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三峡 治水楷模 工程典范 大国重器
——三峡工程的百年历程、伟大成就、巨大效益和经验启示

2019-12-23

人民长江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三峡工程三峡工程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70年光辉历程中建设了一系列彪炳人类史册的重大工程,成为保障国家安全、推动国家富强、造福百姓民生、提升综合国力、展示科技实力的大国重器、民族脊梁、国家名片。

在众多的重大工程中,三峡工程是一个杰出代表。三峡工程从提出设想到建成运行长达百年,世界唯一!为三峡工程而筹备设立一个省级行政区,世界唯一!为三峡工程搬迁安置百万移民,世界唯一!三峡工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审议通过,中国唯一!

三峡工程已历经百年沧桑巨变,今年又开启了新的百年历程,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峡工程的重要结论性评价为遵循,回望三峡工程走过的百年激越历程,评述三峡工程的治水成就、多元功能和巨大效益,总结提出三峡工程留给我们的重要经验启示,从中国共产党治水兴国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四个自信”的强大力量,激励我们从自立走向富强,从富强走向复兴,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 百年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史的见证者、国家独立自强史的亲历者、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史的记述者,它折射出“四个自信”的真理光辉,是读懂中国的一扇窗口

三峡工程从孙中山先生提出伟大设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结论性评价,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100年。三峡工程忠实记录了历史、勇敢创造了历史,绘就了一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改造大江大河的恢弘画卷,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执政为民的伟大实践,书写了举国共建、百万移民大迁徙改变命运轨迹的壮丽史诗。

(一) 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三峡工程的历史性、结论性评价,是我们回望百年三峡工程的重要遵循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评价是对所有三峡工程建设者、支持者和建议者最大慰勉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看了以后非常振奋。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行,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这一重要评价标注了三峡工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中的历史坐标和重要地位,是对所有为三峡工程倾尽毕生心血的院士、专家、勘测设计工作者、工程建设者、重大装备制造者、文物及动植物保护者、百万移民及移民干部、武警水电部队指战员,以及所有关心三峡工程、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所有持不同意见和建议的专家学者最大的慰勉,为这一世纪工程画上圆满句号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三峡工程的重要评价是伟人之间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峡工程“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重要评价,与1918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的伟大构想遥相辉映,与1956年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伟大诗篇相得益彰,与1982年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的伟大决断一脉相承,与1989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求必胜”的伟大鼓舞相辅相成,与1997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有雄心壮志,建设世界一流的工程”的伟大慰勉遥相呼应。

这是伟人之间跨越百年历史时空的对话,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薪火相传的为民情思,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到自立自强再到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是注定写入中国水利史、中国工程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重要篇章。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评价,为我们回望、评述百年三峡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历史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三峡工程“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重要评价,将三峡工程放置在100年民族复兴、70年新中国建设、40年改革开放的国家历史大格局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宏大的民族史观、国家史观、改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将成功建设三峡工程成就归功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中能够深刻感悟到总书记的人民立场、家国情怀和共产主义信仰。

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当我们以此为遵循回望历史的三峡工程,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和拳拳赤诚重温红色的三峡工程,以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和众志成城感受民族的三峡工程,以更大的时空维度和全局视角评价治水的三峡工程,以历史思维、全球视野、科学精神评价百年的三峡工程,以新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使命思考未来的三峡工程。伟大成就自有江河见证,利弊功过自有历史评判,地位作用自有民心拥戴。

(二) 三峡工程的百年历程重叠着中华民族从落后走向复兴、共和国从自立走向自强和从改革开放走向伟大新时代的历史足迹

三峡工程是历史的亲历者。民族的前途命运、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都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一跨世纪工程的走向。我们将三峡工程走过的百年历程划分为5个历史阶段,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重新走近三峡工程、审视三峡工程、认知三峡工程。

第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晚期,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伟大设想,这是百年三峡工程的历史起点

1918年,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建设长江三峡工程的宏伟设想,他在《实业计划》“物质建设篇”第四部分“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写道:“自宜昌而上,入峡行……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成稿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晚期,当时国内军阀割据、革命成果亟待巩固,国际上一战爆发、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倾轧略有放缓。孙中山先生将开发三峡水电资源写入《建国方略》,志在通过重大能源基础工程建设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改善民生、凝聚民心、重塑民国,把中国推向世界强国之林。但对于积贫积弱、仍处于“三座大山”压迫之下的旧中国来说,这一理想不仅太过超前,而且不具备实现的条件。

孙中山先生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伟大设想饱含着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深沉凝望,寄托着实业兴国的宏大理想,成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现实载体之一,为三峡工程这一伟大构想在新中国萌发埋下了种子,为凝聚民族共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抗战期间,萨凡奇博士首次将三峡工程从设想转变为可以实现的建设计划

1944年9月,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邀请曾主持设计过美国大古力、胡佛等60余座世界级大坝、享誉全球的坝工专家、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博士来华考察三峡工程。他不顾65岁高龄,坚持前往位于中日交战区的三峡坝区实地考察,提出了轰动世界的《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萨凡奇计划”。他在写给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的信中写道:扬子江三峡为一杰作,关系中国前途至为重大……将中国转弱为强,为中国计、为全球计,实现此一计划实属必要之途径。

抗战硝烟中的旧中国本就贫弱不堪,腐朽的国民党政府更无力兴建三峡工程,为换取美国的贷款,蒋介石政府甚至提出将三峡工程命名为“罗斯福大坝”。最终,萨凡奇计划因国民党政府的倒台而停止。

“萨凡奇计划”是第一个比较具体的、具有兴利除弊等综合效益的三峡工程开发建设计划,它让国际社会首次认识到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以及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它也让中国民众认识到,不仅弱国无外交,弱国也不可能建设重大工程!即便当时在西方“资助”下建成了三峡工程,这一大国重器也不可能真正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没有一个得民心、顺民意、为民谋福利的先进政党领导,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强大国家做后盾,就建设不了属于中华民族的三峡工程,只能空有梦想的勇气而没有实现的能力!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峡工程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议事日程被重新提出,成为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1949年和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给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造成重大损失,党和国家领导人将目光再次投向三峡。

1958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考察了三峡和三峡工程坝址,并在成都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以此为标志,三峡工程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议事日程被重新提出。

1958年对新中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一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抗美援朝取得重大战略胜利。在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后,党中央研究提出发射人造卫星和建设三峡工程两项重大国家工程,将发展重大国防工程和民生工程作为推动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并撤走所有援华专家,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实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壮举,但三峡工程依然没有正式启动。

尽管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没有正式上马,但党和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建设三峡工程的准备和努力。1970年12月,中央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并指出:“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葛洲坝工程装机约为三峡工程的1/10,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程技术条件下,从开工到建成投产前后跨越18年,10万水电大军靠肩挑人扛完成了万里长江第一坝的建设任务。葛洲坝工程为国家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经验的全产业链水利人才队伍,为建设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作好了实战准备。

