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2019-12-23冯艳秋
冯艳秋
摘 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一条讲:“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国旗、奏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高楼大厦要有扎实的根基,栋梁人才要靠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德育系列工作中,爱国主义是一条主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己管理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爱国主义 精神力量 课堂教育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不知不觉中就容易学到一些不良习惯形成,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时,除了学好课本知识以外,还应该教育小学生学会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等,使学生正确处理他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要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个人服从集体、团结、合作、谦让、互助,是为了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待人接物的能力;要讲究个人卫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则讲的是个人生活能力。由此可见,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小学班主任教学中的一项艰巨任务。学生能力培养得怎样,是衡量班主任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小学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课本在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人们道德品质中最主要的美德,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种巨大精神力量的鼓舞下,林则徐才能置身于个人利益于不顾,创火烧鸦片之举;文天祥才能身处敌巢,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之歌。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满爱国主义主题的篇章,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文道合一”,既要对学生授之以知识,培养其能力,又要于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具体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比空洞说教效果好得多。
二、小学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1.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课文注重思想教育。课文中所蕴含的道德观点要我们去揭示,道德观点的整个揭示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一课的具体内容去考虑和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小学生去回答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小学《梅花魂》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外祖父喜欢墨梅图,要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2)为什么听说回到祖国的时候,外祖父要哭呢?(3)为什么外祖父要送孙女上船呢?(4)为什么老人要三次流泪呢?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分析,体会到外祖父热爱祖国,热爱梅花的心情是多少真挚,从热爱祖国引申到热爱梅花上,透析出梅花那坚貞不屈的气节。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贯穿在全文中老人的三次流泪,更能让小学生强烈地体会到一个侨居在异乡的老人一份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进而引导学生对祖国的爱慕之情和一颗爱国之心。
2.注重文中插图,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是非观
在课本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照,既有正面人物的亮相,又有反面人物的现身。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对学生辨析,判断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例如,在王安石的《梅花》一课中,有一株梅花在冰天雪地中傲然挺立,可以让学生们观察梅花与其他花朵的不同,认识到梅花不屈严寒,不畏冰雪,就像中华民族的精神一样,是一种不屈不挠的象征。从而引导同学们也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就像梅花一样坚贞不屈,不惧困难。
3.创设特定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老师也要注意结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于当前学校中的众多的独生子女局面来说很有必要。如今,许多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这些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平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个性强,依赖性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以让老师管理起来也比较头疼。因此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特定环境,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比如教学生读本《三字经》时,根据小黄香能温席,孔融让梨等典故,教育学生们回家孝敬服务,老师认真地去诱导、教育、培养学生,让学生给父母洗脚,或者做一次家务等,然后写一篇日记等作业,学生的自理生活肯定会提高。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是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正能量。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而言,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以及文明行为习惯起到奠基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更加善于运用心理学,在做好教育的同时,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能够愉快的接受老师的建议。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小学教育工作将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