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2019-12-23王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新商务周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意图关联

文/王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对于关联翻译理论,最早可见于 Sperber 与 Silson 的作品《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关联翻译理论从认知学角度,针对人类语言交际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为语言的语码、推理过程提供了交际理论,有着非常强的释放力,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下,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于英汉翻译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关联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认知语用理论,对于英汉翻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1 关联理论与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是基于会话含意理论基础上诞生,在诞生后,引起了哲学界、认知语言学界以及西方语言学界的热切反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关联理论的研究中,关联理论所强调的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交际模式,在此之前,符号学盛行,其核心观点是交际知识符号间的编码、解码,并进行一定的解释。但是该理论忽略了话语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借助于具体的语境信息。相较而言,会话理论更加强调合作,关联理论则更关注交际的自然准则。关联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关联理论能够描述出认知过程,对人脑的内在机制作出识别和判断,并以此来解释人类的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本身就是对原语言进行阐述的过程,在翻译环节中,包括明示、推理两个环节,所谓明示就是由说话者表明自身的意图;推理就是听话者通过推理来感知说话者的意思。关联翻译理论更加注重读者对于语境和阅读的反馈,可以说,关联翻译是译文和原文之间的桥梁,这种理论的应用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高度吻合。但是,关联性往往是相对的,是由听话者的个体因素来决定,如听话者的努力程度、听话过程中的语境效果等等,这都会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同时,翻译也是人脑的一种推理过程,需要以关联理论来针对动态语境作出推理。关联翻译理论要求翻译必须要做到忠实、准确传达出原文作者的设想,才能将场景再现给读者。

人的交往,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点,一个成功的交流和交际,必须要具备关联性和相互性,否则,交际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从人类交际角度而言,关联理论是一种基础认知理论,并通过关联点来产生的推理和演绎的动态过程,如果交际双方没有关联,必然会受到各自交流场景、场所和认知水平的理解,那么,对交流的同一问题,也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甚至发生矛盾,在开展英汉翻译工作时,也是如此,若翻译人员没有全面、认真的了解译者的意图,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翻译,那么译文的质量就会大受影响。在英汉翻译时,翻译人员的任务就是将作者的意图原封不动的传达出来,而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去理解、去加工,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自然会与原文思想和内容产生偏差,为了确保翻译做到真实、准确,翻译人员需要主动寻找译文和原文之间的最大关联性,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图,这样,方可确保译文在情感和信息表达上的准确性。在翻译时,还要考虑到原文创作的历史背景、语言习惯、文化背景、交流习惯等等,历史背景不同,生活地域不同,在语言交际和认知特点上,都有显著差异,对于同一种事物,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作为翻译人员,在应用关联翻译理论的过程中,也要灵活变通,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图的情况下,根据语言表达习惯和认知特点进行合理转化,保障读者能够获取到与原文一致的信息。

2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从关联翻译理论来看,人们的认知环境与语境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这种认知环境包括知识构成、语言模式、文化水平等因素组成,在英汉翻译中,多数情况下,译者和原作者的认知环境都是不同的,这就给翻译活动带来了较高的难度,翻译者既要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意图,还要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纽带,准确找到语境中的关联,这就对翻译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翻译人员,需要在充分掌握原文的基础上,走入作者的内心,找到关联点,再翻译为汉语,而汉语、英语两种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两者无论在语法还是词汇上,都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具体翻译时,需要注重如下几个要点:

2.1 准确传达作者意图

从关联翻译理论来看,创作的意图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是交际意图,第二是信息意图。交际意图就是作者通过社会交际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结果,读者可以从他们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中感知出来;信息意图则是为了更好的达到交际意图。在翻译时,常常遇到交际意图、信息图交织的情况,因此,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上述两种意图重合,即作者的意图和字面意思是一致的,此时,翻译难度较小,可以采用直译法来翻译,这既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意思,也可以帮助读者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拓展他们的认知语境。

例如,在翻译“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时,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鸟儿在受到弓箭惊吓后变得惶恐不安,主要是形容人在受到惊吓后很容易出现惊恐的情绪,对于这类翻译,就不需要应用其他太多的词汇,也不需要为读者介绍成语的背景和文化,这反而会增加理解压力,也会导致翻译变得冗长繁琐。可以将其直译为“like birds afraid of the bow”,这充分遵循了关联翻译理论原则。当然,在翻译时,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有的时候,由于跨文化交际因素的影响,采用直译法容易导致读者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对此,翻译还需要提供与原文相似的语境环境,并在其中补充一些解释性的信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2.2 追求认知语境共鸣

从关联翻译理论来看,语言交际和语言符号都能够让读者在头脑中构建出一幅图画,其中,既有上下文信息,也有文化概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场合下产生的含义,也经常是不同的,这就是语境和话语的关联,因此,在英汉翻译工作过程中,需要与语境结合来提取出其中的关键信息点,再找出相关语境的关联,通过这种方式,方可实现译者和作者在语境认知上的趋同性,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在翻译之前,要对作者的生平事迹、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历史故事等等有深入了解,这样方可达到认知语境上的共鸣。

2.3 实现认知语境的趋同

英汉翻译是为了让不同民族、文化语言背景之间的人们来更好的学习和交流,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有差异,在认知上,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翻译者在理解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差和误解,那么,翻译出来的译文就很难让读者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为了实现认知语境上的趋同。译者需要充分了解语境创作意图和文化差异,并将其呈现在译文中。如,在“They would have a cow”的翻译上,采用直译法,意思为“他们将有一头牛”,但是,这是印度作者所写,就不能直接翻译,在印度,牛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是人们心中的神明,正确的翻译应该为“他们将会非常震惊”。

3 结语

在交际活动中,要是想实现最佳关联,听话人、说话人之间需要具备共享化的认知环境,这也是双方之间能够成功交际的一个前提条件,在共同的认知语境中,双方对于事实和假设选择相同内容,从而产生语境上的重叠,那么就催生出共同认知语境。在不同的地域中,风俗差异、文化差异是广泛存在的,由于语言的不同,也会引起理解上的差异,关联理论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也产生了影响,在英汉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应用关联翻译理论,给读者建立一个准确的认知语境,让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要表达的意思,而这也正是翻译的根本宗旨和职责所在。作为翻译人员,要采取有效方法提高自身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分析读者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和具体的认知语境,综合各方需求,将原文意思准确传递给作者,创设出良好的语境效果。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意图关联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奇趣搭配
智趣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