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For循环控制结构”为例的递进式教学探究

2019-12-23林志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31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中职

林志峰

摘要:递进式教学作为积极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它包括六个教学环节,通过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的螺旋式提升,让学生从模仿练习开始,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历经知识的讲解和提升练习,最终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职;递进式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1-0142-02

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的历程中,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始终是首要和根本的任务。中职毕业生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中职教育关系到国家产业升级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因此中职学生的学习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但在中职教育一线的老师不难发现,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如何在中职教育中克服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就成为中职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积极职业教育是以积极、和谐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素质与幸福感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是继承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等诸方面思想和理念的新范式。递进式教学作为积极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

1递进式教学的内涵

以生为本一直是教育教学领域提倡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的天性,发掘他们的潜力,体现职业教育育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生,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职业院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质上就是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办学中的中心地位,学校和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工作。

所谓递进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实现知识的升华与掌握。它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模仿练习、小试牛刀”“知识讲解、庖丁解牛”“提升练习、初展身手“、“探究提问、雏鹰展翅”“拓展创新、翱翔蓝天”六个教学环节,通过螺旋式的递进提升,让学生从模仿练习开始,历经知识的讲解和提升,最终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2以“For循环控制结构”为例的递进式教学实施过程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对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较深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也可与本课程教学或本专业相关,如在“For循环控制结构”一课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同文公司的文秘小何经常要对若干个数进行求平均值或者求和,请您帮她编写一个程序来解决这一难题。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中,学生问道:“程序员是不是都容易掉头发”,那可以根据这个问题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针对同学们问的““程序员是不是都容易掉头发”这一问题,老师刚好到软件园二期拜访了几家软件公司,拍了几张照片给同学们看看,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这些程序员没有发现秃头或头发稀少,工作环境也挺不错的,所以同学们担心学编程会掉头发是多余的,经过这样的情境,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为后续的教学创造了愉快的学习环境。

2.2模仿练习、小试牛刀

中职学生虽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普遍较差,但模仿能力总体还是不错的,如果让他们直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会让他们中的大多数有挫折感,而如果让他们先从模仿练习开始,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模仿中慢慢体验新知识、新技能,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并记住或掌握一般格式,而且可以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For循环控制结构”一课中,先提供以下两个范例的代码:

(1)求10!(即1*2*3*……*10)

(2)求1+3+5+7+……+99

为防止学生简单的复制代码,以上代码应通过截图的方式发放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以下练习:

(1)求3*4*5*……*11

(2)求2+4+6+……+1000

因為以上练习仅是对范例的简单修改,学生完成的难度极小,普遍都能顺利完成。通过练习,学生对“For循环控制结构”的一般格式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为后续的知识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2.3知识讲解、庖丁解牛

知识讲解环节应该针对本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详细的讲解,实现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理解与掌握,但不应涉及知识的拓展和应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考虑他们的认识局限,应该点到为止,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For循环控制结构”一课中,着重讲解“For循环控制结构”的一般格式、各参量的含义和执行过程,而对于For循环控制结构应用的注意事项、初值终值步长三者关系、循环嵌套等方面就先不讲解。因为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模仿练习对“For循环控制结构”的一般格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讲解起来比较顺畅,从教学实践看,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基本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4提升练习、初展身手

通过上一环节的知识讲解,学生对本课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初步理解与掌握,但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实现简单的应用,还必须通过练习来提升,并进一步树立学习的信心。

“For循环控制结构”一课中,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练习来实现教学目标:

(1)求1+4+7+……+100

(2)求N!(N为自然数)

(3)输入10个数,计算并分别输出正数和负数之和。

2.5探究提问、雏鹰展翅

这个教学环节包括两个部分内容,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汇总,让学生自主探究。本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本环节的关键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才能打破学生自身学习的局限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取长补短,在探究、交流的轻松学习环境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在前几个教学环节中,虽然能完成布置的练习,初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实现练习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一些曲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这些问题跟教师的问题相比,更易激发学生的共鸣。

因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简明直观、容易理解,而且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在学生教材或参考资料中可以寻找到答案。

例如在“For循环控制结构”一课中,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在什么情况下,循环体不会被执行到?

(2)在什么情况下,循环体只能被执行一次?

(3)在什么情况下,步长可以被省略?

(4)对循环的嵌套有什么要求?列举三种错误的嵌套例子。

(5)如果循环变量在循环体中被赋值,会出现什么后果?

(6)如果想在循环变量到达终值前结束循环,怎么办?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更有意思:

(1)如果只想执行循环体的一部分语句,怎么办?

(2)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死循环?

(3)如果循环变量是整型变量,而步长又是小数,循环次数怎么算?

(4)如果上面的练习中不是输人10个数,想输人任意多个数,怎么办?

2.6拓展创新、翱翔蓝天

学生通过上一教学环节的学习,对本课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教学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完成,其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上,能灵活应用,并培养创新思维。

在“For循环控制结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参考已完成的练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每组设计一题能难倒他人的编程题目或简答题,这个题目并不局限于本课的知识,可以涉及已学过的其他内容。这样学生就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把本课的知识与之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有机的融合起来,实现知识和技能应用的升华。

3递进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3.1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原则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学习持续性和抗挫折能力也普遍较弱,学生遇到难题和难点不能很快解决,必然影响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原则,由浅人深、逐步深入,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能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2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习的差异性是中职学生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中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较显著的学习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毅力、公共理论学习能力、专业基础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性应有充分的了解,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备课和上课,既要关注学习优异的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学习中等和学习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构建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促进小组的协作学习。

3.3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重组

基于学习对象个体的差异、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要求等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重组,对模仿练习、知识讲解、提升练习、探究提问和拓展创新等教学环节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4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要求灵活实施,避免生搬硬套

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的差异,对教学环节的调整必然提出要求。在教學中,应针对不同的对象、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灵活实施。调整包括教学环节内时间安排的调整、教学环节内内容的调整、教学环节内难易度的调整、教学环节的增减等多方面。如对于不习惯探究式学习、创新思维或学习基础较差的班级,在学期初,可先不安排拓展创新这一教学环节,探究提问这一环节,也可先由教师主导再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而对于学习能力较高、团队协作较好、创新思维较强的班级,可以提高练习的难度、增加探究提问和拓展创新环节的时间。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中职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