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竞赛”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发
2019-12-23宋运娜马文辉于庆莲韩艳春刘宏伟曹加亮
宋运娜,何 兰,马 飞,马文辉,于庆莲,韩艳春,刘宏伟,侯 雯,滕 辉,王 岩,耿 魁,曹加亮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随着2007年国家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计划于2020年国内基本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正在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滞后,且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较少[1]。
我国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形成一个符合当前国情的完整、制度化的体系和模式。重学术、轻实践,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医学生缺乏实践创新观念和欲望,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需求,能力提高必须以知识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没有合理的培养体系、知识架构以及前沿知识,创新就无从谈起。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并顺利解决竞赛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是摆在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面前的一项重任[2]。地方医学院校近几年也开始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学理念落后、发展时间短、师资薄弱、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技术使用不当、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引入“项目+竞赛”教学模式,以期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有益启发。
1 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在“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声中,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如火如荼开展,作为医学院校更是任重而道远。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欧盟认为:“创业教育的益处不仅仅局限于创办企业和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创业指的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它包括创造力、创新和风险意识,以及计划和管理项目从而达到目标的能力。因此,创业是所有人应该掌握的关键能力。”[3]
医学生培养的具体目标包括具有理工科本科知识、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内部之间、医学与理工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思维;具有临床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等;具有职业素养、批判性思维、国际视野等。学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医学教育发展定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医学生都应转变观念,将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在实处。“项目+竞赛”教学模式就是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抓手,将“项目+竞赛”教学模式贯穿医学教育教学始终,真正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2 规范制度,有效组织
医学院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各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建立“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遵从“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的认知过程,使医学生真正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采取自主选择导师、队员的方式,本着不让一名学生落队的原则实施通识性教育。在大学生入学时注重基础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规模小、难度低),让学生获得自信,同时具备基础的创新创业能力,理解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从大二开始,学生课程基本都是专业课程,课程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结合学生兴趣,建立微信、QQ群,组建社团,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以校级、省级创新训练项目为依托,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初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新思维过程。对于大三学生,针对专业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发挥专业优势,巩固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在竞赛中运用创新创业方法,实验创新创业思维过程。对于大四、大五学生,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在科研中、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找创新创业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医院、学校、教师提供多方位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开设多门通识创新创业课程贯穿大学课程教学始终,比如医学生成长导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
依托一系列专业课程开展竞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中,鼓励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达到“以赛促教,以教促改”的效果。同时,学科竞赛也是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平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参与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6]。
3 积极参与,注重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联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开展专业教育活动中,高校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7]。
医科类竞赛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等。从竞赛形式而言,竞赛注重给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要求拟定解决方案,对知识点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参赛者不仅要搜集网络资料、书籍、各种文件等信息,更要注重实际效果,即项目是否能够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否能够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强化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拓展。要求参赛者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探索问题的恒心和遭遇挫折的毅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开展实验、实训、实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及时评价教学效果。
4 总结反馈,贵在坚持
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构建“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调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参赛欲望,挖掘与拓宽就业渠道。在学中练习,在练习中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中就业。偏重于受教育者创业观念、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是一种全新的先进教育观念[8]。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育人”,是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的一个集知识、专业和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范式。强化协同育人,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强化文化育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强化实践育人,搭建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强化激励育人,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增设教学科研合作课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形成以竞赛为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竞赛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竞赛可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育形式的灵活度、提升教育实践的契合度、提升教育资源的整合度。
据调查,68.1%的创业课程教师由辅导员等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担任,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这些教师基本都没有创业经历,也没有经过企业实践锻炼,无法与学生分享真实的创业体验,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院校在引进人才时,要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及时总结反馈,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考核方式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创业具备专业优势。
整合现有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建立以点带面的“三创竞赛”体制机制,即以“创意与创新”为赛点,扩大创意点子与创业知识的覆盖面;以“创业规划与模拟”为赛点,扩大创业营销与创业模拟的辐射面;以“创业与互联网 +”为赛点,扩大创新创业实践与实战的成果面。通过竞赛的方式,营造良好的“三创竞赛”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以赛促教,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9-10]。