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狼”这一动物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2019-12-23张小雨
摘 要:語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紧密相连。每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而动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人类语言发展中自然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便产生了各种与动物有关的词语,人民通常用此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中,笔者以目的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在不同目的指导下各位译者对于《红楼梦》中“狼”这一动物相关的词汇内涵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从而使得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动物文化,理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各个译本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狼文化;翻译方法
作者简介:张小雨(1996.7-),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8级翻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03
1.引言
在新的形势和政策的影响,政府更加提倡弘扬自身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黄生太(2017:82)曾这样说道:“翻译从业者应该积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中国话语的基本内涵为外界知晓。因此除了要及时准确地翻译政府文件,让世界了解中国现状,还要同等重视作为凝聚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的典籍外译工作。”
《红楼梦》作为凝聚了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的经典典籍之一,曾被无数翻译者作为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的工具而翻译过。众多英译本中最有名的全译本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和大卫·霍克思及约翰·闵福德的合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他们分别出于不同的目的完成了对于《红楼梦》的翻译。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杨宪益任职于作为国家机关的外文局和外文出版社,他是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翻译《红楼梦》,工作中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享受充分自由选择原文本和翻译策略。杨宪益夫妇从1961年开始翻译《红楼梦》,到1964年已经译出一百回草稿。这期间,无论是版本选择注释质疑还是翻译人员的确定都由出版社决定(汪祖棠,1999:140)。而霍克斯及其女婿翻译《红楼梦》则是出于自己内心对《红楼梦》极大的喜欢和热情,他放弃了牛津大学的教授职位,专心翻译这一文学巅峰之作,并决心“把一切都译出来,甚至包括双关语”(Hawkes,1973:46) 。由此可见,“这两个译本是在不同的文化里为不同的目的而制作的,受不同的规范支配”( 张南峰,2004:222)。
2.目的论简述
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在1978年出版的《普遍翻译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翻译理论,其后于1984年,他在与其老师凯瑟琳娜·赖斯合作撰写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又正式提出功能目的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在目标语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此外,他还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 目的由发起人( 或委托人)决定,而实现目标的方式则由译者决定,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Vermeer,2000: 221)。翻译并非仅仅是一个从原语到目标语的语码转换的过程,而是人类行为的一个特定模式,它有一定的目的,而译者的任务就是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群体之间搭起桥梁。
在目的论的发展中,弗米尔曾提出的三大原则对具体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首先,目的原则作为其首要原则,指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其次,连贯性原则,它要求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的交际环境中又意义,也叫篇内一致原则。最后,忠实性原则,它指出译文和对应的原文存在某种联系,也叫忠信或篇际一致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又都从属于目的原则,翻译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及遵循的原则。
3.中西方文化中“狼”这一动物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的动物名词,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各种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社会集团把主体的文化价值观涂抹到了动物身上。
汉语中以“狼”构造的词语都是贬义的,如引狼入室、狼子野心、声名狼藉、狼烟四起、鬼哭狼嚎等。此外,为了增强生动性,汉语成语往往同时运用两种相似的动物,如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吞虎咽、如狼似虎、豺狼成性、前怕狼后怕虎,将其意思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来。英语中对狼这一词语所赋予的文化与汉语中狼这一动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都用其来表示“凶猛”、“狡诈”和“贪婪”等意思。例如:“wolf down”(饿狼扑食、狼吞虎咽),“throw to the wolves” (出卖朋友),“”have a wolf by ears”(骑虎难下),”“cry wolf”(狼来了),“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等习语,其喻义都为贬义。
4.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狼”这一动物所蕴涵的不同文化意义及其翻译
自古以来,狼这一动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便是凶狠贪婪的,《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动物文化,狼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狼这一动物的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大致相同,但是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4.1 与“狼”有关的词被用作名词,来表示跟狼有某些相似性质的人。
4.1.1 “狼”这一词通常与“虎”连用被用作表示凶残、心地不正且极具野心的人。
例1: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第七十六回)
杨:The rugged boulders seem contending ghosts.
The gnarled trees wolves and tigers crouching still.
霍:Bound demons seem to writhe in the tortured rock-shapes; In the trees black shadows wild things pullulate.
“石奇神鬼搏”,表面是指:如果石頭是个宝物,连神鬼都会争抢,在这句中,它则指人人都喜欢争抢宝玉。此外,贾宝玉和他所戴的“通灵玉”都影射玉玺,玉玺则指代皇权、江山社稷,自然各方势力、牛鬼蛇神们都去争抢,都想成为江山统治者。“木怪虎狼蹲”,表面上是指:一个长得奇形怪状的树木,虎狼喜欢蹲在上面。在这句中则是指林黛玉的结局谶语,暗示林黛玉必然会被“虎狼”凶恶势力围攻,从而影射明末木字辈的崇祯帝朱由检被李自成农民军围宫,吊死煤山,朱明王朝灭亡,“虎狼”农民军李自成短暂登基,后来另一只“虎狼”清人打败李自成,窃据了明皇宫和华夏江山。杨宪益夫妇采用在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驱使下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将“虎狼”直接译为“wolves and tigers”,语篇具有很强连贯性,且忠实于原文内容。而霍克斯为了让读者便于理解,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wild things”,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4.1.2 “狼”这一词被用作形容那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例2: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第五回)
杨:A mountain wolf, a savage ruthless beast,
Mindless of past obligations.