与此同时,长江水利委员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三峡工程的前期勘探和设计工作,编制完成了《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为后来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独立自主地承担三峡工程设计重任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改革开放后,三峡工程进入实质性筹备和重新研究论证阶段,并获得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重新转向经济建设。1982年,国家计委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工作时提出准备兴建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再次回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中。

1985年,为解决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这一重大问题,推动三峡工程正式上马,中央印发《关于成立三峡省筹备组的通知》,通知指出:正在筹备兴建的长江三峡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工程。为了保证三峡工程顺利建成,妥善安置库区移民,加快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中共中央、国务院认为有建立三峡省的必要(三峡省的区划范围,原则上包括四川省的涪陵、万县两个地区及湖北省宜昌地区的绝大部分、宜昌市和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帮助三峡地区实行经济开发和移民试点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三峡省最终未能设立,但为一个工程而积极筹备成立一个省级行政区,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尚属首次。

198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是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三个重要文件,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对三峡工程涉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论证。

1992年4月3日15时21分,这是百年三峡历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进行了表决,赞成票占全部票数的67.1 %,超过半数,在人民大会堂庄严通过。以全国人大集体表决的方式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体现了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和重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团结一致的共识。

这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做出的一项历史性决议和庄严决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全国人大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兴建的唯一工程。自此,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水利工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三峡工程提供了高效率、高质量建设的沃土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改革目标的确立,为三峡工程由谁建、怎样建提供了明确方案和路径。

1993年,党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三峡建委”),作为三峡工程建设最高层次决策机构。同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三峡工程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三峡工程迈出了从蓝图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

党中央决定由国务院直接领导这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一改计划经济时代的工程指挥部管理体制,第一次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为法则、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中心、以中国三峡工程总公司为业主、以长江水利委员会为设计总成的工程建设模式,这是一次从体制到机制、从思想到实践的重大革新,此举不但让三峡工程成为改革的先行者,也让全党全国深刻认识到了党中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沃土上,三峡工程建设势如破竹、高歌猛进。1994年12月,国务院决定正式开工建设三峡工程,并动员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1997年11月,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2003年6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始蓄水发电。2008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任务全面完成并开始以正常蓄水位175 m进行试验性蓄水,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2017年,三峡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全部现场和技术工作。

中国工程院对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综合报告指出:三峡工程规模宏大,效益显著,影响深远,利多弊少,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杰出工程的代表作。三峡工程凝结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几代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情思,成千上万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结晶和广大建设者的劳动热情。这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将得到广泛而久远的称颂。

回望百年三峡工程史,我们能够从中深刻感悟一个强大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没有举国同心的民族凝聚力,就没有今天的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建设、才能建成、才能建好。

(三) 百年三峡工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执政兴国的具体实践之一,闪耀着“四个自信”的真理光芒

三峡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和充分彰显,它用历史和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一,三峡工程是彰显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民生工程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治理长江水患历尽艰辛。自汉初至清末的2000多年间,长江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水灾。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导致3.3万人死亡、阻断京汉铁路100天、淹没耕地2300万亩,对此后几年的国家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孙中山先生的三峡工程构想还是蒋介石政府的萨凡奇计划,其共同点都是将发电功能、经济效益作为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而将防洪、航运、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民生效益作为次要目标。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三峡工程才首次将防洪作为第一功能,在确保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兼具发电等经济、民生效益,这个重大功能调整赋予了三峡工程崇高的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最大民生,在中国共产党心中具有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第二,三峡工程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国家工程

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民生所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多重风险,涉及多目标、多部门、多省市协调,必须由中央统一领导和集中决策。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峡工程建设,主持研究、部署推动重大工作。

三峡建委作为三峡工程建设高层次决策机构,下设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稽察办公室)、移民开发局、监察局。历任国务院三峡建委主任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克强、张高丽。李鹏同志是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和三峡建委首任主任,他为三峡工程的科学民主决策和高质量建设管理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直接管理三峡工程建设,有力彰显了党中央的权威,有力保证了中央大政方针一以贯之落实,有力协调了重大工程所涉及的多方面关系,有力监督了工程投资、进度、质量可控,有力保障了工程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对于三峡工程之后的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公共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第三,百年三峡工程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峡工程从提出设想到建成运行,跨越百年、移民超过百万、耗资超过两千亿元,论证、决策和建设期间,国家历经多次边境军事冲突、数次重大自然灾害、中苏中美关系浮沉起落、西方经济制裁等种种干扰,但党中央却从未放弃建设三峡工程的努力,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百折不回、矢志不渝、初心不改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果断决策,没有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带领人民、依靠人民,没有历代党的领导集体薪火相传、接续努力、继往开来,绝不会建成三峡工程这一全民受益、民族自豪、世界赞叹的大国重器。

三峡工程充分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强大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优势;坚持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优势。这些显著优势,都是我们在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四) 百年三峡工程寄托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治水情思和家国情怀,在这里可以读懂中国精神、感悟中国价值、感受中国力量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项重大工程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浓缩一个国家的奋斗历程。三峡工程所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厚重的底蕴、饱满的底气、宏大的胸襟、不屈的意志和奋斗的血性。

第一,三峡工程寄托着中华民族对大江安澜、百姓安居、治水安邦的千年期盼

从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先秦时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中国自古就有“水治则邦兴,水患则国衰”的民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看作是一部敬水史和治水史,治理河川被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视为治国安邦、国泰民安的头等大事,服徭役、修沟渠、挑大堤被沿江百姓视为为国家尽忠、为家园尽责的天然使命。

三峡工程之所以能够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百万移民的巨大牺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传承千年、生生不息的对水、对长江、对大江大河的深沉情结,对国家、对土地、对家园的深深眷恋,对大江安澜、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深切向往。

第二,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万众一心的精神丰碑

建设三峡、兴利除弊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它的成功上马、顺利建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这一重大工程背后所浮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身影,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是舍小家为国家的民族大义,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是迎难而上的民族特质。

三峡工程以它伟岸的大坝、宏大的气势、百年的历史告诉世人,中华民族不仅仅是一个孕育过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英雄神话的民族,更是一个用建设重大工程展示追日的恒心、填海的毅力、补天的壮志、射日的勇气、移山的执着的民族,是任何困难都无法战胜的民族,是英雄、智慧、坚定、勇敢的民族。

第三,三峡工程是新中国走向富强、民族走向复兴的百年历史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三峡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工程技术成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也为中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天,三峡工程已经不仅仅是科学治水的工程典范、科技创新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重要象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展示给全世界的国家名片之一,在这里可以读懂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传统农业国是怎样不依靠对外掠夺扩张而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读懂中华民族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是怎样能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的。站在三峡大坝之上,我们可以听到这个国家自强自信的声音,感受这个民族强劲有力的脉搏。

