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如梦令》看课内外有效衔接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2019-12-23许苏扬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如梦令诗眼多元智能

许苏扬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作为师者,我们又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呢?

【关键词】诗眼;时代背景;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的语言含蓄精炼,意境深邃优美,情感丰富真挚,韵律节奏朗朗上口,人们爱读中华古诗词。作为师者,我们又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呢?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为例,我探究了一些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抓诗眼,把准诗词情感,读出诗魂

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可以表现出诗的情感意味、精神内涵。 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里的“绿”字就是诗眼。这个“绿”字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在这首诗中却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既有色彩感,让人感到春风的到来,有动态感,让人看到春风使江南水乡变得欣欣向荣,又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所以,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准确抓住“诗眼”可以帮助学生把准诗词的情感,读出诗的灵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中的诗眼是“醉”字。围绕“醉”,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能够让我们醉,是因为李清照自己在这次郊游中就“醉”了。她因什么而醉呢?请同学结合这幅郊游图,一边读一边思考。前后四人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醉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李清照和好朋友在一起,饮美酒,作诗词,谈理想,这是十四五岁的花季少女最天真烂漫的时光,这味蕾上的微微醉意让她们连自己回家的路也忘了,所以李清照才会“常记”。让我们也随李清照微醉在这美酒之中。(生齐读词)

(二)醉景

这次郊游中欣赏到了哪些美景呢?

溪亭日暮:一亭一水一抹金,我们的眼睛沉醉于这夕阳下的美景。

藕花深处:“藕花深处”在朦胧的日暮下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们的鼻子和眼睛已经沉醉于花香与红花绿叶之中了。

一滩鸥鹭:沉醉于“藕花深处”的少女该怎么办呢?——争渡,争渡。有人说“争渡,争渡”就是“怎渡,怎渡”。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

你的画面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让我们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人声,鸟声,水声,声声入耳。这就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个“惊”字不仅惊起的是一滩鸥鹭,惊起的更是李清照一颗沉醉于美景的心啊!此时的她,耳朵已沉醉,难怪长大后的她会“常记”!

常记……(引读)

(三)醉情

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能够和朋友一起“沉醉,一起“兴尽”,一起“误入”,一起“争渡”,这种可贵的友情人生难寻。所以,李清照的这次郊游不仅微醉于酒,沉醉于景,还陶醉在这深深的情感之中,她的心醉了。难怪多年以后的她还是会“常记”。(齐读)

一个“醉”字,是李清照情感的源泉,因友情与美景而微醉,因微醉而误入,因误入而惊起鸥鹭,因惊起鸥鹭才会难忘,因难忘才会“常记”,所以,引导学生抓准这首词的诗眼,就能逐步体会到词人的情感,和词人产生共鸣,走进词人的灵魂深处,与之对话。

二、知作者,探究时代背景,读出人情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不能只停留于单首作品的理解,还要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有所了解。

(一)读同体裁的诗词,感知诗词的韵律

李清照一生写了三首《如梦令》,除了这首《常记溪亭日暮》,还有一首《昨夜雨疏风骤》也是人们熟知的。人们常常一起诵读《常记溪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于是,在教学中,我也将《昨夜雨疏风骤》作为拓展阅读内容,对比学习,着重点在深化《如梦令》创作规律上。

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如梦令》的创作在字数、韵律、格律上有要求,进一步认识了“词牌”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学生想发现和探究其他词牌特点的欲望,有欲则刚。

(二)读同时期的诗词,了解诗词的情感

同一个时期,同一境遇中,一个人的思想变化不大。想要快速了解一首诗和诗人,通读这个时期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教学中,我拓展了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和《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和这首《常记溪亭日暮》一样,是幸福生活和满满的少女心。因为学生的年龄与当时的李清照相仿,所以学生可以很快进入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三)读毕生的詩词,体会诗词的生命

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史诗,只有读完诗人的人生,读懂诗人一生的作品,才能全面把握住一首诗的生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李清照一生跌宕起伏,她的人生也尽显在一首首令后人一代代传诵的诗词佳作之中。

在教学中,我又拓展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如婚后所作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可以看到李清照沉浸在婚姻的幸福中,带着任性和对婚姻、爱情坚定的向往;中晚年时期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个“愁”字道出了北宋灭亡时,又遭丈夫的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齐涌而来。只要读懂了李清照,就读懂了她的作品,就能再次读懂为什么在《如梦令》中会是“常记”。

三、创多元,尊重读者兴趣,读出个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多元”。将多元智能运用到教学中,就是让师者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用成绩来衡量,而是尊重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用多种形式发展,不能诵的就说,不能说的就写,不能写的就画,不能画的就唱,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优点,让他们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教学《如梦令》时,我就带着学生尝试了用多种方法表达词的内涵和意境。

(一)诵诗词

诵读,在语文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诵读,可以感知内容,培养语感,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由简单的读准字音到读准词的节奏,再到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读出词的韵律美,最后与李清照对话结束后,配上音乐,把诵读情绪推向高潮。

(二)唱诗词

词,本身就可以谱曲传唱。虽然我们不知道古人是用什么曲调唱的,但是后人很喜欢根据年代特点,将喜欢的词谱上新旋律,一代代传唱。就像人们喜爱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样,两首《如梦令》也有优美的旋律。学习中,喜欢唱歌的学生就可以用歌声与词人相遇相知,唱出自己的情怀。

(三)绘诗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在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思之后,让喜欢绘画的学生用画笔勾勒出其描绘的意境。这首《如梦令》,学生可以画夏日夕阳下的溪亭边,李清照和挚友饮酒,可观景,可畅谈,可吟诗作对,可追蜂捕蝶……亦可画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后看到的荷塘美景,还可画李清照在荷塘中惊起鸥鹭的画面……想象越丰富,画面就越丰满,理解就越深刻。

当然,学习这首词的形式还很多,泼墨题词,仿写诗词,创作情景剧……运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绝不是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音乐课,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让语文课充满智慧,充满情绪,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上的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我认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给学生推荐类似的一篇文章、一本书,而是要将语文课堂和课外阅读、各科技能等有效糅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创作多元的学习方式,以让每个学生能找到学习的兴趣。

猜你喜欢

如梦令诗眼多元智能
如梦令
诗眼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如梦令,长相思
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