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群需求特征的空港地区城市风貌塑造
——以郑州空港实验区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城市风貌引导为例

2019-12-23徐漫辰庹川叶竹曹永茂

福建建筑 2019年11期
关键词:空港实验区风貌

徐漫辰 庹川 叶竹 曹永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44)

0 引言

进入经济全球化竞争3.0时代[1],空港地区以其依托国际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而形成的生产要素及特色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优势,成为带动城市发展,辐射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良好的空港城市风貌塑造对吸引客流与产业入驻、打造富有魅力的城市门户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新时代,空港地区在城市风貌塑造方面更应探寻满足人群需求、营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空港新风貌的风貌塑造方法。但是,目前我国城市空港风貌仍存在特色不足、对人群需求的风貌特征关注度欠缺等问题。因此,本文以郑州空港实验区为例,从空港地区活动人群需求特征出发,研究满足多元人群需求,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控制引导方法,以期为新时代空港地区城市风貌塑造提供启示。

1 基于人群需求特征的空港地区城市风貌塑造思路

1.1 以空港地区活动人群对城市风貌载体的认知方式与感知维度为出发点

1.1.1活动人群对城市显性风貌载体的认知方式与感知程度

城市显性风貌载体为可被人群通过“形象”与“表象”感知的城市风貌要素[2],包括以物质空间形态所呈现的空间要素与以文化形态所呈现的文态要素两类。

(1)显性风貌载体中的空间要素

空间要素是人在“形象”层面的感知要素,主要通过人的视觉认知方式,进而形成对城市风貌的空间印象,具有直观化、客观化的感知特征,如城市路网结构、边界形态、轴线关系等。“到达性人群”(如商旅人群等)通常会对空港环境形成较强的第一直观感受。因此,应塑造特色鲜明、令人记忆深刻的空间要素,才能得以提升空港地区对外来人群的吸引力;而对“本地性人群”(如本地居住人群等)来说,若塑造了一个舒适宜人、亲切温馨的空间要素,无形中则增强了空间归属感。

(2)显性风貌载体中的文态要素

文态要素,在视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耳、鼻、口、身等其他感官的综合作用被人所感知,是人在“表象”层面的感知要素,从而形成带有文化意象的城市空间印象,具有细致化、感性化的感知特征,如城市街区肌理、建筑风格、遗址古迹、夜景照明等。“观光性人群”(如旅游人群等)通常对空港地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文环境产生强烈兴趣,因此应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态要素,刺激其游览与消费行为;而“非游览性人群”(如产业人群、本地居住人群等)则往往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态环境,因此应塑造符合本地生活方式、休闲舒适的良好人居环境。

1.1.2活动人群对城市隐性风貌载体的认知方式与感知程度

城市隐性风貌载体为需要人群通过“抽象”感知的城市风貌要素。在对城市显性风貌载体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于城市空间的综合印象,具有复杂化、综合化的感知特征,如城市功能定位、历史文化、风俗与节庆活动等。 “商务性人群”对预示着商机与发展潜力的城市功能及定位较为关注,对此类人群应通过现代化、高品质的风貌营造强化对空港定位与功能的塑造与宣传,以增加其在该地区的就业及投资机会。 “旅游娱乐性人群”对人文历史、风俗节庆较感兴趣,因此应注重展现风貌背后的文化内涵,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空间和娱乐氛围,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

1.1.3活动人群对城市风貌的多维度感知视角

(1)飞行视角:当人在飞机上俯瞰城市时,在起飞及降落的不同高度,对城市形成由宏观全貌概览到中观尺度俯瞰的风貌印象,因此,应重点控制引导对俯瞰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风貌要素,如制高点控制、建筑高低起伏及天际线、建筑屋顶形式等。

(2)人行视角:步行所提供的微观而细致的慢速感知视角,能够将城市在人居环境细节处的魅力放大呈现,对此应重点控制良好的步行环境、宜人的步行尺度、适宜的街道高宽比,以营造温馨宜人的休闲生活氛围。

(3)车行视角:车行所提供的快速掠影式感知方式,能够给予人对于车行街道界面层次的丰富感受,以及穿梭在不同区域中对于差异化界面与空间形态的多元化感知。因此,应重点控制主要车行街道界面建筑层次、天际线、各区域边界、沿街建筑立面及色彩等,营造多元立体的景观层次。