二 三峡工程是治理长江中下游洪水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治水兴国的伟大实践,是实现人水和谐的治水楷模

兴建三峡工程的第一要务是治水患、第二要务是兴水利。认知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和多元效益是全面认识三峡工程、客观评价三峡工程的前提。

(一) 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控制性、关键性、基础性作用,是保障长江中下游亿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三峡工程以其多元功能和巨大效益著称于世,但防洪永远是三峡工程不可替代的第一要务、第一使命、第一责任,是其他所有效益有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保障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是兴建三峡工程的初衷和最主要动因

长江洪水是高悬在中国经济腹地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三峡工程建成投运前的长江汛期,荆江河段的洪水水位经常高出两岸地面6~10 m而形成“悬河”,每年冬春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荆江两岸都要组织50万至70万劳动力挑土修堤,给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沉重负担。尽管如此,长江中下游省市仍然深受几次特大洪水造成的灾难性破坏。

建设三峡工程、抵御长江洪水是保障长江中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可回避、刻不容缓和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二,三峡工程是长江综合防洪体系的关键骨干工程,扮演着“定海神针”的重要角色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的关键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长江洪水主要来源于上游,洪灾主要泛滥区域在中下游(如1931年、1935年、1949年和1954年几个大洪水年,宜昌60天洪量,分别占荆江洪量的95%,城陵矶洪量的61%~80%,汉口洪量的55%~76%)。三峡工程位于宜昌西陵峡口,牢牢扼守着长江上游洪水进入中下游平原的“咽喉”,通过大坝“拦”和水库“蓄”,能够实现上游特大洪水削峰和上中下游同时形成洪水时的错峰,通过工程手段和调度措施改变长江洪水的时空分布状态,达到防洪减灾的目标。

三峡工程建成投入运行10年来,历经多场洪水考验,防洪效益全面发挥。截至2018年末,三峡工程累计拦蓄的洪水可以注满5.5个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2012年汛期,三峡水库共拦蓄4次5万m3/s以上的洪水,并于7月24日成功拦蓄了三峡建库以来遭遇的7.1万m3/s最大洪峰,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6.36万m3/s),最大削峰2.8万m3/s,三峡工程通过科学运筹调度,伏波安澜于无声无息,荆江无险、武汉无忧。

第三,三峡工程推动长江实现了从“抗洪”到“防洪”再到“洪水资源化利用”历史性转变

三峡工程巨大防洪效益有效改变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结束了沿江数省每年几十万人固堤护堤巡堤的历史,直接保护了长江中下游约2 300万亩耕地、1 50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提升了长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环境承载能力。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测算,仅2010年汛期,三峡工程防洪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266.30亿元。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给长江中下游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 660.00亿元,已超过三峡工程(含三峡移民工程、输变电工程)的静态总投资(1 353.68亿元)。三峡工程建成以来所产生的防洪效益,就等于收回了全部工程实际动态投资,而人民群众的生命更是无价。

第四,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显著发挥,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三峡工程显著提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能力,使荆江河段防洪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善。三峡工程建设前,国家在长江中下游确定了40处蓄滞洪区,总面积1.2万km2,耕地面积705万亩。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蓄滞洪区的宝贵耕地和建设用地资源得到释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带来了新空间、新机遇。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总量最大、腹地最广阔的经济区,也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以占全国20%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45%的GDP和40%的农业产值,集聚了全国40%的人口。我们无法想象诸如1998年的长江洪水将给今天的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三峡工程保障的长江经济带将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和格局。正是有了三峡工程,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长江已经从“水患时代”进入了“安澜时代”时代!

(二) 三峡工程是全世界功能最多元、影响最广泛、效益最普惠的水利工程

三峡工程在“除水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了“兴水利”,这是中国千年治水智慧和现代水利工程科技共同结出的丰硕成果,其多元功能和巨大效益更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一,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之际,就是其发电、航运、生态、补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战略淡水储备等多功能、多目标、多效益全面发挥之时

一是发电效益巨大。据测算,长江水能资源如不加以利用,等于每年有5.6亿t煤白白流入大海。三峡水电站运行后,可以将长江1/10的水能资源转换为清洁能源。三峡水电站设计年发电量882亿kW·h,2018年实际年发电量突破1 000亿kW·h,超过仅有发电功能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刷新世界纪录!截至2018年底,三峡水电站已累计发电1.2万亿kW·h,可供北京市使用12年。

二是航运效益显著。三峡水库蓄水极大地改善了宜昌至重庆660 km江段的航道条件,淹没碍航险滩139处,航运直接经济损失降为蓄水前的45.9%,船舶通行吨位从1 000 t级提升到5 000 t级,“川江自古不夜航”永远成为历史。截至2018年末,累计通过三峡大坝的货运量超过12亿t,年过坝货运量最高达到1.4亿t,是三峡工程建成之前最大货运量的7倍多。

三是补水效益突出。截至2018年汛前,三峡水库已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2 432亿m3,相当于为下游输送了8个丹江口水库的水量。凭借巨大库容和灵活季调节性能,三峡水库可以在枯水期为下游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为城市工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黄金水道稳定通航提供有效保障,为珍稀鱼类繁衍生息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生态效益有效发挥。自2011年以来,三峡工程连续7年通过科学调度模拟适合四大家鱼自然繁殖所需的洪水过程。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宜都断面平均卵苗密度是实施生态调度以前的7倍。三峡电厂发出的清洁电能所产生的巨大减排效益,相当于在中国国土上增加了1/3个大兴安岭林区,为节能减排、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技术进步、认识深化和管理水平提升,三峡工程的多种效益还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并且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不断拓展新功能和新效益。

第二, 三峡工程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多种功能具有辐射全国的影响力

一是清洁水电惠及半个中国。三峡水电站发出的强大电力通过三峡输变电工程送往华中、华东、南方和川渝电网,直接受益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

二是战略淡水供给能力辐射南北。三峡工程形成了总量近400亿m3的国家战略淡水资源库,库存淡水每年可更换13次之多,对保护水质十分有利。由于三峡水库地处我国腹心地带,高程适中、辐射面广、水质优良,不仅可对长江中下游补水、供水,还可为南水北调、北水南济提供战略水源,为国家进行跨流域配置淡水资源创造重要基础性条件。

三是黄金水道航运效益拓展东西。三峡工程显著改善了长江航道条件,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以重庆航段为例,该地区水运价格约为铁路的19%、公路的6%,价格优势十分明显,极大带动、密切了东、中、西部的物流往来,宜昌至重庆航道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四是可长距离实现水资源调度控制。2014年2月,受降水偏少、来水偏枯和强潮汐活动影响,上海长江口水源地遭遇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咸潮入侵,200万居民饮用水告急。三峡工程按照长江防总调度指令,第一时间启动“压咸潮”补水调度,累计向下游补水17.3亿m3,成功抑制了1 800 km外的长江口咸潮,上海饮用水危机得到有效缓解。

