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马庄当先:文化助“振”的节拍器
2019-12-23伍里川
“总结推广马庄经验,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精神面貌和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吴政隆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强调要总结推广马庄经验,这其实是点开了关于我省乡村振兴的一道关键命题:文化助“振”。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这是当下常说的一句话。文化先行的路径在哪里,可谓各有答案。而马庄“当先”的范例则让人看到了文化助“振”的共性——乡村振兴必须把文化的冲浪“长板”作为节拍器。文化先行,不仅仅是文化的自我强大、满足,更是在各个领域孕育发展动能的必然过程。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马庄村考察调研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的“马庄”们指明了奋斗方向。
“农民精神风貌”来自何处,如何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曾是短板的马庄,用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作出了回答,用奋起直追的朴素情怀作了回答。作为文化底蕴浓厚的村庄,马庄人昂扬的精神风貌正是得益于接力不息的文化传统,正是“爆棚”于不断求新求变求出彩的崇文、重文意识。
乡村振兴,没有捷径,没有易事,文化密码植根越深越牢,就越能激发出发展动力。这已经为马庄的历史所说明,也正在被昔日挖煤村马庄的“转型”所一步步证实。这样的“转型”是发自肺腑的对“故乡”的打量与重塑。
留住乡愁,首先是有文化的沃土、文化的平台让乡愁栖落。马庄有这样的资本。面塑、剪纸、线艺……远远看去,马庄的文明史就是一群手艺人“守艺”、传播、交融的过程。据了解,马庄村至少有180名手艺人,而在村招牌——马庄香包的带动下,他们乘上了文化致富的东风。几十种当地民俗工艺品集中亮相,吸引着国内游客的关注。
乡村振兴,必有去短板,必有斩乱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初心越坚定,就越能自我超越、引人关注。
文化成为“长板”,才能长风破浪,才能运转自如。有了这样的节拍器,就可以稳住心、喊出声、发出力、抱成团。
从文化传承、文商互动中把握导向和方位,更从中发现进一步建立优势、从有到精、从精到“盛”的规律。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这是“关节”所在。
马庄做到了,所以赢得人生出彩是必然的。马庄经验真正说明,文化支撑了经济,经济又反哺着马庄文化。集香包制作、展销于一体的马庄香包文化大院的开工建设,堪称标志性事件。
马庄文化之所以成为“现象级”,根本原因是,马庄解答了众多村庄的疑惑,为更多地区因地制宜振兴乡村提供了借鉴。众多乡镇、村庄纷纷派人前来“取经”,均把“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惠民”视为瑰宝。这一凝练的梳理总结之语,与文化昌盛的村庄共鸣,与文化基础单薄的村庄共勉:无论何种状况的村庄,只要有树文、学文的雄心,就一定能有所建树。
马庄的文化风景线,宁静而飘逸,古老而新颖,与乡村振兴的“绿衣裳”交相辉映。这正是马庄精神、马庄现象在江苏、在全国引领目光的深沉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