1.2 以各类人群重点感知的风貌载体为重点控制引导要素

1.2.1城市风貌控制引导原则

(1)特色化原则:基于人群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识别和提炼空港地区区别于城市其他地区的最强的感知属性,突出城市景观要素和谐关系的明晰性。

(2)结构性与可识别原则:基于人群对空港地区城市结构与识别性的认知,延续城市自然格局、顺应总体规划的结构,构筑有内涵、可识别的城市空间意象。

(3)宜人化原则:充分考虑人群在空港地区城市环境中的行为规律,研究创造便利、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以满足多元化人群生产、生活、工作、娱乐等需求。

(4)生态化原则:基于人群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保护城市生态格局,创造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基于人群对城市历史文脉的认知与解读,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色[3]。

1.2.2重要城市风貌载体选择

(1)重要显性风貌载体:路网结构、街道尺度、滨水界面、轴线关系、建筑簇群、建筑高低层次、天际线、街区肌理、建筑密度、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屋顶形式等。

(2)重要隐形风貌载体:空港所在腹地城市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空港地区功能定位、风俗与节庆活动、科研交流活动等。

1.2.3城市风貌控制引导体系

(1)纵向维度:在总体层面统筹考虑城市显性风貌载体与隐性风貌载体,提出宏观风貌意象指引;在分区层面以城市显性风貌载体为主,兼顾隐性风貌载体,提出中观风貌分区指引;在重点地区层面围绕城市显性风貌载体,提出微观风貌控制指引。

(2)横向维度:对显性风貌载体的形态、高度、色彩、密度、起伏度、材质、肌理等进行控制引导;对隐性风貌载体的内涵、传播呈现方式等进行控制引导,具体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人群需求特征的空港地区城市风貌控制引导方法

2 基于人群需求特征的空港地区城市风貌载体控制引导实例

2.1 郑州空港实验区风貌现状条件及主要活动人群空间风貌需求特征

2.1.1郑州空港实验区概况

(1)基本概况:郑州空港实验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位于郑州中心城区东南部约20km,规划范围约362km2。

(2)现状显性风貌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郑州被誉为“黄河之都、中原明珠、森林城市”,而空港实验区也具“西望太室,南眺始祖,中绕干渠”之势,西、西南两方向均有大山相望,基地内部有南水北调干渠贯穿而过,形成临水望山的山水景观格局,如图2所示。

图2 山水格局示意图

(3)现状隐性风貌资源——贯古通今的时空格局:空港实验区位于郑州历史文化轴带与现代经济发展轴带的交汇点,使其兼具厚重博大、兼容并蓄的中原文化内涵与开拓创新、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未来实验区将依托空港枢纽,逐步培育“创新”“服务”“文娱”等功能,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图3 时空文脉格局示意图

(4)现状风貌主要问题——单调而缺乏特色:现状商业、居住、产业建筑风貌较为单调;城市肌理缺乏特色,由棋盘式路网结构及机械式功能布局形成的城市肌理规整单一;天际线缺乏韵律起伏;门户节点缺乏亮点,如图3所示。

2.1.2活动人群需求特征及相应空间风貌特征

结合各类活动人群对城市风貌载体的需求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承载人群活动的空间风貌特征,并提出初步风貌塑造指引,如表1所示。

表1 人群需求特征及主要活动空间风貌特征分析

2.2 与人群需求特征相匹配的郑州空港实验区整体风貌意象

2.2.1整体风貌定位:“创新风、中原魂、水绿韵”

(1)“创新风”——打造开放创新高地,以功能与空间相融合的创新风貌与区域增长极核的定位相匹配。

(2)“中原魂”——塑造中原文明之窗,以全维度风貌展现华夏历史文明与新时代中原形象。

(3)“水绿韵”——营造宜居生态画苑,以宜人舒适的人居环境打造美好空港都市,如图4所示。

图4 整体风貌示意

2.2.2融入区域山水格局:形成起伏韵律的人工与自然环境风貌格局

采用起伏韵律、前后层次的控制原则,引导空港实验区整体形态与郑州主城区及周围山水格局良好互动。控制实验区整体高度,突出郑州主城区中心地区的高度核心,确保主城区-实验区、始祖山-实验区的眺望廊道,如图5所示。