五是增强应急处理能力。三峡工程可在短时间内调整大坝下游水位。2015年6月1日深夜,东方之星号客轮遭遇强对流天气并在三峡大坝下游约200 km外的监利水域沉没,根据长江防总调度令,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由1.7万m3/s减至0.7万m3/s,降低监利水文站水位约3 m,为救援打捞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功能未在工程设计之中,恰恰是三峡工程的巨大调节功能,让我们在应对长江突发事件中多了一种办法和可能。

第三,三峡工程效益惠及全国、普惠民生

三峡水电站所产生的清洁电能相当于每年为国家节约燃煤5 000万t,平均上网电价保持每千瓦时0.25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清洁、廉价的动力保障。

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升船机均对社会船舶实行免费通航,为了保证通航安全,必须牺牲一定的水头资源和发电效益对通航设施、下游航道进行补水。

三峡工程严格执行国家调度安排,无偿进行淡水资源跨时空调配,用水资源创造社会效益,不增加社会成本,体现了人民工程人民建,人民工程为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峡大坝景区对所有中国公民和华人华侨免费开放,让所有中华儿女、华夏子孙可以观赏高峡平湖美景,一睹三峡工程的雄姿,感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伟大!

(三) 三峡工程是“六水共治”的成功实践,为全世界提供了实践人水和谐的工程典范

三峡工程为世界大江大河开发治理保护提供了有益探索和重要借鉴,是中国水利科技工作者为全世界实践人水和谐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路径。

第一,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治水实践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改写了人与江河的关系

根据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当人类没有掌握强大工程力量时,水的力量大于人的力量,人类的发展受制于江河自然泛滥或干旱。随着水利工程科学的逐步发展,水与人的力量对比日渐均势,人类的发展不再完全受制于江河,进入短暂的平衡共处阶段。

今天,在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长江防洪体系保障下,我们已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桀骜不驯的长江洪水进行拦蓄并跨时空调度,人的发展诉求与江河的自然奔流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和谐共处。

第二,三峡工程是“六水共治”理念的成功实践,是实践人水和谐的治水范本

大江大河一般都具有环境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安全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六项基本功能。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大江大河功能开发利用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水电工程开发目标单一,偏重于水的资源功能、经济功能和安全功能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功能,忽视了江河多种功能的兼顾统筹,从而导致一系列矛盾产生,成为制约人水和谐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

放眼全球,像三峡工程这样兼具防洪、航运、发电、补水、生态、战略淡水储备调配等多种功能、巨大效益和广泛影响的水利工程并不多,抛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情、不同工程的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制约,三峡工程的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单位功不可没,他们用科学、智慧和汗水设计建设了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杰作。

第三,理性辩证客观地认识三峡工程,是对这一百年工程的充分尊重

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值得我们骄傲自豪,但我们仍要客观地承认,任何一项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程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所有工程在规划设计时都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会在实际发展中面临新情况、新挑战、新课题。

三峡水库淹没了库区部分耕地、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和城镇迁建;水库蓄水初期可能诱发局部滑坡、崩岸、周边小范围轻微地震等地质灾害;水库和大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了某些生物物种的生存条件。

这些弊端在三峡工程论证时都已经被揭示,在工程建设前、建设中和建成后都得到了充分重视,并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加以了解决。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10年来,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一是当前的复杂的安全形势和战争形势对三峡工程的自身安全、反恐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电网安全、水质安全、生态安全等都提出了新要求;二是长江流域水资源年径流量异常波动,来水较多年平均值偏枯,对三峡工程抵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提出新挑战;三是长江上游水库群建设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兴建,对进一步发挥三峡工程供水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四是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水沙情况变化,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三峡水库运行调度方式提出了新课题;五是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形成巨大压力;六是三峡水库枢纽通航能力提前19年达到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三峡工程综合运输能力是一项新的重要责任;七是妥善解决三峡工程影响区与受益区发展条件不平衡问题,是三峡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新使命。

为此,国务院于2011年批复《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旨在重点解决百万移民发展致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这是党和国家关于三峡工程的又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三峡工程科学发展的重大综合措施,是妥善解决三峡工程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的重大举措。

我们要科学、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三峡工程,首先应该从它的治水效益出发,既要清醒认识和正确对待不利影响,也要全面认识和积极发挥有利作用。三峡工程已经用10年的试运行成果证明,这是一项多利少弊、利大于弊、效益巨大的治水工程、兴利工程、民生工程。

三 三峡工程是超大型工程建设的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现代工程文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晶

历经17年艰辛建设,让长江两易其道,三峡工程终于拔地而起、破浪而出、壁立西江。这座超级工程,展示了中国治水兴国思想的无穷魅力,展示了科学发展惠及民生的人文关怀,展示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展示了百万移民伟大迁徙改变人生命运的恢弘壮举,创造了人类改造大江大河的伟大奇迹,开创了在长江母亲河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的成功典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制度文明和现代工程文明成果。

(一) 三峡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是山河再造、社会重构的伟大奇迹

三峡工程的建设难度、工程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其成功建设运行本身就是一项伟大奇迹。

第一,三峡工程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建筑物

三峡大坝轴线总长2 309.47 m,最大坝高181 m,混凝土浇筑总量达到2 800万m3,如果将这些混凝土砌成1 m宽、1.5 m高的墙,可以从地球北极连接到南极。即便是放在工程科技更加发达、大型混凝土工程层出不穷的今天,三峡大坝也依然傲视群雄,它所使用的混凝土可以浇筑85座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三峡大坝的总重量约为4 000万t,相当于5.5个埃及胡夫大金字塔重量,不仅可以承受2 000万t的水压,更可以抵御常规武器甚至一定当量核武器打击。

三峡工程令世人称奇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工程体量巨大,更在于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成功打破大坝施工领域“无坝不裂”的定律,并且完全满足高强度、高效率的施工进度要求,这一成就令中国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领域遥遥领先世界。三峡工程左岸大坝(泄洪坝段上游面),曾经出现过少量表面温度裂缝,裂缝宽度一般为0.10~0.30 mm,最宽为1.25 mm,深度一般小于2 m,大部分裂缝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对于这些裂缝,采取了以化学灌浆为主的“五道防线”综合处理措施。处理完工后,经监测,裂缝处于闭合状态,大坝运行状态安全。在总结左岸大坝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右岸大坝混凝土施工采取了更加周密的温控措施,使三峡右岸大坝自2006年建成后,至今尚未发现混凝土表面温度裂缝。

第二,三峡工程安装了全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

三峡大坝最大泄洪量超过10万m3/s,相当于一秒钟倾泻40个奥运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或者在12个小时内将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注满。强大的泄洪能力是三峡工程防洪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于战时防空的需要。