霍:Zhong-shan wolf,
Inhuman sot,
Who for past kindnesses cared not a jot!
中山狼一词通常用来形容那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出自东郭先生与狼典故,而在这里“中山狼”则是用来表示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忘恩负义。杨宪益夫妇采取直译手法,通过后面的翻译,使得读者能够很好的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但是因为直接将“中山狼”译为了“a mountain wolf”,难以很好地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而霍克斯采取音译的手法,将“中山狼”直接译为了“Zhong-shan wolf”,能够更加直观地让读者了解这个词的含义,更加地忠实于原文,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2 与“狼”有关的词被用作形容词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4.2.1 表示笨拙的、笨重的。
例3: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物”等语之谤。(第八回)
杨:This point is made clear so that nobody may sneer, “How big a mouth could an infant in the womb have, to hold this clumsy object!”
霍:无
“狼犺”意思是指笨拙、笨重,“狼犺蠢物”在这里被用来形容物件的笨重、硕大。此句中,杨宪益夫妇采用意译的手法将其翻译为“this clumsy object”,便于读者的理解,且又忠实于原文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这个翻译版本或许有些许欠缺,因为其没有生动形象地让人家理解到狼在“狼犺蠢物”中所蕴含的意义。
4.2.2 表示凄惨的、悲凉的。
例4: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第五十八回)
杨:Baoyus just getting better, and weve all been trying to keep our voices down; yet you raise a rumpus fit to wake the dead.
霍: Theres Bao-yu in there only just beginning to get better - even we darent raise our voices above a whisper - yet here are you hitting a girl outside his room and making her cry like a howling wolf or a banshee.
“狼号鬼叫”就是指似鬼哭叫,如狼嚎叫,通常被用来形容惨凄的哭声或悲凉的场景。杨宪益夫妇在此将其意译为“to wake the dead”,虽然能够很好地让读者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但是因为忽略了狼这一词汇在此处所起的作用,并不能达到传播中国动物文化的目的;而霍克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cry like a howling wolf or a banshee”,在实现了自己向读者介绍红楼梦的基础上,更加生动形象地让读者了解到中国的动物文化,更加易于接受,具有更强的可读性。
4.2.3 与“虎”连用,表示药性猛烈的。
例5:这位先生擅用虎狼之剂,如今大人元气十分伤其八九,一时难保就愈。(第六十九回)
杨:That other gentleman made the mistake of using potent drugs which have undermined the ladys health completely. We cannot look for a speedy recovery.
霍:By mistakenly attacking this with a far too drastic dispersant, I am afraid the previous consultant has done a lot of damage. The vital essence has been eighty or ninety per cent impaired. As things look at present, I am afraid I really cannot guarantee a cure.
虎狼药,又称虎狼之剂或狼虎之剂,词义是指病人经受不起的烈药,对孕妇伤害极大,不应使用。杨宪益夫妇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potent drugs”,虽然做到了对原文的忠实及连贯,但是没有办法体现出“狼”这一词汇在此处所起到的作用,不能完全传达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而霍克斯在忠实原文及让读者能够理解的目的下,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a far too drastic dispersant”,很好地表达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内在含义,更加容易被读者理解与接受。
4.3 与“狼”有关的词被用作副词,来表示人处境艰难窘迫等。
例6: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第一回)
杨:He was not pleased by the arrival of his daughter and son-in-law in this sorry state.
霍:He was somewhat displeased to see his son-in-law arriving like a refugee on his doorstep.
“狼狈”一词在该句中意为“形容人处境艰难窘迫,也指人形貌邋遢。”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在虽然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但是他们都采用意译的手法将其分别翻译为了“in this sorry state”和“like a refugee”,均达到了目的论所要求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使得译文具有很大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更加易于读者的理解,很好地实现了霍克斯的翻译目的。然而,因为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原文中用“狼”这一动物在这句中所起到的传达文化内涵的作用并不能很好地被实现,所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实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红楼梦》中与“狼”这一动物形象相关的词汇背后所蕴涵的不同文化内涵的分析,以及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翁婿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从而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此外,笔者意识到,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对于同一作品会翻译出不同的译本,这些译本,无论现在看来如何,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结合多种因素,从不同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某一翻译作品,而不能一叶障目,仅仅就某一层面,就判定孰好孰坏。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London:Penguin Group, 1973.
[2]Hans Vermeer.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A].In Venuti Lawrence(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221.
[3]Yang Xianyi,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黄生太.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英译研究——以《红楼梦》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82-84.
[6]汪祖棠.《红楼梦》英译本出版始末[A].中国外文局五十年编委会.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回忆录[C].北京:新星出版社,1999.
[7]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華大学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