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缪斯、泛计划、泛设计!
2019-12-23孙金龙
孙金龙
摘要:智慧博物馆数字体验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博物馆的空间型态产生了巨大冲击。基于空间系统的研究,分析当代博物馆的“基因”发生着变革,探讨博物馆空间中的美学设计和平面布局法则,试图营造一种新型的展示空间形态。传统博物馆的叙事型态开始向多维度发展,这一体验机制的形成,将博物馆的观展方式推向“空间游牧”
(Nomadic Space)的自由状态,观展的模式也由“线性”转向“非线性”,空间的体验使之不再限定。通过国内外实地调研多处博物馆,为未来型博物馆的创新规划、设计方法以及叙事空间的视觉设计提供参考,意在将视觉传达设计向多维度空间转化。
关键词:博物馆 叙事空间 型态逻辑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0-0102-03
引言
博物馆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符号的传播载体,其空间开始向多维度发展。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不断升级,当代博物馆的“基因”(Gene)正在发生变革。本文对博物馆的原型、类型、模型和造型构成叙事空间的媒介进行分析,将传统意識上的博物馆空间体系打破。基于博物馆叙事空间的布局模式分析,从中导出泛缪斯计划的型态逻辑实验,总结出未来博物馆叙事空间的视觉设计研究方法,将视觉传达设计向多维度空间转化。
一、博物馆的基因变革
博物馆一词最早是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公元前3世纪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建立的第一座收藏珍贵文物的“缪斯神殿”是历史上公认的博物馆,其原型要素职能分别是收藏、征集、陈列、研究、传播、公益、公共服务、教育、艺术价值等。
19世纪初期,让尼古拉斯·路易·迪朗在巴黎设计了第一栋博物馆,在其空间布局方式就是采用中轴线对称式。这表明杜兰已经关注博物馆的功能和空间的实用性,他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模式,强调博物馆空间的功能性。从传统博物馆的属性上看,艺术类博物馆的展示空间相对多元化,空间的布局比较灵活。自然、军事、科技、天文类博物馆则表现的空间相对开放,范围也随之不固定,如图1。
传统博物馆属于线性叙事的空间展示,在编排时注重空间故事性与环境的融合,加强空间的体验感受。现代博物馆是基于传统博物馆从中滋生出更多小众博物馆,未来博物馆会更加开放,从功能属性上不再界定,可以是供人参观体验,也可以是治愈心灵的场所。因此博物馆的体制机制以及存在的“基因”发生着改变,未来博物馆应该破除空间的限定、摆脱传统媒介的“钳制”,呈现一个自由开放式的“混合型”(Hybrid)叙事空间。
二、博物馆的美学思想
当代博物馆的叙事空间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介的设计,其空间种类多样,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空间,以及虛拟现实空间等。在这种叙事空间设计体系上,强调的是给人的一种纯粹的意境和沉浸式的体验感受。
“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
——皮埃尔·布尔迪厄
博物馆美学空间是客观实体环境中所创造的场域,即个体与空间所形成环境下产生依赖感的“空间磁场”现象。因此,空间模式应依据叙事文本的设定,营造出合理的情感空间。博物馆的美学思想包含空间位置关系,即空间感和美感的关系,两种关系相辅相成。波兰裔美国犹太建筑设计师尼尔·李布斯金设计的德国林犹太博物馆,他将经历过世界性劫难,而对历史有所体悟的“虛空”感的几何线条的建筑设计而著名,在室内的叙事空间展示呈现上运用了重构历史的场景,加强观众感受与情感记忆。墙面上出现的日记中的点点字句,成为了这个空间最完美的诠释。“虚实”空间拓展了传统博物馆的叙事情境感受,在物理意义的空间中对人体和感知上,实现了“空间游牧”状态,如图2。
三、博物馆的布局模式
20世纪80年代建筑设计师伯纳德.屈米曾提出“事件建筑”的理论,他认为建筑是由空间、事件和活动所构成。建筑叙事的主要载体是空间,人们对于空间中的色彩、肌理、材料、虛实空间所得出的反馈向观者传达信息。通过虛拟图像、空间语言、空间实践,完成整体的叙事空间的展示布局。博物馆叙事空间的布局模式分为串联式布局、放射式布局和混合式布局。
(一)串联式布局
串联空间模式也称作线性模式,是指信息展示空间彼此相连,并且呈线性排列。信息的展示空间彼此相连,并依据一定顺序逐一贯通,从而形成一连续的空间序列,以这种空间组合形式贯穿始终。博物馆发挥着基地的功能,‘人的外形在这里由碎片重新聚合为一个整体。当然类似于像串联空间的布局方式,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观展时不能灵活性选择,只能按既定的顺序观展等,如图3。