从防洪调度需要看,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三峡水库库容为393亿m3、防洪库容为221.5亿m3,而上游一次较大洪峰的水量一般都超过防洪库容量,并且通常会产生多次洪峰,三峡水库显然无法容纳整个汛期的洪水,通过大坝“拦”、水库“蓄”和闸门“泄”三个环节之间的精密调度配合,可以有效保证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

从战时防空需要看,大型水库往往会成为战争爆发时敌方首先攻击的目标,当有战争征兆时,三峡水库可事先进行预警放水。大量试验表明,三峡水库水位从设计最高蓄水位降到汛限水位只需要7天时间,比国内一般大型水库快得多,使极端情况下的溃坝影响范围大大缩小。

第三,三峡水电站是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电站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 250万kW,比全球排名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多1 000万kW。1958年,三峡工程首次提上党和国家议事日程时,其规划装机约为当时全国总装机的390%。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时,其装机容量约占当时全国总装机的12.5%。2018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已成为全球第一,三峡水电站今天仍然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1.2%、全国水电总装机的6%,压舱石的地位和作用依然突出。

三峡水电站巨型机组的安装运行精度也是世界一流。三峡水电站安装32台70万kW水轮发电机组,每台机组重量约7 000 t,相当于130辆99式主战坦克的重量。有记者曾做过试验,将一枚硬币竖放在运行中的机组盖板上,硬币依然屹立不倒。

第四,三峡工程拥有全世界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和升船机

三峡船闸全长6.4 km,其中船闸主体部分1.6 km,分布双向5级共10个闸室;每个闸室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加6个篮球场的面积;船闸的水位落差113 m,一个万吨级船队通过三峡船闸大约要3个小时。三峡船闸由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削平18座山头,在整块花岗岩山体中浇筑而成,船闸施工建设和金属结构制造安装,将中国乃至世界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全新高度。

三峡升船机是世界第一大升船机,与世界第二大升船机比利时斯特勒比升船机相比,提升重量和高度分别提高了近一倍和近1/2,可以在40分钟内将3 000 t的船舶提升100多米,最大提升重量15 500 t。三峡升船机的领先不仅体现在“提得重”“升得高”,还体现在“升得稳”“锁得牢”,运行中的升船机水箱能够波澜不起、平静如镜,即便发生8级地震等极端工况,上万吨的承船箱也能在半空中牢牢自锁,确保船上人员安全撤离。

(二) 三峡工程是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的典范

第一,三峡工程是科学论证的典范

在三峡工程重新论证期间,为集中全国智慧,科学、客观反映各方意见和建议,中央遴选了21位特邀顾问、412位各领域专家,组成10个专题、14个专家组进行论证。其中既有赞成兴建三峡工程的专家,也有不赞成或在某一方面有不同意见的专家;水利电力系统以外的专家占52%。

在论证过程中,14个专家组在本专业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论证工作,并提出本专题论证报告,每位专家要签名负责。有不同意见的专家可以不签名,另提书面意见作为专题报告的附件一并上报。有9个专题获专家组一致通过;有5个专题的9位专家11人次没有签字,并附上了个人意见,这5个专题分别是生态与环境、防洪、电力系统、综合规划与水位以及综合经济评价。

没有签字的专家同样为三峡工程科学决策和成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他们源于独立精神、科学研究、慎重思考的不同意见,促使三峡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中更加严谨、科学、审慎。

第二,三峡工程是民主决策的典范

在七届全国人大审议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前,全国人大常委会考察组和全国政协视察团先后实地考察了三峡库区、三峡坝址、荆江大堤和洞庭湖区,分别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提交了全面、客观、详实的考察报告,报告中饱含肺腑之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总的结论是:三峡工程效益显著,兴建条件已经具备,建议国务院尽早将三峡工程建设方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新华社通稿以新闻特写的方式为我们记录下了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这一历史时刻:掌声里,许多代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掌声里,人们知道,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她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一项建设工程作出决策这是第一次。它意味着中国人民做了70余年的三峡梦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现实。投赞成票的,投反对票的,投弃权票的,包括未按表决器的,都在这神圣的殿堂里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都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

(三) 三峡工程是改革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

第一,三峡工程是改革创新的典范

三峡工程是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成果,成功实践了以市场化模式建设国家重大工程的新路径,从实践上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性,为大型工程建设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闯出了一条可以复制的成功之路,更将三峡工程树立为改革大潮中的一面旗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三峡工程是管理体制创新的典范

三峡工程建设管理成功实践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资本金制度,改变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大型工程建设一直沿用的“大会战”“指挥部”模式,有效杜绝了重大工程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以世界一流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实现了工程建设进度提前、质量优良和投资节约的管理效果,创建了国家重大公共工程整体最优控制目标。

三峡移民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分省(直辖市)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动员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实行了移民资金“静态控制、动态管理”,对保证移民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可控、在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三峡工程是原始创新的典范

三峡工程建设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世界级难题,必须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攻坚克难。

三峡工程获得了20多项国家科技奖励、200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和700余项专利,建立了100多项工程质量和技术方面标准。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机电设备制造安装、生态环境保护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峡输变电工程是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广、受惠人口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输变电工程。沿途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环境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在我国前所未有,在世界也属罕见。通过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我国在远距离特高压输配电技术领域一举跃居世界领先行列,高山大河、沟壑天险再也不是中国电网发展的阻碍。

第四,三峡工程是集成创新的典范

三峡工程在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广泛开展了水文、气象、地质、水工、泥沙、航运、生态环境、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电力系统、工程管理、移民安置、文物保护、信息化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全方位大协作,针对工程建设中的一系列具体难题,各领域的科技人员创造性地将各种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交叉创新和协同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许多新的工程技术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第五,三峡工程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

三峡工程建设坚持将开放市场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实施了工程技术和关键工程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将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的方式,被称之为“三峡模式”,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追赶世界领先水平的成功实践,也为三峡工程之后的中国高铁、中国海上风电等其他大型国家工程建设、先进技术引进提供了成功范本。

(四) 三峡工程是举国共建、再造库区、实现百万移民安稳致富的典范

第一,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

国家万根线、三峡一根针,在三峡工程成功建设的背后,是整个国家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

三峡工程动态投资超过2 000亿元,工期长达17年,建立可靠稳定的三峡基金、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从1992年开始,全国电力用户在电费中交纳三峡建设基金(西藏自治区和国家贫困地区农业排灌用电不征收),形成三峡工程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三峡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2010年1月1日起,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停止征收,但为其筹资的电价附加不取消,继续以新设立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的名义征收,用于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解决三峡工程后续问题以及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移民安置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三峡库区各级党委、政府从支持三峡工程建设的大局出发,勇挑重担。广大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告别故土奔向新家园,展现了凛然的民族大义。全国有关省市主动为国分忧,克服自身困难,无条件地划拨耕地、宅基地用于接纳安置三峡外迁移民。

