边小镇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银儿和灯塔守护者普尤的故事,其中也穿插了牧师巴比·达克的故事。国内外关于《守望灯塔》的研究大多围绕叙事结构,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小说的生态主义描写,基于此,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以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及叙述的故事为主线,分别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出发,探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内心世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态批评是一种“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中国学者鲁枢元更全面地把生态批评的要旨逻辑地分成三个层次:单纯研究自然的自然生态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社会生态学,和研究人类内心世界情感和精神生活的精神生态学,被称为生态批评三分法。自然生态体现了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精神生态体现了人与自己内心世界之间的关系。
二、小说中的自然生态
2.1 人与自然的碰撞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这构成了自然生态学的基本关系。小说中主人公银儿的故乡索尔茨就是苏格兰一个偏远的海滨小镇,起初,这里是和平、安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渐渐地,这座宁静的海滨小镇遭受了一系列工业革命的影响,它不再是“海员港口”的理想之地。取而代之的是,它变成了一个“空心小镇”,海洋生物渐渐消失了。在妈妈去世后,银儿跟随收养她的普尤—镇上灯塔的守护者来到了拉斯角的灯塔,后来,为了满足灯塔自动化的需求,它不再需要人力,因此普尤被逐出了灯塔。毫无疑问,机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但使人们与自然疏远了。当银儿到达雅典的海德拉时,工业革命造成的所谓文明与进步似乎使这里的居民更加困惑,他们失去了生活的目的,整日无所事事,虚度人生。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与自然的碰撞日益突出。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体现出从和谐到不平衡的转变。毫无疑问,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遭受着巨大的威胁。简而言之,新的工业革命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通过解放人力为人类带来好处;另一方面,如果人类不能明智地使用它,就会摧毁人类。
2.2人与动物的相互依存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要承认人与动物是自然存在的。也就是说,动物和人类都依赖于无机领域的生命,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在小说中,狗是银儿在母亲去世后唯一的安慰。因为银儿既没有父亲也没有其他亲人。对于她来说,狗是她唯一的家庭成员,也是她最好的安慰。毫无疑问,银儿将狗视为自己的情感寄托,而不仅仅是一只动物。在那些痛苦难熬的日子里,是这只狗陪伴着她,像一个虔诚的朋友一样与她一起玩耍。在寻找普尤的旅途中,银儿在卡普里岛的一间小公寓里看到了一只会说话的鸟。那只鸟反复叫着银儿的名字。银儿急切地渴望那只会说话的鸟,以至于她后来偷走了那只鸟。就像银儿的狗一样,会说话的小鸟满足了她的自我认同感,使她感受到了他人的关爱。
三、小说中的社会生态
3.1社会生态的平衡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及其婚姻,社会交往等构成了社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人类是社会生态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各种因素影响着整个社会系统的平衡。因此,人类必须做出努力,以维持这种平衡。在小说中,遭受了很多痛苦的银儿起初很绝望,但是她勇敢地适应了现在的情况。幸运的是,她被灯塔守护者普尤收养了。虽然日子很辛苦,但是银儿和普尤却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生活。自从普尤失踪以来,银儿的社会生活的平衡被打破了,她独自一人生活,找不到与她交谈的人。后来,银儿决定踏上寻找普尤的旅程,这说明她在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爱。尽管她经历了许多苦难,但她再次找到了生活中的爱,并最终恢复了正常的社交生活,维护了社会生活的平衡。
除了主人公银儿,普尤是另一位遭受不幸的人。作为灯塔的守护者,普尤一直代代相守。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理想而神圣的工作。但是,由于灯塔的自动化,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普尤想繼续守护灯塔,但是,他遭到拒绝,被无情地开除,没有讨论的余地。除了普尤为守护灯塔所做的努力之外,与银儿逐渐熟悉的过程可以看作普尤的另一种努力。第一次见银儿,普尤什么都没有说,保持沉默。他是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不太关心外界。但是当普尤决定收养银儿时,他正努力做出一些改变。尽管他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他还是选择了另一种方法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讲故事。故事是他们之间的桥梁,逐步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对于普尤和银儿,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一个又一个故事,故事拉近了两个孤独灵魂之间的距离。
四、小说中的精神生态
4.1银儿精神生态的失衡
精神生态学研究精神存在主体与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内的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小说中,在母亲过世后,银儿的精神生态就已经失衡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银儿的生活毫无光明,她感到失望和无助。后来她被普尤收养,他们长期在孤独的灯塔中互相帮助,在普尤的陪伴和鼓励下,银儿找到了失去的爱,并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然而,由于灯塔的自动化,普尤被无情地赶出了灯塔。对于银儿,普尤的离开对她的精神世界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没有母亲,银儿把普尤视为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没有普尤,她失去了世界上的一切,失去了自我,并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4.2银儿精神生态的重建
在小说中,字里行间可以找到对爱的呼唤。自从普尤逃离灯塔以来,银儿踏上了漫长的寻找旅程,这也被视为寻求爱的旅程。后来,银儿在意大利接受心理医生治疗后,她再次凝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她的梦中,她梦到了一扇逐渐打开的门,这也暗示了她的心慢慢打开了。在一个早晨,银儿在东正教教堂的钟声中醒来。她发现“光线像恋爱一样强烈。”她不仅对温暖而奇妙的天气感到高兴,而且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正关心的是爱,是对自然万物的爱。最终,她面对陌生人时不再害羞,她变得自信起来,换句话说,银儿重建了自己的精神状态,实现了自己与内心世界的和谐,并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五、结语
温特森的《守望灯塔》不仅向读者揭示了爱的主题,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间复杂的关系,向读者传达了生态思想。在当代世界中,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被凸显出来,急需解决,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合理地维护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以实现和谐的关系和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侯毅凌.珍奈特·温特森:灯塔守望者之歌[J].外国文学,2006,(1): 3-10.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詹妮特·温特森著,侯毅凌译.守望灯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