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港航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版)》正式发布
2019-12-23
2019年9月27日,在上海海事大学主办、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承办的“SISI国际港航发展论坛(2019)——大数据助力港航创新发展”上,全球首部以港口、航运领域的信息化发展研究为主题的《全球港航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版)》(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由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信息化研究所编写并发布。
该报告站在全球的角度,全面客观总结2018年至今港航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和科学实践经验,剖析信息化建设的脉络,预测未来港航信息化发展趋势,帮助行业内外全面了解全球港航信息化发展情况,为港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该报告已经连续三年发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全球港航信息化发展的权威指南。同时,今年还将首次同步出版英文版报告,进一步扩大该报告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范围内港航信息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据悉,《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对全球港口、航运、港航公共服务以及港航信息化创新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未来港航业信息化发展所呈现的热点与趋势进行了探讨,今年《报告》中还首次披露了全球港航信息化市场规模以及港航业信息科技成熟度曲线两大研究结果。
《报告》显示,2018至2019年间,世界各国加速新兴技术研发,积极抢占下一代信息技术竞争制高点。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对港口、航运信息化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无人机械、智能机器等自主设备将带来港口、物流、船舶领域的人机协同变革,除了全自动化码头和智能船舶以外的智能巡检无人车、排放监测无人飞机、无人驾驶集卡等应用将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第二,商用卫星通信和5G商用通信发展将为航运产业链的透明化发展创造优质的基础条件,高频率、低延迟、大规模的复杂协同应用将会出现;第三,港航业的数字化(或区块链)联盟将会迅速增加和扩张,电子化单证的标准话语权争夺战将拉开序幕,港航业务的边界将模糊,延伸至供应链管理、多式联运、船舶工业和装备制造领域,为业务模式创新提供广阔天地;第四,船舶、港机、车辆、闸口等终端的数据处理能力将会提升,改变过去物联网应用习惯于将数据汇总到云端集中处理的方式,边缘计算有助于平衡港航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物联网初期建设投入高和数据应用见效慢之间的矛盾;第五,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提升了港航业操作、培训、调度类工作的空间自由度和直观感受,港口和航运的集中式远程控制、调度、培训中心将会进一步增多;第六,港航企业对大数据的认知越发理性,在高、中层领导岗位增设专职数字化复合人才,企业管理层面实现跨部门数字化项目推进机制的前提下,以业务应用场景驱动和大中台架构理念支撑的港航大数据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报告》中首次对于全球港航信息化市场规模展开分析,提出港航企业对于信息化的投入呈现爆发式的增长。2018年,全球港航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1953.33亿元人民币,其中全球港口企业和航运企业信息化直接投入为362.66亿元人民币(不包含硬件设备、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内容)。
《报告》还创新性对港航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给出港航业技术成熟度曲线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目前期望峰值较高的有智慧港口、5G网络、区块链等技术,而网络安全、航运大数据、微型卫星、港机远程控制等技术正在步入稳步上升期。
《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港航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包括终端智能化、应用联盟化、虚实一致化三个方面。
热点一:智慧化聚焦于终端智能化。5G技术的成熟将为终端接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这使得终端的数据采集、存储、计算能力都有了很好的支撑。一方面,边缘计算更便利,大量的计算任务不必放在云端,可以在采集终端上进行数据本地分析和存储,只向云端上传必要数据,或者由大量的终端分布式响应具体的数据查询请求;另一方面,自主智能设备将广泛的应用于港航业。
热点二:融合化聚焦于應用联盟化。数据融合关系到数据标准、共享机制、保密与安全等多方面问题,但本质上融合的动力应当来源于数据的应用场景,即通过利用数据解决业务问题来实现融合。实践中,由实际业务主体直接发起的数据共享合作往往阻力较大,相比之下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数据融合的阻力较小。因此,当前港航业中实际落地的数据融合案例都是以应用导向的多方联盟共同模式推进。
热点三:平台化聚焦于虚实一致化。平台化的过程中,现实世界中的港航货物运输、装卸操作和业务程序都以数据形式被放到了虚拟的信息化世界之中,而其具体表现形式可能是航运电子商务平台或港航数字孪生。这就带来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确保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一致性,即虚实一致性。如果线上虚拟世界的数据与现实情况不一致,就失去了平台化的意义。(S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