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来自全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队伍4万余人,有上万人参与三峡工程前期勘测设计,数万移民干部扎根基层乡村十余年。与此同时,数千家制造企业为三峡工程提供材料、机电设备和金属结构制造,1 000多位文物专家、动植物专家进入库区参与抢救性的文物发掘和生物物种保护。三峡工程的论证、设计和建设期间,全国直接和间接参与三峡工程的人员总数达数十万人。

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大至三峡工程提出设想以来的一百年间,为它魂牵梦绕、披肝沥胆、奉献心血与汗水的人们更加难以记数,三峡工程无愧于是中华民族集体汗水的结晶,是一幅众手描绘的宏伟画卷。

第二,三峡百万移民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能实现的世界奇迹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百万移民搬迁与安置是重点和难点。130万三峡移民与爱沙尼亚人口数量相当,要在17年时间里,在一个山高坡陡、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生态脆弱的国家贫困连片区内有序完成130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还要同时完成2座城市、10座县城、20个区县、114座集镇、1 632家工矿企业的搬迁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峡移民工程这一人类壮举史无前例、世界唯一,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也无法实现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没有百万移民群众爱国奉献、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没有湖北省、重庆市以及11个省市的共同努力,百万移民的最终妥善安置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峡工程也是不可能顺利建成的。

第三,三峡移民工程使贫穷落后的三峡库区实现了山河再造和经济重构

三峡移民工程不仅成功实现了百万移民的搬迁和安置,还彻底改变了库区长期封闭落后的面貌,实现了经济结构和发展范式的重构。

三峡移民工程建立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和库区经济社会重建的制度安排。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大中城市,中央40多个委部局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以经济合作方式为主,无偿援助为辅,极大提升了库区移民搬迁建设水平,促进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17年的大规模移民搬迁重建,库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倍多,农民人均收入增长6倍多,库区社会保持了长期稳定,步入逐步致富的快速轨道,库区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移民搬迁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完成百万移民搬迁安置的同时,三峡库区迎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多年来,三峡库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湖北省和重庆市同期水平,库区还实现了经济结构重大调整和社会结构重大转型。

实践证明,三峡移民工程初步破解了水库移民长期次生贫困以及引发多种社会矛盾集聚的世界性难题。

(五) 三峡工程是绿色发展、人文荟萃的典范

第一,三峡工程建设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三位一体,同步规划、建设和运行

早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前,三峡库区的珍稀动植物普查和保护繁育工作就已经提前展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综合规划设计、影响评价、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成套技术体系;拥有库区珍稀动植物外迁保护、就地保护、遗传资源环保等成套技术;具备环境监测成套体系和大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三峡工程还是全国唯一一家不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完全靠企业出资从事物种繁育公益保护的工程。三峡集团所属中华鲟研究所和珍稀植物研究所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已经成功实现了中华鲟、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长江珍稀动植物的全人工繁殖。

今天的三峡坝区已经成为一个生态花园,与周边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共生体,整个工程坝区没有一寸裸露土地,曾经堆放渣土的废料场如今已经成为鸟语花香、郁郁葱葱、草长莺飞的生态花园。

第二,三峡工程是积极主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程典范,实现了现代工程科技精华与人文历史精粹交相辉映

三峡库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三峡水库蓄水后,一些历史遗迹或许将永远淹没于水下。为保护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数千位文物考古专家历时半个多世纪,实施了波澜壮阔的文物调查、抢救性挖掘、原地保存、异地搬迁工程。

从1958年起,为配合三峡工程前期论证工作,中国科学院、湖北、四川的文物考古机构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陆续进入三峡库区开展深入调查和初步发掘。

三峡工程正式上马后,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单位,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三峡库区的地面、地下文物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探和试发掘,为编制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6年至2007年的11年间,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0多个单位的文物专家、科研和考古工作者,10多所高等院校的教授和专家学者,共计1 000多人云集三峡库区,经过他们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并且丝毫没有影响三峡工程的施工和蓄水进度。

(六) 三峡工程是质量优良、投资节约、安全可靠、管理一流的典范

三峡工程自1993年开工建设以来,所有经国家批准的重要建设任务和建设进度目标均如期实现,同时实现了质量优良、投资节约、安全可靠,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大工程建设树立了典范。

第一,三峡工程整体建设质量优良

三峡工程于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整体竣工验收,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委员会出具的验收结论指出,三峡工程的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及安全监测设施的施工、制造、安装质量符合国家、行业有关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工程质量合格。

三峡移民工程近2万个单体项目质量验收全部合格,移民群众普遍满意。三峡输变电工程投运后,设备性能稳定、运行指标良好,实现了预期发电效益和联网效益。

第二,三峡工程概算和投资均实现了有效控制

三峡工程设计静态概算为1 353.00亿元(以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为基准),其中枢纽工程500.00亿元,移民工程530.00亿元,输变电工程323.00亿元,整体动态投资概算为2 628.00亿元。

三峡工程投资总额一直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概算之内,共累计完成投资约2 100.00亿元,较动态投资概算节约500.00多亿元。

第三,三峡工程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在设计值范围之内

经过10年175 m试验性蓄水运行检验和几次特大洪水实际考验,三峡工程各项性能指标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监测数据显示,三峡枢纽建筑物各项监测值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各建筑物工作性态和电站机组运行正常;库区地震处于工程前期预测范围;近坝库岸总体稳定性较好,5 700多km水库库岸边坡总体稳定,水库泥沙淤积低于设计预测值的40%,库区森林覆盖提高到50%;库区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Ⅲ类水质,与蓄水前无类别差异,支流水华发生频次较蓄水前期有所下降;库区社会总体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目前,除清水下泄冲刷河岸的数值超出预期外,其他监测数值均好于预期。

三峡工程作为人工建筑物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与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未来会对河流生态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要长期监测。

(七) 三峡工程是“两坝同筑”、清正廉洁的典范

三峡工程的每一分钱都来自国家、来自人民,每一元钱都对应有相应的工程建设目标和移民搬迁安置任务,任何挪用或浪费都会影响工程质量、进度,损害移民合法权益,任何贪腐行为都是对大坝的腐蚀、对库区社会安定的动摇、对党和国家形象的玷污。

三峡工程从开工伊始就提出了工程大坝与廉洁大坝“两坝同筑”的目标,对资金使用按照“高压线”进行管理的理念,以廉政三峡为目标,坚持工程和移民资金使用按照“高压线”管理理念,构建多职能、多层次、全过程资金监管体系。