(二)放射式布局
放射式布局是将每个叙事空间环绕放射枢纽布置。放射枢纽可以是多个展厅,观展后可再回到原地继续参观其他展厅。这种布局方式可以使公众灵活地进入不同的信息展示空间而互不干扰,这种展示布局的形式在观展的过程中可选择性很强,同时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观展。但这种放射式布局也有它的弊端,容易变成观展路线的交叉,如图4。
(三)混合式布局
混合式布局是将叙事空间打成综合媒介的展示大厅,在混合式布局的叙事空间内,自由灵动的空间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组合”关系。以这种自由组合的展现方式,可以使复杂的空间开辟更多的可能性,将叙事空间体系蔓延。空间中的展线不再固定,观众可在空间中独立选择规划的观展路线。在空间布局中,参观具有自主性和随机性。因此,混合型布局模式的特性将成为未来博物馆空间设计的主流,如图5。
四、博物馆的空间蔓延
传统博物馆的叙事空间主要针对藏品进行详尽的信息收集与知识整理,根据历史研究的线索,排列成线性的时间结构逐项展示。当代博物馆的空间多以影像交互为主要载体,展示的效果都是开放型、非线性的设计方式为主,打破了原有的空间格局,摆脱了传统博物馆空间的“藩篱”!
“技术是一种展示的途径,现在技术的本质并不是什么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展现和解蔽的方式”。
——马丁·海德格尔
什么又是解蔽?解蔽最早是出现在化学的学术专用词中,意思是将金属离子释放出来的方法和过程称为解蔽。解蔽的方程式如下:[Zn(CN)4]2-+4HCHO+4H20=Zn2++40H-+4HOCH2CN。而“解蔽”在艺术中所表现的词汇意义是将个体单元进行分解和演变的过程称之为“解蔽”。当代博物馆的空间试图开始进行解蔽,每个展厅像是一个单体的盒子,将四壁打通相互连接,相互贯通。从而将博物馆叙事空间蔓延到整个场域体系之中,如图6。
当代博物馆的展览丰富多样,这就需要博物馆的空间拥有灵活性和混合性,因而叙事空间的蔓延体系也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博物馆叙事空间的布局应用,可以看出现代博物馆空间的展示方式开始向非线性过渡,空间的动线也随之变得开放。非线性叙事空间的特点是没有规定观者应该以什么样的路径观展,而是博物馆提供了展览公共空间及设备资源,至于去哪一个展厅观展,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观展,由参与者自己决定。这种非线性艺术空间涵盖了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它所体现的是观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五、博物馆“立与废”的关系
20世纪初期,博物馆的观众逐渐扩大,为了改善展陈效果而统一了设备的形式、尺度、规格,把每一件展品单独陈列在专业的玻璃陈列柜里,这样一来,博物馆终于摆脱了过去展品庞杂和陈列混乱的印象。时代在前进,博物馆的这种陈规是否又能满足观者的趣味性7其实这个问题就是阐释当今博物馆“立”与“废”的关系,传统博物馆多以架上或展柜里的方式陈列,而现在的陈列方式已经破除陈列柜,蔓延到空间,甚至借助移动设备在展览空间任何地方都能体验。这样的方式实际是打破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更好地把文物内涵展现给世人。博物馆是终身学习的场所,因此在博物馆的技术伦理面前,需要找到平衡。比如,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在其展示大厅中安装了可互动的触摸屏,观众通过触摸屏方式来欣赏艺术作品。克利夫兰博物馆的收藏墙是美国最大的多点触摸屏,用户能够以非常直观的方式拖动,选择和分类多媒体资源。游客既可创建自己的画作也可将其与真实的东西进行比较,这种空间体验的方式不是单纯地体现科技,如图7。
总结
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如同封闭式的“盒子”,现代的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试图将传统的媒介打开,“不再限定”。未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如同一张“纸板”
所构成的界面,根据叙事方式,進行自我生成的多维度空间体验形式。博物馆叙事空间的形态逻辑不仅能与观者之间产生强烈的互动,更能体现空间场域美学。基于当代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布局模式,总结未来博物馆的型态趋势,从博物馆空间系统的原型要素、类型分析和模型构建中,导出新常态下博物馆空间型态逻辑的研究方法,使博物馆的空间系统由线性发展到非线性展览模式,从而进行“空间解蔽”找到“技术伦理”(TechnicalEthics)之间的平衡,如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