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闽戏曲观摩考察报告

2019-12-23王笃祥

人文天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京昆夜归人昆剧

王笃祥

2018年11月22日至29日,在江苏省第二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和福建省第七届艺术节举办之际,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业务人员在姜桂成院长带领下赴南京、福州开展戏剧观摩考察活动。虽然只有七天时间,但由于日程安排合理,对该时段内的戏剧演出几乎都进行了观摩 (共观摩大戏7部,小戏3部,木偶戏1部,听报告1场),因此也可以管窥豹,对苏闽两地的戏剧演出情况、剧目创作情况甚至剧团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对济南舞台艺术的创作发展亦有一定的启示。

南京三日:管窥戏剧创作的多元路径

22日至24日,济南艺研院一行在南京共观摩3场大戏,分别是现代京剧 《鹤舞云天》、昆曲《梧桐雨》、现代昆剧 《风雪夜归人》。三出剧目制作模式迥异、美学追求不同,但在舞台呈现上都完成度较高,且各具特色,呈现出了当前舞台艺术创作的多元面貌。

由江苏省长荣京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京剧 《鹤舞云天》向我们呈现出了由文学作品改编戏剧戏曲的独特优势。该剧根据张新科长篇小说 《苍茫大地》改编而来,小说原著扎实的文本基础为戏剧的舞台呈现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为创作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根基。导演运用了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让复杂、多线的故事情节能够层次分明地一一展现,整出戏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性格分明,是一部具有较高的观赏性的主旋律戏剧。虽然,当前文学创作同样受到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受众审美喜好转变的冲击,当前的文学创作水平也仍然是参差不齐,但从总体上看,不管是在创作人才数量上,还是在整体创作质量上,文学都要优于戏剧。并且,文学创作的个人性和低成本,也让其对新的时代观念、新的社会生活的感受更加敏感,反映更加灵活。因此,加强文学与戏剧创作的互动,对于防止戏剧自身陈陈相因逐步僵化,特别是对于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中推动我们的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具有借鉴意义。当然,文学不等同于戏剧,也并非任何文学作品都适合改编为戏剧,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仍然需要戏剧编剧的创造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由昆山当代昆剧院创作演出的昆曲 《梧桐雨》则展现出了传统剧目的当代活力。元杂剧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元代戏剧家白朴的经典剧作,其悲剧意蕴被王国维评价为 “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这一剧目已经以文本的形式在故纸堆里尘封了数百年,而罗周的改编不仅用昆剧形式复活了这一古老剧目,还融入了现代人对人生况味的领悟和悲剧审美,观后让人回味无穷。该剧作为在昆曲发源地江苏省昆山市刚成立的昆山当代昆剧院的第一出大戏,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活力和魅力。

现代昆剧 《风雪夜归人》让我们看到了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在剧目创排中强烈的 “IP”意识。提到《风雪夜归人》,专业人士会想到戏剧家吴祖光先生的话剧原作和1949年他亲自执导的同名电影,更多人会想到1997年由黄磊主演的同名电视剧,作为一个戏剧经典,它还曾经被改编成芭蕾舞剧、评剧等形式,并获得了 “文华大奖”等重要奖项。在创作上,昆曲版 《风雪夜归人》由吴祖光先生的儿媳、著名导演陈建骊担任导演。而作为 “昆曲发源地院团排演的第一部现代戏”,该剧还聘请了汪世瑜、蔡正仁等当代昆剧大家担任昆曲指导和昆区顾问,这些都让昆剧 《风雪夜归人》在创排之初就获得了很大的期待,同时也为这一带有实验色彩的昆剧剧目的艺术品质以及后续的演出推广提供了保障。11月24日的演出验证了这一点。

据了解,紫金文化艺术节和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在江苏号称 “一节一会”,是江苏省的品牌艺术活动,而 “紫金文化艺术节”由原来的 “江苏文化艺术节”和 “江苏艺术展演月”合并而来,去掉“江苏”而以 “紫金”称之,一为突出品牌效应,二则为打破地域限制,打造全国性、国际化品牌。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内容丰富,包含了开幕式演出、京昆剧 (节)目展演、京昆学术论坛、京昆大家乐、Hi京昆、闭幕式演出共6个板块。在剧目展演中,除了本省院团的剧目演出之外,他们还邀请了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以及全国八大昆剧院在苏演出,本地院团和外地优秀院团形成了很好的交流互动,同时也为本地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这些都体现了江苏省在策划文化活动时的大格局、高站位和开放心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真正 “吃唱戏这碗饭”:福建基层民营剧团带来的启示

11月25日,我们一行人坐高铁从南京赶往福州,一直到29日返回济南,共观摩了第七届福建艺术节展演剧目闽剧 《龙台驸马》、民族歌剧 《与妻书》、南词现代小戏 《白茶小镇之梦》、新编北路戏 《大山里的支书》、现代三角小戏 《重回蓝天》、木偶戏 《大名府》,以及新创闽剧 《生命》的带妆彩排演出。素闻福建戏曲发展生态良好,这里结合闽剧 《龙台驸马》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闽剧 《龙台驸马》是一出新编古装剧,用当前流行的眼光去看,它应该归于斗贪官的 “反腐剧”一类,但不论从人物设置、故事编排还是从音乐唱腔上来看,这都是一出符合戏曲观众审美习惯、具有传统老戏品质的好戏。更为难得的是,演出该剧的福州市马尾区海峡闽剧团仅仅是一家区级民营剧团。从演员阵容来看,场上演员大多是颇具实力的青年演员,这在很多国营剧团尚存在人才流失问题的当下,十分难得。两位主演扮相美、唱做佳,其他演员特别是扮演太监巴图奴的丑角演员也十分出彩。演员表演情绪的收放到位,几乎能满足观众对一出戏的所有期待,看着过瘾,这应该也与他们常年在基层演出并以此为生,为了获得市场的青睐,不得不花心思琢磨观众的审美喜好有关系 (他们在换场时显得有些慌忙草率,应该也与常年在基层演出不够讲究有关)。2017年,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为济南市京剧名家徐少民拍摄 《泉城艺术名家》专题片,很多见过徐先生演出的人回忆他的表演,评价他在舞台上潇洒自如, “如同掌声装在口袋里一般,想让观众叫好,就让观众叫好”,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真谛,而看了福州市马尾区海峡闽剧团的 《龙台驸马》之后,才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和徐少民先生为代表的那一辈演员一样,都是真正 “吃唱戏这碗饭”的,都在无数次的跑堂会、闯码头中练就了 “抓”观众的本领。

这种本领恰是当前我们的很多演员所欠缺的。当然,造成这种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演员自身浮躁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不顺给艺术创作和表演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一个基层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进一步的转变政府投入方式,让文艺院团和演艺人才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作、演出来获得满意的收入,并以此进一步激发他们提升业务水平、创作优秀作品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剧团和演员既能安心吃 “唱戏”这碗饭,又能吃好 “唱戏”这碗饭的良性循环,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的有序传承乃至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兴盛都是十分紧要的。

猜你喜欢

京昆夜归人昆剧
论俞振飞关于京昆剧目编创之要解
罗周昆剧创作论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侧面
岁末帖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京昆高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京昆高速
论张弘的新编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