三峡工程建立了全方位的资金监督体系和管理体系,由国务院三峡建委派出稽察组对枢纽工程、移民工程、输变电工程进行例行稽察和专项稽察。国家审计部门定期开展跟踪审计。纪检、检察、银行等部门组成移民资金监督网,对移民工程资金定期检查和监控。移民综合监理对移民安置全过程进行监督,对移民任务和移民资金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匹配分析评价。通过完整的监督体系、工程信息系统等对资金计划和使用情况进行综合监控,保证了资金使用的规范和效益。

其中,三峡移民资金管理因涉及资金类别复杂、利益主体众多、使用环节链条长,容易产生资金使用被挤占挪用问题,是国家监管的重点。整个移民安置实施期间,移民资金领域查办违法犯罪案件共涉案金额7 686.86万元,约占移民资金总额的万分之九,并且绝大部分已追回,这在国内外重大工程资金使用管理上都具有示范意义。

三峡工程的实践证明,坚定的党性觉悟、科学的制度设计、信息化的资金管理、严肃的执纪监督、严密的法治体系紧密结合,是可以有效规避和杜绝重大工程腐败问题的。

四 三峡工程的战略地位重要,是民生所系、发展所依、复兴所倚的大国重器

重大工程是国家解决重大安全问题、发展问题、民生问题的重要路径和抓手,是国家战略的直接体现和具体实践。三峡工程在国家全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在于巨大功能和多元效益,更在于为国家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和更广产业领域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高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连接枢纽、路径抓手和实施平台。

(一) 三峡工程为国家构建了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进行防灾减灾、淡水资源配置、清洁能源调度的新格局

第一,三峡工程建成后,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及其防洪能力实现了新提升

随着长江上游一系列高坝大库水电工程的投入使用和联合调度,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又实现了更进一步提升,调节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家可以将更多精力、资源应用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中游堤防和排涝体系建设、下游河道整治和洞庭湖修复,进一步提升长江防洪体系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应对洪水与多种自然灾害同时遭遇的能力。

第二,三峡工程建设促进了全国电网联网和长江水电清洁能源走廊的形成,推动形成了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水火互补的全国电力供应新格局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先后兴建了11座梯级电站,为国家打造了横贯东西的水电走廊,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输送至全国。目前长江、金沙江已建在建的总装机容量接近1亿kW,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26%,占全国电力装机的5.6%,在国家电网体系中具有压舱石、定海神针的重要基础保障作用。长江水电清洁能源走廊的形成,不仅解决了西南和中东部地区缺煤缺油的发展短板,同时也为这条能源走廊周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提供了调峰手段和特高压送出通道,为未来实现水风光互补的清洁能源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经济建设、节能减排、维护电网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随着三峡水库上游梯级电站的陆续建成运行,以三峡水库为骨干的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和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的格局即将全面形成

淡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是中国重大国策之一,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稀缺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本身的战略淡水资源库功能,更在于以它为枢纽连接,将一座座孤立的巨型水电站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在长江打造了一个总容量867亿m3的国家战略淡水资源网,为国家进行跨流域调水和淡水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 三峡工程建设整体提升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核心能力,推动我国重大装备制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就了一批大国重器和强国重企,推动我国从世界水电大国成为全球水电强国

第一,三峡工程建设推动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实现了全面协同发展和全球引领

我国水能资源世界第一,三峡工程建设之前,大规模水能资源开发建设长期存在技术制约。

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平台,中国已经具备了全球领先的九大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一是在全球大江大河上设计开发建设各种类型高坝大库水电站的能力;二是滚动开发、智能建造、同时建设千万千瓦级流域梯级电站群的能力;三是在地震多发区或复杂地质条件下开挖支护稳定超大规模地下洞室群的能力;四是流域梯级巨型水电机组“大负荷、长周期、不间断”运行管理的能力;五是设计制造高水头、大容量(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及全套电气设备的能力;六是穿越复杂地形地貌和多气候带的长距离、高等级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建设运行能力;七是具备全流域梯级水电工程生态治理与保护的能力;八是组织领导大规模水库移民稳定迁建、安稳致富的能力;九是水电开发全产业链整合、全生命管理能力。

第二,三峡工程推动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使我国从只能制造30万kW机组的能力,一步跨越到能制造70万kW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用7年时间实现了30年的追赶,从落后实现了齐头并进。即将于2021年投产发电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正在制造安装16台全世界单机容量最大、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制造、目前世界唯一的单机容量100万kW水轮发电机组,这标志着中国水电在重大水电装备制造领域已经步入世界“无人区”,实现了这一领域的全面引领。

2016年,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高的三峡升船机成功投入试运行,包括承船厢、齿轮、齿条等在内的关键设备几乎都由中国企业生产。经过三峡集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船重工、葛洲坝集团等企业创新设计理念、制造技术、施工工艺和管理方法,成功解决了众多世界级技术难题和制造工艺,为世界升船机行业制定出一系列“中国标准”,中国制造由此再次实现新飞跃。

第三,三峡工程建设成就了一批大国重器和强国重企

三峡工程建设直接推动了三峡集团、国家电网、中能建集团、中电建集团、哈电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等一大批中央企业的快速做强做优做大,推动三峡工程主设单位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成为世界一流水利工程设计院,成为共和国在不同领域的骨干力量,成为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成为代表中国、走向全球、引领全球水电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改革开放前,周恩来总理亲自任指挥长,指挥十万大军建设葛洲坝工程,到改革开放后,举全国之力、聚民族之志建设三峡工程,再到新世纪后,中国水电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全世界的大江大河上开发建设一座又一座巨型水利水电工程,彰显的正是中国水电不断进步的行业引领能力,是中国从水电大国跃升为世界水电强国的有力证明。

(三) 三峡工程正在向“洪水控制”与“污水治理”并举的方向转变,将在“共抓长江大保护”这一新时代历史伟业中发挥应有作用

第一,以“共抓长江大保护”为节点,长江治理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沿江工农业、航运业和城市发展已经严重透支了长江自净能力,长江已经到了不保护不行的地步。

以党中央提出“共抓长江大保护”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从“治理长江”到“开发长江”再到“保护治理长江”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治水的主要对象已经从“洪水”拓展到“污水”,治理的目标、方式、路径、措施、理念已经不同于过去,这是长江千年治水实践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第二,三峡工程作为长江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多、效益最广泛的国家工程,将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峡工程的功能效益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够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遵循,根据“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总体要求,优化完善三峡工程主体功能,将生态调度功能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提升到与防洪功能同等重要的层面,将“控制污水、保护生态”提升到和“控制洪水、保障民生”同等重要的层面,这将深刻调整三峡工程的调度制度和运行机制,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也是一项值得为之投入、为之奋斗的新事业。

第三,三峡工程正在积极拓展、实践服务“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方式和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峡工程正在积极探索在确保防洪保障、生态调度等传统功能基础上,继续深化洪水资源化利用效益、拓展影响范围和深度,进一步提升科学分析、实时监测、灵活调度能力,通过淡水资源储备与配置、下游污染水体置换、清洁能源替代等方式,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新时代伟业中发挥新的积极作用。