图5 山水格局互动示意

2.2.3整体形态控制:南北集中、中部舒缓、局部突出

在南北部受机场净空要求影响小的区域形成凸显高度的多个中心,中部由于机场净空要求,建筑高度控制整体平缓,在重要地区如园博园南部、高铁南站站前地区设定局部亮点,形成整体开阔,局部突出,疏密有致、高低有序的空间形态。

2.2.4重要界面控制:多重视角下的界面印象

(1)飞行视角下的界面塑造

精心设计建筑顶部,从屋顶形式、色彩材质等方面深入考虑,引导现有建筑的“平转坡”“平转绿”等,整体形成形式丰富、色彩协调同时绿色生态的新时代航空都市第五立面形象。

(2)人视角下的界面塑造

划分礼仪街道、商业街道、人文街道、景观街道和生活性街道5种类型,对街道步行界面进行控制引导,如图6所示。

图6 街道界面控制示意

(3)车视角下的界面塑造

把握车行快速通过带来的视觉特征,通过前景、中景、背景轮廓线的塑造,形成起伏韵律、简洁大气的城市界面形象,如图7所示。

图7 空港实验区车行视角下的界面塑造

2.3 城市风貌分区

在整体风貌意象的框架下,结合各类人群主要活动场所的空间风貌特征,进行城市风貌分区,并根据特定人群对空间风貌区感知的强弱程度,划分4类特色风貌区与6类一般风貌区,进行两级管控。其中,特色风貌区针对显性风貌载体中的空间要素及文态要素进行细致指引,包括标志性节点,景观组织,建筑风格与色彩,夜景照明、天际线形态等;一般风貌区则仅进行一般通则式指引,如图8~图9、表2所示。

2.3.1风貌分区空间肌理特征指引

基于风貌分区,针对不同活动人群,塑造易于识别的多样肌理,如表3所示。

表2 城市风貌分区指引

图8 空港实验区风貌分区管控指引

图9 分区色彩指引

表3 城市肌理管控引导

2.3.2风貌分区城市色彩指引

从郑州自然环境、历史遗存、城市现状中提取色彩基因,确定城市主色调为高明度系列的浅灰、浅黄和青灰色系,突显简洁清新。辅色调为明度较高的蓝色系、灰色和棕色系。点缀色为红色、褐色和绿色。并据此对各风貌分区进行城市色彩指引。

2.4 重点地区风貌引导

根据城市功能与风貌分区,结合城市风貌载体对各类人群感知城市风貌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划分城市风貌重点管控地区,针对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标志物、开敞空间、重要界面等风貌要素进行细致指引,如图10所示。

图10 空港实验区重点地区风貌指引

3 结语

基于人群特征的空港地区城市风貌塑造重点在于从活动人群感知城市空间特征的方式及对城市空间的利用需求出发,“量体裁衣”般制定城市风貌引导策略。本文以郑州空港实验区风貌引导为例,构建了在纵向维度上以“总体-分区-重点地区”3个层面纵向展开、在横向维度上包含隐性及显性风貌要素横向并列的风貌控制引导体系,基于“创新风、中原魂、水绿韵”的整体风貌定位,营造在区域尺度下融入山水格局、富于起伏韵律的城市格局,形成南北集中、中部舒缓、局部突出的城市形态,控制飞行视角下形式丰富、色彩协调同时绿色生态的新时代航空都市第五立面,塑造人行视角下礼仪街道、商业街道、人文街道、景观街道和生活性街道5种类型界面,引导车行视角下起伏韵律、简洁大气的城市界面。并基于商务、旅游、国际居住、产业、科创、本地居住人群特征,划分中原文化特色风貌区、国际文化特色风貌区、都市风尚特色风貌区、滨水风情特色风貌区4类特色风貌区及6类一般风貌区,重点针对城市肌理及城市色彩进行两级管控,并针对重点地区提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标志物、开敞空间、重要界面等风貌要素的细致指引。

该项目是在新时代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下进行的总体城市设计风貌控制的一次创新性尝试。未来,城市风貌塑造,应给予不同人群需求特征更充分、细致的关注,从而建设使人民生活空间更美好、生活体验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

空港实验区风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乘世界空港东风,聚湾区枢纽动能!未来空港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广州空港经济,乘“机”起飞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从“中国制帽之乡”到空港小镇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