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核与蟹》
2019-12-23闵向梅
闵向梅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日本生态文学研究——以‘核文学为中心”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G086。
摘 要:日本作家长井彬的《核与蟹》是江户川乱步奖的获奖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反映日本战后核电站问题的“原发”文学作品,本论文借助生态批评理论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解读,探讨了文本中所蕴含的生态哲思及作者在生态问题上对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尤其是精神生态的忧思,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对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核与蟹》;生态批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02
1.关于《核与蟹》的介绍
《核与蟹》是日本作家长井彬的一部推理小说,获得了第二十七届江户川乱步奖,讲述的是九十九里滨核电站内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留下了暗示猴蟹之战的纸条,成了推理的关键,报社记者曾我以此为突破口确定了凶手,解开了谜团。作者在对案情娓娓道来的同时,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介绍核电站结构、核电站劳动者的工作情况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叙述,揭示了核电站建设初期的诸多不安因素以及电力公司和政治家的秘密等。小说发表于1981年,当时日本东京正掀起反核热潮,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道出了民众心声,所以这部小说又被定义为“社会派推理小说”[1]。“社会派推理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推理小说的一种流派,该派作家一般把探索的情节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开,深入罪犯的精神世界,探索杀人犯罪的社会原因,揭示社会矛盾和黑暗现象,其精神在于“社会批判,描写人性”。作品表现了作者对于核电站的建设引发的一系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不平衡关系的担忧,诉说了现代社会繁荣背后的各种扭曲,引来不少共鸣,这与生态批评的主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本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该作品,探讨核电站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探索生态危机背后的思想根源。
2.生态批评理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类在享受种种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遭遇了各种生态灾难,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不断,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反常、核辐射等。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也悄然侵蚀着人类的灵魂,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进而蔓延至人的精神领域,最终导致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和失衡。人们开始反思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等,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批评应运而生。
生态批评是欧美学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确立的对文学作品进行生态问题探讨的文学批评理论,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关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要解救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要还人性以自然,从而解决人的异化问题,改变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的扭曲关系,最终目标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格局[2][3]。本文将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作品的生态哲思,挖掘其中的生态蕴涵。
3.《核与蟹》的生态哲思
3.1遭受威胁和破坏的自然生态
生态整体主义认为,在生态系统中的人类、自然和动植物同属于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4]。自然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原本和谐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推进,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能源问题越来越严峻,核能因其消耗低能量大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被开发利用。然而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引起的核泄漏、核辐射给人类和自然生态带来了巨大危害。
小说中提到美国一座核电站—SL1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核辐射导致三名工作人员当场死亡,而三具尸体经过特别处理,于事故后的第二十天才埋入土中。关于核电站的危险性和核辐射的危害,小说还有大量描写:“核电站的中心是核反应堆,那里燃烧着能瞬间毁灭万物的青色地狱之火”“核反应堆越来越大,必须提高警惕,一旦放射能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放射性废弃物处理变得越来越难”,“核电站产生的污水源源不断排入大海”,“遭受严重核辐射的高濑社长的尸体被装进铁罐中,密封后被运到废弃物仓库。”小说中还提到,当权者为推进核電站建设,逼迫农民出售土地给电力公司,使大量农民渔民失去了土地和家园,改变了自然生态,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恐慌和矛盾。透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到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自然生态和人类自身安全受到了核设施的威胁,不难窥见作者对核泄漏、核辐射的担忧,以及对核电站建设的反对姿态。
3.2失衡的社会生态
生态批评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彼此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维护社会生态的平衡[5]。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变,有人成为了当权者,有人则沦为低廉的劳动力。当权者受利益驱使,雇佣低廉劳动力从事核电站设备维修和清洁工作。而这些低廉的劳动力迫于生计和债务压力不得不在核电站从事危险工作。当这些劳动者身体检测到的受辐射量达到最大值时,就不能继续在核电站工作,会被当做废弃物一样被遗弃。
另外为解决能源危机,推进核电站的建设,县议员和关东电力等当权者采用暗中收买、贿赂反对派、歧视和打压反对派的方式,逼迫农民渔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不肯妥协的石井最终也失去了土地,最后落得补偿金被骗、人被杀害的悲惨下场,而其妻子也含恨而死。
我们可以看到无节制的能源开发引发了能源危机,为解决能源危机,大力推进的核电站建设,一方面给自然生态造成极大威胁,一方面当权者为了钱财和名利相互勾结,打击迫害弱势群体,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而社会生态失衡所致的悲剧未就此结束,京林为替父报仇,设计杀害多人,让几个家庭陷入无边的痛苦,也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3.3迷失的精神生态
精神生态是人自身精神层面的个体生态,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自身的各种欲望及某些信念。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失衡,给人类精神生态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精神生态的荒芜也会影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现代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自然生态不断被改变,而精神文明发展却相对滞后。物欲膨胀、金钱至上,以及精神的匮乏使现代人迷失了自我。在核电站用地收购上,当权者为了满足私欲,采用收买、威胁恐吓甚至杀人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明知核电站的危险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当权者封锁信息迷惑百姓,不顾核泄漏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不断推进核电站建设。为降低成本,电力公司雇佣大量低廉劳动力,用完遗弃,这些是良知的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的表现。京林在失去了双亲后,精神上空虚绝望、无处安放,赌上自己的一生替父报仇,制造了连环杀人案,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虽然他成功复仇了,但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没有丝毫的满足感”“有一种无尽的空虚感和无助感,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感”。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失衡,导致了京林精神生态的失衡,也造成了他悲剧人生。由此可见人和自然关系的扭曲导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激化,进而蔓延到精神领域,精神上空虚迷失,出现了精神生态危机,表现为良知的缺失、贪欲的膨胀、价值取向扭曲等等,可以说,精神生态的危机已远远超出自然生态的危机。
4.结语
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长井彬的《核与蟹》,分析和探讨了核电站建设和使用中,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尤其是精神生态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消耗着自然资源,改变着自然生态,为解决能源危机获得大量的能源资源将背负巨大的风险。核泄漏、核辐射让人闻之色变,然而更可怕的是价值取向扭曲和良知的丧失所反映的精神世界的荒芜和崩溃。小说随处可见作者的生态批评观,表达了对核电站建设造成自然生态破坏、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失衡的深刻忧虑,引导读者为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为实现人与自然、人與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对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迪。
参考文献:
[1]杨晓辉.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2]王诺.欧美生态批评: 生态学研究概论[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8.
[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方明.《无名的裘德》之生态批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9(5).
[5]李金泽.现代人文化和谐发展: 生态批评的理性审视[J].江淮学刊,2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