五 百年三峡工程积累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经验和宝贵启示,是我们在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战胜新挑战的重要经验和力量

同所有重大工程一样,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积累和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和重要启示,这些经验启示是跨越百年的艰难曲折和不懈探索积累形成的,与三峡工程的伟大成就、巨大效益、重大创新同样重要。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成就伟大事业的独特优势

三峡工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成的民族工程、民生工程、世纪工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强大号召力和旺盛生命力。它充分佐证了一个事实: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鲜明特色,更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和独特力量。党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确保重大工程、国家战略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避免犯方向性、反复性、颠覆性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动员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决策参与机制等,能够有效汇聚起各方力量,集中国家资源到最需要的部门、领域,形成资源优势、力量优势、效率优势,快速预期发展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创新、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等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充分体现和有力证明。

从建设大型国家工程到推进重大国家战略,从推动改革开放到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从来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然经历一系列艰难险阻、曲折反复甚至一番惊涛骇浪,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我们直面风浪的压舱石、举旗定向的主心骨、重大决策的定音锤,是我们面对未知的新挑战、取得新胜利的重要力量。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一往无前、无往不胜的重要动力

跨世纪的三峡工程记载了中华民族功盖大禹的民族史诗。三峡工程是人民工程的代表、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共建的成就,是举全国之力、聚民族之志的集中体现,深刻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充分证明铸就一大批大国重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支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取得的震惊世界的发展成就,一项项彪炳人类史册的重大工程,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由人民一分一毫积攒的、一砖一瓦建设的、一笔一划书写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正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利、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之中,才能从人民中汲取无穷的智慧,才有源源不竭建设重大工程、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

第三,坚持不懈改革、矢志不渝创新是我们在新时代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经验

三峡工程既是改革开放孕育的伟大成就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缩影之一,更是中国人民勇于创新的典范之一。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行充分证明,改革与创新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向前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百年三峡工程、百年民族复兴所走过的曲折历程证明,落后与蒙昧只是一时的状态,坚定不渝的改革和矢志不渝的创新才是一个有前途的国家、有使命感的民族应有的常态。改革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实践创举,是中国各行各业加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核心优势。

我们必须承认,改革必然经历阵痛,创新多是九死一生,而我们今天的成就和自信也正是来自迷雾中的探索,来自百折不回的试错。回望历史,正是改革与创新让中国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前途命运,让我们从一穷二白成长为工程强国、制造强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向未来,改革与创新仍然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应对风险挑战最重要的举措方法。

第四,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我们引领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战胜新困难的重要法宝

没有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就没有中国人自己的三峡工程。三峡工程的创新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一定能够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就一定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就一定能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

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就会受制于人。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撤走所有援华专家。毛主席说:“要下定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四十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三峡工程时再次指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这说明,在任何时候,关键核心技术都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谁掌握了技术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发展主动权、规则的制定权、市场的主导权,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之所以长期被西方把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掌握着高端科技和核心技术。今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日益重要的话语权和地位也正是由于我们不断攻克一项项科技难关,在能源、通讯、航天、交通等重要领域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领跑阶段,逐步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新阶段。

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仍然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之路,在基础原理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工业母机、核心系统软件、前沿引领技术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借助核心技术所形成的综合国力优势,改善人民福祉、提升国际地位、震慑挑衅威胁。

第五,开放包容、科学严谨、理性客观是我们固本强基、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

已故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三峡工程总设计师潘家铮院士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三峡工程在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各方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它们让三峡工程的设计更加严谨、施工更加科学和管理更加严谨、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无论是重大工程建设还是国家发展,都需要兼听则明、开放包容,这是国家理智、民族理性的体现。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曾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们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在新时代,开放包容更是我们“四个自信”的有力彰显,是社会日益成熟、理性、进步的象征。

今天,中国正以自信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一系列新时代重大工程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是在顺境中、赞扬中我们越是要理性客观,越是要有海纳百川、理性客观的胸怀素养,有尊重科学、敬畏自然、遵守法制的严谨态度,这是我们不断揭示风险、推动进步、强基固本、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是我们不断建设更好、更科学的重大工程的重要保证。

第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谐自然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峡工程是中国人治理开发江河、兴利除弊的努力尝试,是我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谐自然的科学实践,三峡工程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实现人与长江和谐共处的生态工程,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感念,正是因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大自然逐渐接纳了三峡工程,让三峡工程逐步融入了自然生态系统。

拥有强大的工程科技力量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拥有了征服自然的权力和自由。人类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失去对自然的敬畏也必将遭到自然无情的报复。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所体现的正是党中央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式的深刻思考,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生态环境的尊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富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道出了如何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阐明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谐自然的逻辑依据。

人类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基于化石燃料的“碳繁荣”阶段,科技进步必然将人类文明引向“低碳繁荣”乃至“无碳繁荣”的未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是崇高的道德追求,更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三峡工程已经或正在推动洪水资源化利用、水制氢、风光水储互补、“共抓长江大保护”等多种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用实践证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可以创造新价值、新产业、新经济的有效发展路径,生态经济、绿色资产将带来社会经济范式的变革,不仅可以造福当代,更可以惠及子孙。

第七,通过建设大国重器培育强国重企,是我们推动国家强盛崛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治水楷模、一座精神丰碑、一系列科技成就,更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水电企业,正是大国重器所培育的强国重企存在,中国才有能力建设一个又一个的“三峡工程”,有信心引领全球水利水电行业发展方向,有底气制定新时代的全球水电行业标准规则。

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世界一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现在是企业大国但还不是企业强国,我们不仅要建设一系列重大工程,更要培育一批能够不断建设更大、更好、更强的重大工程的世界一流企业。

我们已经用一系列效益卓著的重大工程,推动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也必然能够将这种能力深化发展成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形成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推动国家强盛崛起、实现民族复兴。

六 结 语

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治水、一百年奋斗、七十年建设新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新时代走向复兴的历史视角回望百年三峡,尤感心潮澎湃。

今天,中华民族百年“三峡梦”得以实现,何其不易!于长江母亲河,三峡工程是人水和谐、六水共治的工程典范;于中华民族,三峡工程是大江安澜、兴利除弊的千年企盼;于中国共产党,三峡工程是不忘初心、执政为民的德政彰显;于共和国,三峡工程是治水兴国、水治邦兴的国之重器;于世界,三峡工程是山河再造、社会重构的鸿篇巨制;于历史,三峡工程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丰碑!

伟大的民族蕴育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创造伟大的工程,伟大的工程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见证伟大的时代。历史会永远记住三峡工程,并以此记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记住勤劳、勇敢、团结的中国人民!

猜你喜欢

三峡工程三峡工程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神奇美丽的三峡大瀑布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工程
规模第一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